APP下载

专题19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013-04-29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全球化欧洲经济

1. 1972年10月,陈云副总理表示“目前我国外汇较多,存银行要吃亏”,主张把我国存在外国银行的美元取出来买黄金作储备,并花费近51. 4亿美元大量引进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截至2008年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7274亿美元,成为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对上述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这是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的重要表现

B. 反映了美国对于中国经济依赖程度的提高

C. 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基本方略不同

D. 全球化背景下拒绝大国单边行动已成共识

2. 法国总统萨科奇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协议,我们不能一边是多极世界,另一方面却全球只有单一储备货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法国倡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 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C. 萨科奇希望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改革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继续维系着美国的国际金融霸主地位

3. “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使生产设施回复到和平时期的需要,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上述材料应出自( )

A. 《欧洲联盟条约》 B. 《布雷顿森林协定》

C. 马歇尔计划 D.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4. 美国独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军事等无形边疆的扩展。下列组织的建立属于美国进行“无形边疆扩展”的经济行为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④

5. 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1996年),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趋势

B. 欧盟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 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 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6. “这一组织还制定了将其扩大到……所有非共产主义国家的计划,强调取消关税和其他阻碍地区和全球贸易的障碍。但是它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组织,缺少像欧盟那样典型的经济合作。”该组织( )

A. 正式成立于1992年

B. 对该区域经济发展无甚裨益

C. 具有一定意识形态色彩

D. 违背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7. 阅读下列《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据《当代世界经济概念》),对表中数据变化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 1950年代,关贸总协定和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刺激了美国的出口贸易

B. 1970年代,美国国内经济“滞涨”,又受到西欧和日本的冲击,贸易逆差扩大

C. 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元贬值导致美国贸易逆差扩大

D. 1970年代,日本和西欧经济开始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对美贸易顺差扩大

8.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

A. 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 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 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 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9. 学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B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是指( )

A. 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B. 生产和贸易全球化

C. 世界市场一体化

D. 国际分工日趋成熟

10. 伊朗儿童和未成年人知识发展研究院主任马杰德·格德里设计出萨拉娃娃以击败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所代表的美国文化影响。他认为:“芭比像一匹特洛伊木马。她腹中藏着西方文化,比如化妆盒不合礼节的服装,一旦它进入我们的社会,就会对我们的儿童施加这种影响。”对上述材料信息的提炼中,下列表述( )

A. 芭比娃娃尚未进入伊朗市场

B. 经济利益在本次对抗中是双方角逐的核心

C. 萨拉娃娃代表着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传统

D. 全球化背景下仍有国家试图坚持本国文化传统

11. 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这反映了( )

A. 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包纳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B. 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 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D.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

12. 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

A. 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 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 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13. 下图所示漫画《圆满》主要反映了( )

A. 中国入世对于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意义

B. 中国入世对于世界贸易体系完善的意义

C. 中国入世对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意义

D. 中国入世对于中国面临更大挑战的压力

14.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不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

A.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 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 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 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15.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

A. 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B. 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 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D. 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16.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

A. 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 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C. 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D. 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17.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A.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 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 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18. 下图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 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 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 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 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年代以来美国汽车与住房的生产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新技术革命给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乎残酷的市场竞争使生产资料加速向少数大型垄断企业集中。世纪产出量的大幅增加,要求货币供给量也相应地增加。否则将会出现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由于黄金供给不足而造成货币压制,这时货币本身的含金量不变。二是纸币超量发行,导致货币的实际含金量下降,货币实际贬值。

——曹家和《大萧条:起因何在》

材料二 1931年从7月份开始,英镑兑换黄金达到了高潮,而外贸赤字也迫使英国不得不向外支付更多的黄金。黄金储备的锐减反过来又动摇了人们对英镑的信心。7月下旬,黄金以每天250万英镑的速度外流,两周之内,英格兰银行的损失超过1.5亿美元。

1931年9月21日,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不再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并且禁止黄金出口。几天之内,英镑贬值25%,与美元的汇率从1:4.86跌至1:3.75年底又跌至1:3.25。

——张振江《从英镑到美元:国际经济霸权的转移》

材料三 在美国急需大量货币供应,急需大力提高广大群众购买力的时候,胡佛政府却顽固地坚持所谓“健全货币”政策,反对赤字开支,坚持救济工作由地方政府、私营企业和慈善机构负责,甚至让贫穷人自力更生,反对国家救济。这样的货币政策,只能使经济危机日益恶化。

——论罗斯福“新政”的货币政策《史学研究》2002.10

材料四 罗斯福宣称:“我一直支持稳健的通货政策。但现在,农民为了赚取1美元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这意味着‘过于稳健了。”

——【美】加里·纳什《美国人民》

材料五 1933年4月19日,罗斯福下令禁止黄金出口,宣布暂时停止国外美元兑换黄金……又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10月19日,罗斯福授权有关部门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黄金,在几天后的炉边谈话中,他对这一政策进行了解释:“现在国际贸易方面发生的种种事件以及其他国家国内政策和其他大陆上的政治纷扰,都对美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美国必须牢牢控制美元的黄金价值。”…… 1934年1月30日,国会通过了黄金储备法,第二天美国宣布恢复美元与黄金的汇率。1934年12月,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又上涨了14%。

——张振江《从英镑到美元:国际经济霸权的转移》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金本位制的缺陷。

(2)根据材料二、三、四、五,分析罗斯福为什么采取放弃金本位制的措施?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实现规模宏大的欧洲政策中,许多困难顽固地挡住了道路。欧洲历史上的分裂太深,以致欧洲各国人民的合作在短时间内几乎不能自动实现。欧洲各国人民对他们过去的历史记忆忧新,因而也就产生了一定的障碍。

——《阿登纳回忆录》

材料二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宣布:法国政府提议将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这一机构同时向欧洲其他国家开放。煤钢联营能够为经济发展迅速建立起共同的基础,这是走向欧洲联合的第一步。

——李世安《欧洲一体化史》

材料三 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阿登纳回忆录》

材料五 1947年1月,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杜勒斯在纽约发表演说,提出:一个分裂为好几块的欧洲是不健康的。1947年2月,美国国务卿威尔斯提出:欧洲急需建立某种形式的政治经济联邦。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主张“在联合国范围内建立一个欧洲合众国”的提案。

——李世安《欧洲一体化史》

材料六 我们需要建立起某种类似于欧洲合众国的东西。要完成的第一步就是设立一个欧洲委员会。为把这项紧急任务完成好……(法德)这两个国家必须一起担负起领导作用……英国、大不列颠各族人民的大家庭、强大的美国,而且我诚恳地希望还有苏联——都应该成为朋友和新欧洲的保护者。

——1946年9月19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演讲

材料七 苏联宣布,苏联只接受在共产党人控制和指导下的欧洲一体化,不是共产党人领导的任何欧洲一体化,都将遭到苏联的反对。

——李世安《欧洲一体化史》

(1)根据材料五、六、七归纳美、英、苏三国对于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基本态度并分析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背景。

2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它积极的方面,也有它消极的方面。我们要发挥全球化有利于资本、知识、技术、人才的流动促进各国经济发展,这一方面是积极的方面;同时确实要注意防止由于全球化造成发达国家掠夺或者剥削发展中国家,或者发达国家用它的优势、经济上的优势制定一些不平等的规则,来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受到更大的损害,甚至对个别发展中国家的主权造成威胁,这些我们是要注意防止的。

——成思危

材料二 1999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近7000亿美元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非洲得到的外国投资仅为100亿美元左右,而且还集中在少数经济条件和投资环境比较好的国家。多数落后国家基本得不到外国投资,经济发展因此也更加落后。据联合国统计,10年前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有36个,5年前增至42个,现在则进一步增至48个。这一趋势与经济全球化的理念背道而驰,成为国际社会平衡发展的障碍。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2月8日第七版)

材料三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非洲有6000多家国营企业将近半数转入私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包括金融、能源、电讯、交通等部门大多落入西方发达国家手中。自由化浪潮也席卷了拉美,1998年7月,西方发达国家一次性干净、彻底、全面瓜分被看作是经济发展“命脉”的巴西电信产业,接着阿根廷80%以上国有企业被外资收购,秘鲁的14家电力公司、萨尔瓦多的全国电信局、危地马拉和厄瓜多尔的电信公司也都被迫出售。这样,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行使的范围在逐渐缩小。

——陈柳钦《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主权弱势分析》

材料四 1981~1985年,美国危害生态工业的国外投资总额中,第三世界国家占35%。日本“最肮脏”生产部门的国外投资中,2/3-3/4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全球每年生产危害垃圾5亿吨,90%来自发达国家,这些垃圾被大量转移到第三世界。纪录片《世界垃圾场》执行编辑和解说人比尔·莫依尔说:“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正把大量有毒废弃物送给别人处理,给世界上穷人的肩膀上再增加一份重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

(2)随着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的日益暴露,反经济全球化也同样成为一股不小的潮流。试简评这一现象。

(水果湖高中 代江连)

猜你喜欢

全球化欧洲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全球化陷阱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