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项训练

2013-04-29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材料

一、选择题

1.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2.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

A. 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 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 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D. 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3.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 《黄埔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4. 1897年,安徽巡抚邓华熙上奏朝廷,创办“求是学堂”,推行新式教育,培养“既通西学,又切时务”的人才,促成了安徽教育的变革。据此判断,当时该学堂( )

A. 宣告了安徽文人苦读经书以求仕途道路的封闭

B. 培养了近代人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C. 传播了西学,加快了安徽近代化的进程

D. 致力于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5. “经济足匡时,筹楚饷、克杭城、平粤寇、底定关陇回疆,尽瘁江闽,先幕后官,遍历艰苦成铁汉;诗书能报国,精天文、熟地理、详水利、谙练吏才兵略,兼通洋务,出将入相,不求温饱是真儒。”该题词称赞的是( )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张之洞 D. 左宗棠

6. 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

A. 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 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 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 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7. “(19世纪末)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历史学家胡绳所述的这一历史事件是( )

A. 《新学伪经考》的刊行

B. 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

C. 《中外纪闻》在北京创办

D. 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8. 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

A. 太平天国运动中 B. 辛亥革命中

C. 义和团运动中 D. 新文化运动中

9. 在日本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在政治制度背后实际有一种更广的文化支持,具体表现为国民素质或曰国民性。因此,他提出要造就“新民”,并以“中国之新民”作为自己的笔名。为此,他在1902年2月创办了《新民丛报》。对本段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 梁启超由倡导君主立宪转变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进步

B. 梁启超对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认识上升到文化心理层面

C. 《新民丛报》自此成为保皇派宣传君主立宪思想的重要平台

D. 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关键在于国民政治觉悟尚未开启

10. 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 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B. 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 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D. 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1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些规定的实际进步意义在于( )

A. 宣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 在法律上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废除外国侵略者的特权

D. 首次强调人民行使国家的立法权

12. 右图是李大钊赠友人的一副对联。以社会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之责任来解读这幅著名的对联,其意义在于( )

A. 要承担维护道义与宣传西学的双重使命

B. 必须关心传统道德与先进思想两个方面

C. 要承担社会改造与文化重建的双重使命

D. 必须更新学术思想并结合研究社会问题

13. 毛泽东《渔家傲》:“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步步为营嗟何及!”这首词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B. 红军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C. 红军长征取得伟大胜利

D. 陕甘宁根据地的开辟

14. 右图是一枚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印章,印的上下呈弧形排列着繁体刻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中央执行委员会”。这枚印章( )

A. 证明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利益

B. 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共的珍贵文物

C. 在全民族抗战时期已经停止使用

D. 见证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史

15.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是要发生破裂的”。毛泽东提出上述观点可依据的史实有( )

①蔡廷锴等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②冯玉祥等领导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③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建立南京伪国民政府 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16.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首歌曾经到处传唱:“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在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这首歌反映的是( )

A. 七七事变中国军队坚守卢沟桥

B. 太原会战中国军队取得平型关大捷

C.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坚守四行仓库

D. 徐州会战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

17. 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亦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扩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

A. 国民党号召国民奋起抗日

B. 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C. 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D. 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18. 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 )

A. 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大打击

B. 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 八路军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D. 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19. 抗战时期,一些工厂内迁,国民政府掀起了开发大后方的热潮。其中,西南这块“战前几乎无工业可言的”地区,至1944年,工厂总数占国统区的88.63%。这一变化对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有( )

A. 使西南地区自然经济迅速瓦解

B. 促进了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

C. 独立的工业体系在西部逐渐形成

D. 有利于地区间经济结构调整

20. 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 没收官僚资本 B. 实行公私合营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掀起“大跃进”

21. “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此制度是指( )

A. 基层民主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 1962年,寓居台湾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写诗《望大陆》:“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首诗反映了( )

A. 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广大人民渴望祖国的统一

B. 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D. 主张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23.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

A. 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C. 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D. 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24. 某次国际会议后,美国代表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促使美国代表作出这样判断的历史事件是( )

A.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使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C.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D. 中朝军民的联合抗争迫使美国签订停战协定

25. 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2010年,中国、俄罗斯等6国共同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样的历史过程说明( )

A. 不结盟政策是我国长期的外交原则

B. 独立自主是我国一贯的外交方针

C. 意识形态是我国制定对外政策根本出发点

D. 推行新型区域合作是我国长期的外交策略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学中源”说肇始于明末清初士大夫阶层中接受西学的人士对西学的人认同性解释。……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在士大夫阶层中渐次流传开来。……如梁廷枏即认为:“彼之火炮,始自明初。大率因中国地雷飞炮之旧而推广之。夹板舟,亦郑和所图而予之者。即其算学所称东来之借根法,亦得诸中国。”……如奕诉在驳斥倭仁攻击在同文馆招取满汉正途出身士人讲求天文算学为“师事夷人”时,即说:“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

——叶瑞昕《危机中的文化选择》

材料二 “国学”“国粹”是辛亥革命时期始在中国流行的名词。……胡适曾认为:“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最浅的是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佳且难的是努力建设一个民族的国家。因为最后一步是最艰难的,所以一切民族主义运动往往容易先走上前面的两步。”

材料三 中华民国建立后,新旧思想文化交锋激烈。……陈独秀为《新青年》答读者问曾说:“谁说本杂志代表舆论?本杂志的宗旨,就是要反抗舆论。”……刘半农曾化名王敬轩,直斥《新青年》之非,不想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对这些新的质疑,钱玄同和陈独秀唯痛骂而已,胡适则认为不符合民主辩论的精神。

——摘编自钱波、夏宇主编的《原来如此》

(1)“西学中源”说是晚清士人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重要思路之一。据材料一概括其基本主张。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简要加以评价。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国学‘国粹是辛亥革命时期始在中国流行的名词”这一历史现象的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中的“舆论”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半农的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7. 改革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在中国封建时代常常将改革称之为“变法”、“新政”。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晚清时期这么频繁地实行“新政”、“变法”。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年的《字林西报》称“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直到举世都为之震动……”

材料二 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运动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

材料三 有人认为,“西太后她虽然镇压了戊戌变法,但是在《辛丑和约》之后,她不得不自我改革。这个改革的力度和范围,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戊戌变法,当年百日维新的范围。”

(1)材料一所言“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有哪些内容?

(2)材料二中,戊戌变法收获 “洋务运动播下的现代文明成果”了吗?请简要说明。

(3)材料三的观点有依据吗?请简要分析。

28. 教育是对个人、民族、国家和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夫之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标。主张“有欲斯有理”,“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他把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即“人欲”,看作是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绝不能灭人欲以求天理,禁欲、窒欲都是阻碍人性发展的。在这种主张之下的教育,就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满足人们的欲望,要推己及人,要节欲而反对灭欲。

——据李中经《论王船山教育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福州船政局在1873年第一期合同期满后,解聘了大批洋人,大部分技术工作由船政学堂毕业的中国技术人员担任,以后又在留学生魏翰、郑清濂等人的组织领导下不断实现了技术上的进步。再如新式海军的高级军官大多是留学归来的专门人才。参加甲午黄海海战的北洋水师12艘舰船的管带,全部都是新式学堂毕业生。……清政府的许多外交官是同文馆或广言方馆的毕业生。

——摘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据统计,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万余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346所,学生达156万人。其中仅武汉地区,就有一两万人。……1900年全国留日学生不过百多人,1901年后,留日学生激增,1903年就达1300多人,到1906年前后,又增至8000余人。

——据董守义等编著《中国近代史教程》整理

材料四 全国科学大会后不久,4月至5月间,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全体代表讨论了《1978至1985年全国教育事业规划纲要(草案)》,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修改意见(讨论稿)》、《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修改意见(讨论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在全国恢复和增设55所普通高等学校。经国务院批准各高等院校都恢复了原有职称,并分批进行了提升和确定教师职称的工作。

——摘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夫之教育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述洋务派举办近代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述现象出现的政治原因,并分析其主要后果。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根据材料四分析我国新时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武汉三中 周春雷)

猜你喜欢

材料
焊接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 焊接材料
焊接材料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新材料俏
LED封装材料
LED封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