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3-04-29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商业材料

1. 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我国很早进入农耕社会

B. 中国古代科技勃兴很早

C. 上古时代文字已经成熟

D. 早期政权重视天文历法

2.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下列各项中与二者表述相关的选项是( )

A. 井田制开始瓦解 B. 商品经济发展

C. 小农经济兴起 D. 家庭手工业产生

3. 《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耕作技术的进步 B. 灌溉技术的发展

C. 耕作制度的变革 D. 生产工具的进步

4. 据《左传》记载:“晋郤(xi,姓)至与周争鄇(晋之温地)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材料中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实质是 ( )

A. 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

B. 土地私有化趋势明显

C. 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趋于严重

D. 周天子对土地拥有最高所有权

5. 先秦地理著作《禹贡》将古代中国划为“九州”,按土地肥力将雍州(即今陕西关中、甘肃大部)评定为“上上”,而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荆州、扬州为最后两等。从中不能得出关于先秦的推论是( )

A. 江南经济还未开发

B. 生产力水平很落后

C. 水稻不是主要作物

D. 政治中心应在北方

6.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7.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相地而衰(cuī,等差分级)征”,鲁国提出“初税亩”《春秋·公羊传》解释:“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实地踏勘丈量田亩)而税也。”其实质都是( )

A. 加强周王室对土地的管理权

B. 保证周朝天子的财政收入

C. 实际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

D. 巩固诸侯国君对土地的控制

8. 秦始皇将“贾人”连同“尝逋亡人、赘婿”“略取陆梁地”,以后又将“尝有市籍者”“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遣戍,对此政策出台的理解合理的是( )

A. 在封建社会初期有积极意义

B. 秦滥用民力阻碍了经济发展

C. 表明古代对商人管理很残酷

D. 东周战乱导致秦初兵源不足

9. 《汉书·食货志》中说:“过能为代田,一畮(亩)三甽(沟),岁代处,故名代田,古法也。播种于甽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锄草)垄草,因隤(使倒塌)其土,以附苗根,……每耨稍附根,比盛暑,垄尽而根深,能与风旱 。”对于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这一方法实现了土地劳息相均、用养兼顾的原则

B. 这一方法可以保苗防风、保湿抗旱

C. 这一方法是对前代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继承与发展

D. 这一方法是由西汉赵过发明并推行的

10. 东汉王符说:“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最准确的是( )

A. 真实反映了当时洛阳商业的繁荣景象

B.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C. 工商业者社会地位大为提高

D. 对人人逐利的现实不满

11. 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 政府监管的夜市 B. 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 物流通畅的草市 D.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12.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对家庭制度厉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秦简《封诊式》中就有记载:一个士伍甲家,亲属共四口人,除甲夫妻外,没有已婚成年男子,有一大女子,还特注明“未有夫”。这一改革政策的出台( )

A. 瓦解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B. 是个体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C. 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地方管理

D. 是对编户齐民制度的一种补充

13. 汉朝为开拓丝绸之路所花的代价是巨大的。据估计,仅汉武帝一代,对这些地区用兵,先后累计:骑兵120万人次,步兵90万人次,后勤补给人员1000万人次,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全国总动员。汉朝开拓丝绸之路的目的是( )

A. 发展中外贸易 B. 交流中西文化

C. 拓展帝国疆土 D. 推进民族融合

14.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

A.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15. 《魏书·甄琛传》载:“琛表曰:‘今伪(指南朝)弊相承,仍崇关鄽之税,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北朝经济实力强于南朝

B. 北朝商品经济相对落后

C. 经济重心重新移回北方

D. 北朝开始实行输庸代役

16.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 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17. 随着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北宋的商业经济也不断发展活跃起来。当时的一位商人可能遇到的事情有( )

A. 将美仑美奂的青花瓷卖与阿拉伯商人

B. 其经营的铺面从早到晚不间断营业

C. 海禁政策使得其海外商业利润大幅下滑

D. 将江南花楼机织出的丝织品贩运到北方

18. 据《宋史·张逊传》载:太宗二年,“阇婆、三佛齐、渤泥、占城诸国亦岁到朝贡,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张)逊请于京置榷易务,稍增其价,听商人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助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缗”。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北宋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北宋国力强盛、万方来朝

C. 商业收入成为北宋的重要财源

D. 北宋政府限制朝贡贸易

19. 北宋时期终于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南方各地的政治人物。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政权并立 B. 商品经济发展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南方教育发达

20. 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 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 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 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 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21.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 )

A.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 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C. 商帮势力崛起

D. 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22. 宋代纸币直接由政府发行,而不是由银行发行。由于宋代财政在多数时间中收支紧张,因而纸币发行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可以推断宋代( )

A.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政府经济职能提高

C. 必将出现通货膨胀

D. 金融资本已经形成

23. 北宋之所以选择汴京作为都城,主要原因是( )

A. 交通便利于粮食运输

B. 军事战略地位重要

C. 周围地区物产富饶

D. 气候适宜,农业发达

24. 南宋统治者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这表明南宋政府( )

A. 积极鼓励发展造船业

B. 通过民族互市安宁边境

C. 促进国内贸易发展

D. 招引外商以增加财政收入

25. 全球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在其所著的《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了( )

A. 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

B.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C. 重农抑商政策

D. 断绝中西贸易的政策

26. 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以下是对黄宗智这一观点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 中国经济完全没有发展与增长

B. 这种增长是以传统方式实现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没增长

C. 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已处于落后地位

D. 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劳动生产率”也在增加

27. 山西在明朝中叶出现“商贾之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埒王公矣”。入清以后,山西人择业把商业排在了首位。雍正帝朱批称:“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这些材料反映出明清晋商对当时山西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 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 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 形成了独特的晋商文化

D. 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

28.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

A. 资本主义萌芽

B. 商品经济发达

C. 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 劳资矛盾尖锐

29. 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明中期( )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

B.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 白银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

D.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30.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 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 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 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31.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明清两朝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心不在传统城邑,而在工商业市镇。·……江南新兴的商业市镇有一个强烈的特色,它们都是为了配合生产组织的变化,选择适当的地点应运而生。南宋以降,人口增加,每人平均耕地面积日渐减少,终于出现了过剩人口。这些过剩劳动力由农村吸收及供养。为了设法利用这大量的过剩的劳动力,江南农村广泛展开农户家庭的纺织副业。明清两朝手工业生产最强烈的特色是日渐加深加强的农村化家庭化。……为了配合这种生产形态的转变,很多商人便在接近农村人口密集之点设立原料销售站或成品收购站。人数一多,自然形成了商业市镇。这些商业市镇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接近农村,与农村家庭手工业打交道。

——赵冈、陈钟毅《中国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四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宋朝的“商业革命”有什么突出特点?“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指的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5)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发展的实质原因。

3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忽必烈汗不断建造适于远航的大船 ,便于装载重负荷的货物,还修建港口,供货物搬运。蒙古人推广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学会制作精密的航海图。从中国南方的刺桐港(泉州)到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这条线路成为远东和中东的主要航线。

——《元朝经济史》

材料二 江南市镇作为一个工商业中心,其人口结构不同于乡村,号称“工贾艺术杂处”,……在市镇上,最有势力的是那些牙行、花行(棉花牙行)、布行、丝行、绸行、米行等,以及仰食于牙行的领投业(领头业,中介掮客),脚行脚夫(搬运业),还有从事打行(打降)、白赖(白拉)的市井流氓。其次就是沿着大街小巷开设的数以百计的各行各业的店铺,他们与牙行一起形成由老板与伙计组成的商人群体,即所谓坐贾。此外还有行商,即从全国各地来此贩买丝绸、棉布、粮食等商品的客商,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商帮与会馆聚集起来的商人群体。再次是各种作坊——机坊、炼坊、染坊、踹坊以及其他手工业作坊,由作坊主与雇工构成的工人群体。当然也有聚居于此的士夫夫,以及市镇周边的亦工亦农的农业人口。

——《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元朝海外贸易的基本状况。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兴起的经济背景。

(3)据材料三提供的地图和所学知识,谈谈“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3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 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二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的 “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梁录》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此外,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产生的根源。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西方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最主要表现,并分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3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皇室贵族专用物品的手工业制造业继续由少府(官职)主管。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管官吏,如典作兵器铠甲的考工令,主管炼染的平准令、典管婢织作衣服的御府令、造作刀剑及其他器物的尚方令等。······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投入市场,一般直接供给皇室贵族消费。由于唐代官营手工业的规模大,自然官家工匠也就很多。仅就少府监来说,就有工匠19800人,将作监有15000人,其他部门的人数也不在少数。

——张松《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的管理及立法》

材料二 ……(毅庵祖)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币(各种粗布和丝织物),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三 (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妾身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汉代乐府《孔雀东南飞》

(1)三则材料表明古代中国存在哪三种手工业形态?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三种手工业形态各自的特点。

(2)依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三种手工业生产的产品最终消费特点。

(3)依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三种手工业经营的行业和范围。

(4)通过以上分析,你有何认识?

(华中师大一附中 陶 涛)

猜你喜欢

商业材料
焊接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商业前沿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最美材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