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学生赏析文本,需选择童趣化路径

2013-04-29吴育培

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石猴童趣感性

吴育培

语文学习要得其真味,就需要赏析。但文本的欣赏是一项非常高雅的工作,小学生无论是理论修养,还是阅读能力,都是达不到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要推迟文学欣赏的步伐?这显然是不行的,因为阅读从一开始就要起点高,口味正,手高眼也要高。我们需要在儿童的心中播下阳春白雪的种子。这样看来,小学的文学欣赏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用传统的方式带着孩子欣赏吧,学生功力不够,行不通;不带着孩子去欣赏吧,又会错过对儿童进行文学欣赏启蒙的最佳敏感期。怎么办?突破这个难题的思路,可能还在冯·卡门的超声速科普故事里。

有一次,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里来了一位官员,是美国国会议员,管科研拨款的。他问超声速是怎么回事。这是个非常专业,当时也是非常前沿的问题,要向一个门外汉解释清楚自然是个超级难题。然而,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很会作科普宣传。他先不说什么,而是把国会议员带到他的澡盆边,放上水,用手在水面上划。划得很慢很慢,水波就散开了。于是他告诉议员这是因为手划得比水波慢,像亚声速;他又划得很快,水波就成尖形两边散开,这就像超声速。这位国会议员说他懂了,其实也没完全懂,只是这个意思他大致明白了。冯·卡门化无形为有形,化深奥为浅显,让不懂的人轻而易举地就懂了。这个故事堪称深入浅出的经典案例。

冯·卡门的科普故事启发我们,用最生活化、最形象化的手段来转化赏析的方式,转化成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著名作家秦文君认为,童趣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特质。那么,是否也可认为,童趣是儿童阅读欣赏最重要的特色呢?如果将成人化的欣赏内容与方式来一个“童趣化”改造,我们的小学生同样可以欣赏高雅的文学艺术。

一、提供最形象的选择型向导,引导学生欣赏古诗

古诗,我们需要关注其语言,甚至是语言风格。要让儿童真正体味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比方。凭借他们熟悉的艺术与风景,生活与故事来打比方。这样就能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形象,化远隔为近距。在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第一牧歌《敕勒歌》时,我采用近距设喻的方式设计了一个儿童化的欣赏向导,让学生根据自己欣赏的实际情况来作出选择:“下面对《敕勒歌》一诗语言风格的两种评论,哪个说得比较贴切?(1)《敕勒歌》这首诗的语言如小提琴般悠扬婉转,如春日垂柳般婀娜温柔,如江南小桥流水红莲秀。(2)《敕勒歌》这首诗的语言如安塞腰鼓般恢弘豪迈,秋日碧空般辽远,如草原驱马疾驰般洒脱。”我们阅读的感受应该是第一种。这种评论是感性化的,语言风格本是很抽象的东西,而将它说成一种是安塞腰鼓一种是琴声,这就感性化了。采用近譬设喻、感性体验、自我选择的欣赏方式可以给孩子一种感性的体验,与儿童的感性思维特点是完全匹配的,效果自然也是最佳的。我们只要能够抓住语文教育的价值点,只要能够把语言的赏析点设计成很好的感性化问题,小学里同样可以进行文学的鉴赏教育。感性化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每个单元都会有语文学习的一个点在里面。

二、提供最有效的比较型向导,引导学生品读故事

故事总是开放的,其蕴含是丰富的。单篇的故事,小学生不大容易解读出其中蕴含的深意,体味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如果采用比较的方式、互文的解读,有了一个可以匹配的参照文本,故事在意蕴和表达方面的特质就会凸显出来。例如,朱自强教授在《快乐语文读本》的读后指导中就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在小学一年级的读本中,朱教授把《小房子》和《小手套》编在一起。这两个故事情节是一样的,出现的动物都一样。通过将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培养孩子对故事的欣赏能力。直接跟孩子讲这个故事构思得多么巧妙、多么独特,这些都是文学理论的东西,对小学生这样讲就不是感性化的教学了。为此,朱教授设计了两个向导:第一个向导是:“如果你是故事里的小老鼠或大黑熊,你是愿意住在小手套里还是愿意住在小木屋里?”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孩子去重新回味故事,然后通过自己选择最喜欢的那个故事来进行感受。孩子喜欢哪个故事一定是在感觉中认为故事写得好、比较巧妙等,虽然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头脑中一定会产生那样的感受。第二个向导是:“如果想了解自己更喜欢哪个故事,你可以组织小伙伴来演一演这两个故事。”让孩子们一起演戏,哪个故事让他们演得开心,可能哪个就是他们所喜欢的故事。通过这些形式,将一年级的孩子阅读故事的那种感觉,引导到文学鉴赏这个方面来。

三、提供最出位的激疑型向导,引导学生玩味神话

以游戏为生活,是儿童的本性。儿童在赏析文本的时候,不会像成人那么拘谨、严肃、古板,而是充满了游戏精神。他们往往会以游戏的态度来与文本相遇,因而就葆有儿童特有的弹性。同时,儿童在赏析的过程中,由于心理功能的差异,导致与作者或成人解读之间的偏离,甚至是颠覆。在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谨慎地、宽容地选择儿童文化,尊重儿童立场,允许儿童在赏析课文的过程中有适度的出位。例如《会走路的树》中,学生可能更想和会走路的树做游戏。他们会觉得像小鸟那样尝试着飞到会走路的树上多么有趣!而《猴王出世》这样的神话故事,学生可能对猴王的来历与学问的来源更感兴趣。他们或许信以为真,甚至会自觉地用科学(或科幻)的方式来解读文本,破译“猴王之谜”。语文教师不妨放弃平日里的“严肃解读”,和学生一起捕捉神话故事中的“科幻元素”,因而引发“科学发现”。科学,就是一种现实的“神话”。科幻式的赏析很有可能是出位的,因而富有解读的张力,进入一种儿童化的新境界。《猴王出世》这个神话故事,就完全可以用现代科幻的方式来进行儿童化赏析:(1)石猴有可能是外星生命吗?如果是,你能从书中找到证据吗?学生依据这两个问题,就有可能沿着科幻的路径去赏析神话文本——它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如此奇异的石头只能来自外星球,由石头化育而成的生命也只能是外星生命。另外,水流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蔽门户,可谓构思奇妙;里面的石质家当一应俱全、精致细腻,甚至还有铁板桥。在“盘古开辟”之前,谁能完成如此精妙的设计,谁能够制作如此精细的家当?莫非是外星人的“杰作”?莫非,石猴就是被遗留下来的外星生命?(2)石猴是个高级机器人吗?如果是,你能从书中找到有力的证据吗?于是,学生就会尝试着实现大胆的古今链接——石猴落地便能行走觅食,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目前,我们尚未发现类似的生命体。更加令人费解的是,石猴没上过一天学,竟然精通中国古典文化,对古代儒家的经典语录,更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天才。那么,只有一种可能——石猴是一种高级“机器猴”。原先被密封隐藏在巨石之中,吸收了足够的能量,它就“破壳而出”,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运行了。那儒家经典语录,自然也就储存在控制主板上了。用上述神话,也许向我们泄露了天机,我们稍微放松一下,转换一下视角,用科幻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古老的神话,或许能够赏析出新的意趣来。?

猜你喜欢

石猴童趣感性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童趣
《猴王出世》缩写
三位一体话猴王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惟妙惟肖的方城石猴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童趣照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