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学生”基础上的教学决策

2013-04-29朱德江

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小数点经验决策

朱德江

“教学决策是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师知识、教学思维方式与具体情境交互作用的内隐思维过程和相应外在行为表现的统一,具有过程性和内隐思维性的整体特征,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深层次因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斯科恩菲尔德教授认为:“教师的教学决策行为由他们的资源(特别是知识)、目标、取向(信念、价值、偏好)三个因素共同决定。”教师的教学决策是针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的,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往往是决策是否合理、科学的关键。教师教学决策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从教学决策的阶段来划分,教师的教学决策可分为课前设计教学时的预设性教学决策、课中教学互动时的生成性教学决策。

一、读懂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基础,课前设计教学时作出合理的预设性教学决策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进行某一知识内容的教学时,不仅要了解该知识内容的本质以及基本的教学策略,而且要研究和了解学生在学习该知识内容方面的思维特点、学习困难、学习路径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等。在设计教学时,在读懂教材、弄清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后,读懂学生成了预设性教学决策的关键。教师要善于读懂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征,善于读懂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符合学生特征和学习基础的教学。

1.课前,要读懂什么

(1)读懂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是指学生数学活动的体验、经验等,并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习该内容的影响;学习经验指学习该内容有没有方法基础,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学习过程等。

(2)读懂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要了解对于某一特定学习内容的知识基础的总体情况,了解学生已经会了什么,从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知识的起点。还应分析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是否存在知识断层。

(3)读懂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要了解学生学习某一特定学习内容时的兴趣点在哪里,研究、了解学生对于这一学习内容真实的学习需要是什么,如认知需要、情感发展需要等。

(4)读懂学习困难和学习差异。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判断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还要了解学习该内容时学生之间的差异。

(5)读懂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的路径。要了解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的一般认知过程以及需要的支撑材料。

2.课前,如何读懂学生

教师扎实的理论知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智慧是课前读懂学生的关键。但就某一特定的学科知识内容而言,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经验如何、学生之间有什么差异等,有时仅凭经验难以把握,需要我们通过深入学生以获得尽可能真实的信息,把我们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观判断、模糊判断转变为比较客观和精确的判断,从而顺之而教,课堂才可能高效。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下面的方法帮助自己进一步读懂学生,以作出更合理的教学决策。

(1)问卷调查。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以调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问卷调查需要精心设计和一定的时间,但该方法有利于教师用数据说话,克服主观判断的随意性以及模糊性。

(2)学生访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学习兴趣点、学生之间的差异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访谈对象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如对学困生作特别的访谈;也可以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择。

(3)作业分析。对学生的作业、随堂练习、日记等都可以进行作业分析。前一节课的作业分析往往就是下一二节课的学习基础情况。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可以作必要的记录和统计,对于课堂上的随堂练习必要时也应收起来作统计,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有利于积累读懂学生的经验。

(4)课堂沟通与检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或者做几道题进行检测,直接了解学生对于某一特定学习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和困惑等,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该方法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调整教学和课堂调控的能力。

(5)课后反思和记载,积累读懂学生的经验。课堂是读懂学生特征的重要场所,教师课后要经常围绕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兴趣点、学生之间的差异等作反思和记录,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特征积累经验。

3.读懂后的教学决策

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课前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作出合理的教学决策:

(1)融合学生的现实起点与知识的逻辑起点,确定学生发展的起点。在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后,如何既符合知识的发展顺序,又能顺着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2)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实现有效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真正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

(3)顺学而教,设计合理的教学路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哪些内容是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的、哪些内容是需要重点展开探索的,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学习路线。

(4)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学习需要等,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学习方式。如同样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习设计和教师引导方式等都应是不同的。

(5)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对教材设计的情境在分析基础上合理取舍,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6)设计有弹性的教学,照顾学生个别差异。根据了解到的学生差异,进行一定的弹性教学设计(如分层要求、分层练习等),实现有差异的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都得到发展。

案例 读懂学生的学习路径,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小数点搬家”的教学路径

1.以“小数点搬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搬家”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的联系。

2.以问题驱动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以“0.01→0.1”为例,探索、发现小数点移动一位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迁移探究方法,探究小数点移动两位、三位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3.借助“数位顺序表”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

(1)追问1:为什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呢?

(2)追问2:为什么是10倍、100倍、1000倍或、、的关系呢?

分析与思考:“小数点搬家”的核心内容是“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对学生来说,形式化地记住“规律”这几句话并不困难,但要自己探索发现并真正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研究学生认识和理解规律过程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上述教学路径,从“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到“分步探索,理解规律”,再到“深入追问,沟通联系”,最后“巩固应用,拓展延伸”。这样的教学层层深入,有效突破了学习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规律,沟通了“规律”与“小数的意义”“计数单位”“十进制”等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对规律本质的认识和理解,真正实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读懂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过程,课中教学互动时作出合理的生成性教学决策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优秀教师课堂上的注意中心始终是学生的思维。”也只有读懂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与学生展开深度互动,才能对教学预案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作出判断,并及时作出合理的教学决策。

1.课堂中,要读懂什么

(1)读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成功的经验以及遇到的困惑或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困惑,要“知其因,晓其果”,并及时对学生生成的问题作出判断。学生出现多种方法或策略时,教师要能读懂这些方法与策略。

(2)读懂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发言、交流、随堂练习中读懂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即时学习效果和整节课的学习效果,及时作出教学决策。

(3)读懂实现数学化的过程和要素。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感悟和理解学生学习某一特定教学内容时实现数学化的过程,即学生是如何一步一步理解知识的,以及实现数学化的过程中有哪些要素(如思维材料、转化过程、语言抽象过程等)。

(4)读懂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仅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要关注个别特殊学生的学习状态。要读懂学生的参与是全体的还是少数的,还要读懂学生的思考是深层次还是浅层次等。

2.课堂中如何读懂学生

课堂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站在学生的知识起点上思考问题。教师还要树立“存在就是合理的”意识,学生向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或许会有正确的,也会有错误的,但不能否定学生这样理解的合理性与价值。只有树立“存在就是合理的”意识,我们才会珍视学生所传达的信息,才会认真地“读学生”,从而真正读懂学生。

(1)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读懂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从而理解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学生学习某一内容时实现数学化的路径。

(2)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由表及里地弄清事实,真正理解学生话语背后所蕴含的意思。对于学生的发言,首先要营造心理安全的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说出自己的各种想法,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其次,要听懂意思是什么,必要时让学生自己再说一遍,或教师重复一遍,或用“谁听清他的意思了”等方式让其他学生复述和解释,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最后,要对学生的发言作分析和判断,特别是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要仔细辨别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3)用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信息。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选择发言对象时,要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随堂练习时,教师要及时巡视,发现和收集学生典型的作业,作为评价、反馈、交流的材料。

3.读懂后的教学决策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会遇到需要“即时决策”的情况。课堂中读懂学生的想法并决策的一般过程是:明了事实—判断分析(判断性质,分析原因)—教学决策,这个过程有时是课堂的瞬间,需要教师的经验与智慧。

(1)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判断确定学与教的进程,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预设,调整学与教的路径,有时还需要调整教学目标。

(2)正确解读和把握学生的想法,进行价值判断,作出合理的教学决策和处理。在读懂学生的想法后,教师的教学处理方式可以是:重复确认、组织交流、归纳提升、冷处理等,可以请学生表达自己的理由,也可以鼓励学生用其他方式表达或试一试(操作、举例、其他表示方法……),还可以请其他学生就这个想法表达观点、提出建议等。

(3)正确判断学生的问题或困惑,给予恰当、合适的指导。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或困惑,教师要寻找合理的原因和生长点,顺学而导,提供适当的帮助。如当学生学习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具、学具、媒体等帮助学生突破障碍,要善于通过补问或追问等引出新的探索通道;学生的想法、观点偏离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巧妙地把学生的交流方向引导到即时的学习目标上来;学生交流中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梳理、辨析、讨论,甚至可以想办法引发学生的争论……这也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导”的方法和技术,并在课前适当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引导策略,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引在重点上,导在疑难处,点在困惑时。

教学决策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读懂学生是决策的基础。我们每位教师要把研究学生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要改变已成为惯性的成人思维方式,少一些师长姿态,多一些孩童意识,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的行为、读学生的作业、听学生的发言,努力读懂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读懂学生的各种语言,读懂学生的各种行为,读懂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读懂学生中,作出合理的教学决策,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猜你喜欢

小数点经验决策
小数点添在哪儿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超级小数点
小数点,快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