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3-04-29余爱萍
余爱萍
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的结果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反之,语言的磨练也将促使思维更加精确、合理。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课堂教学中常出现会做不会说、想说不会说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多样化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一、关注“说”的“情感”体验
(一)以“情”励生,让学生敢说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无话可说、即使有话也不敢说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说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地说,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在学生发言紧张时,用鼓励性语言,如“慢慢说,不要急”“不用慌,老师相信你能说好”;用安慰性语言,如“下次你一定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请听听别人说的和你想的是否一样”,使学生感到教师态度亲切,消除了羞怯、畏惧的心理。其次,教师要正确、客观地对待学生的发言,学生说错了也给予积极的激励,如“能把自己的想法积极表达出来很不错”“你的想法虽然不恰当,但打开了同学的思路,谢谢你”等。学生说对了要及时表扬。最后,教师要阻止因学生回答问题不当而被同学嘲笑的现象发生,让学生明白课堂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学习的场所,要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管对错,只要参与了,就一定比只是听的同学收获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敢想、敢做、敢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为“数学语言”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有利于其生根、发芽。
(二)以“趣”促言,让学生爱说
兴趣引领下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一个内在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说、会说。如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将数学知识编成口诀、童谣、歌曲、故事等,还巧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例如,在学生初学用竖式计算除法时,常常不能把被除数、除数与商写在合适的位置上,笔者就把它编成童谣:“除法算式真可笑,画个厂子当除号,被除数在厂里住,除数厂外把门敲,抬头看看厂房顶,商在上面把手招。”又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写法时,笔者用了这样的比喻:分数线以上称为“分子”,以下称为“分母”,母亲背着孩子。这些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跟教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抓住“说”的“过程”训练
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重点是解题思路的表述,这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它表现为模仿—复述—举一反三。
小学生观察事物时往往比较单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不高,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要从表述直观现象入手,逐步过渡到对事物内部联系的理解和表述上。另外,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有的题目,学生能够解决,当问其如何思考时,却表达不清楚。这不是说学生不会表达,是表达时没有把思维条理化,这需要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学“百以内退位减法”时,重点是要让学生说出退位过程,笔者先一步一步指导他们用小竹棒摆出算式的计算过程,重点强调从十位取出一个十与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再减的过程,并采用课件展示、教师示范、优秀学生示范的方法对这一过程进行强化,引导学生边看示范边尝试说出计算过程;再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边摆边说出自己摆的过程,等到他们能够熟练、完整地利用小棒说出计算过程后,再逐步让他们摆脱小棒等实物来说出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先同桌互说或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内指名说,引导学生互相比较谁说得更好,对说得好的给予积极评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长期这样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就会逐渐说得有条理,其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三、把握“说”的“常规”训练
(一)训练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往往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不是很连贯。如师问:“五年级植树棵树比四年级多20%,把谁看作单位‘1?”学生很自然地说:“四年级。”虽然大家都知道“四年级”指的是四年级植树棵数,但久而久之,这不仅会养成学生的一种惰性,还不利于其逻辑思维的培养,更影响其独立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完整地回答: “把四年级植树棵数看作‘1。”长此以往,就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同时还可以锻炼其说话的能力。
(二)训练语言表达的简洁性
语言表达要求完整,但也要讲究表达的简洁明确,语言的精练也可以反映出思维的清晰明洁。如教师在教学“整十数加整十数(10+20)”时,可以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思考的过程,即1个十加2个十得3个十,就是30。古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同样,话不在多,表明其意则行。
(三)训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教师要想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抓起:一是概念表达要准确,要求学生在叙述概念时一定要准确。如学习了约数与倍数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那么a就叫作b的倍数,b就叫作a的约数”。因为约数和倍数都是在整除前提下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它们各自不能独立存在,所以不能说成a是倍数,b是约数。二是判断说理要准确。判断说理要求学生讲清楚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理由要充足,说理要准确无误。如在教学“位置”时,学生不注意就会说成“明明在上面,强强在右边”等的错误语言。因为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不能单独地说某某在上面、某某在前面、某某在左边等,而必须准确地说“明明在小利的上面”“强强在小虎的右边”。三是文字表述要准确。如在解答文字题时,要理解和、差、积、商、除以、除、倍等数学用语。还要掌握一些解题方法:(1)读题不添字、不漏字,在标点符号后作适当停顿,关键词读重音。(2)边读边在文字题的下面画上适当的记号,在此基础上思考运算顺序,抓住最后的关键词句。分析要求的是什么?怎样计算?这样计算是否符合运算规律?然后列出算式,再将算式译成数学语言表示的文字题,进行验证。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把“言”的训练贯穿于每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教材的特点,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由简单的一个概念到一句话再到一段话的说话训练,循序渐进,这样既能训练学生应用表达的能力,也能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进而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浙江省开化县实验小学 32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