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课程改革的重新审视与实践

2013-04-29王建宗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师生教学方法改革

王建宗

“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为什么多的是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的改革?为什么改革的活跃者总是自上而下的设计者、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为什么‘出招的不是广大的实践工作者,‘唱主角的教师们的专业品质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审视新课程改革进行的这十多年,最活跃的是课程改革,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的“动骨动肉”、教学方法的“求新求异”。现在的学校教育,课程设置确实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确实活跃了,教学方法、手段确实多样了。还有的学校将国外的课程引进来进行课改实验,更增添了“风采”。不少学校在介绍办学经验与特色时,都能列举出让人“眼花缭乱”的课程设置与教的方法改变的事例。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给人的感觉是有起色,有成绩,挺“给力”的。

然而,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却又让人泛起层层隐忧,不断产生发自内心深处的追问:改了这十多年,为什么多的是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的改革?为什么改革的活跃者总是自上而下的设计者、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为什么“出招”的不是广大的实践工作者,“唱主角”的教师们的专业品质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现在,这个也动了,那个也改了,一批批“新鞋”造出来了,甚至一条条“新路”开辟出来了,可师生们在这“新舞台”上,穿着“新鞋”,走着“新路”,却没有产生十分幸福的新感受,创办出社会所期望的人民满意的教育?师生们面对课改举措,虽然在不断“接招”,但课堂教学其实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走内涵式教育发展之路的“壮观”情景,也没有真正呈现。师生们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得到大的改观,有些地区甚至在恶化;学生的课业负担没有得到减轻,有些地区甚至加重,仍旧十分繁重。

诚然,课改的成绩不容否定。可我们还需要时时进行审视和思考:课改到底应该改什么,或者说要在哪儿改,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素质,才能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审视思考1:现行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到底怎么样?还需不需要学校再做大动作,如再删减,再添加?

如果认为现行的课程结构还是不尽如人意,还需要在学校内做一番调整。那么,持此看法的学校,必然会在课程结构的改变上下功夫。现在有的学校的课改,就是在课程设置上大做文章,加法做得多,基本没有减法,国内加的不够,国外的课程也加进来了。这样做造成的结果是,一线的教师要么“接不住”新课程设置,因为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准备;要么成为教学的旁观者,因为引进的课程教师教不了。审视思考的结论是:课程结构改革必要,但改变结构,不必然带来课改的实质性变化,不必然产生素质教育的效益。

审视思考2:改方法,改手段,改模式,就能实现课改目的吗?

现在的教学改革,有些学校在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形式等方面做了不少文章,不惜采用强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学校教的方法新颖了,手段多样了,学习场所变化了,各种模式生成了,教学组织方式也有变化了。这种偏重于操作性的教学改变,形式虽然新了,但新的形式也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化。看看常态课的质量,看看教师专业核心素质的提高情况,看看学生学习的增益程度,看看师生内心的切实体验、外显的生活面貌,就不难得出结论:教师课堂上教的执行状态并不理想,课堂上教与学的改变并不大。显然,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也不必然带来内涵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增强。

审视思考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应该关注什么?

义务教育阶段近万节课的总课时数,高中阶段也不低于4000课时,高中生要拿到144学分。12年的读书生活,每个学生要上15000节左右的课。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主要发生在课堂,课堂师生实践的内容主要是知识。人们往往认为,教师是带着丰富的知识走进课堂的,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获得者。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教师需要两方面知识才能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一是具体的一个个学科知识,二是一般的呈现具体知识的教育知识。后者的知识其实是更为重要的知识,也是教师缺乏的知识。

在审视思考中,必然会有醒悟,醒悟之后,必然会考虑今后课改的发展重心。我校在对课改做审视省思之后,形成了如下认识:新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安排是值得肯定的,是不宜再做大动作的。学校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抓好落实,抓好课程的适度调整与开发。在教学改革的认识上,我们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手段的多样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方法、手段使用中所指向的目标——课程实施的质量。课程实施重要的是教师专业化的素养,说得明确些,教师认识知识的能力、呈现知识的智慧、运用知识的价值取向,是深化课改的关键,是“攻关”的战略重点。课改关键在教改,关键在教师参与;教师参与关键在教的觉醒及能力的提高,关键在教师产生强烈的内在需求。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在工作内容——知识的处理上享受到特有的幸福,收获专业发展的成功,课改的群众基础就会有保证。

其实,教师转化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才是课改“攻关”的难点和重点。所谓教师转化知识的能力,不是组织行为学习的教学组织能力,如强化学生的记忆性学习、强化学生习题性学习、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的交往性学习等教学组织活动,而是教师要具备如下两种能力,即教之先对教的精熟的拥有,教之中呈现知识使认识得以发生的实现程度。在教之先对教的精熟的拥有方面,教师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深刻理解和整体把握知识。很难想象,一个对知识只理解到80%的教师,能将学生培养到100%的认识水平;一个对知识的内涵实质一知半解的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理解的教学。在教之中呈现知识,引发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认识方面,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能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直接、直观地意识到的学习形态。不难看到,现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大多还是知识转移、知识搬家式的,由知识到知识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必然发生知识灌输、知识的“生吞活剥”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不能说是素质教育的质量有了保障,就不能说本校课改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的课改思路是:对现行课程结构,只做适合本校的调整和适度的改变;对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只推荐教师借鉴,不强行推行。我校将课改的“重头戏”放在内涵式发展上,放在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上,放在课堂教学素质的养成上。而要落实这一思想,关键是教师,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我校促进课改的重心是:以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为重,让教师做到“教之先的拥有”,让学生获得“学之中的实现”。我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做法是: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建立教师发展学校,以理性的力量催生实践的硕果。通过细致的、深入到备课和上课中进行现场的指导培训,一节课一节课地研究、实践,落实切实提高教师处理知识的能力和呈现知识的水平,将课改、教改引向深入。

由兴奋于改课程、改方法,到兴奋于改教学,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由学校内部的埋头行动,到与学者融合,开展契约式的理性实践,使我们尝到了甜头:教师整体把握、深刻理解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为“教之先的拥有”创造了条件;教师在业务精熟的前提下,追求课堂内教与学的实质改变,让每节课名至实归,让学生直接、直观地意识到,让每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正确。这些描述在我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教师们积极的理想追求。在这样的追求中,我校一些教师的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有了新的面貌,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让师生在教改中唱主角,让师生在实践中收获“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悦的幸福与享受,在幸福与享受中,体现出“把人类的一切事务教给一切人的艺术”的教育本真,这就是我们推动课改、教改的信念和实践的宗旨。

□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师生教学方法改革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麻辣师生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