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刊论政

2013-04-29郭毅

关键词:民国时期

郭毅

摘 要:太虚法师创办的《觉群周报》及其提倡的“问政而不干治”代表了民国时期僧人论政的高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出版自由的历史状况。在“问政而不干治”的编辑思想指导下,民国佛教期刊发表了不少政治性言论,评说当时的国内国际时事,也为中国发展建言献策。但是其作用是有限的,也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关键词:论政;佛教期刊;出版自由;民国时期

中图分类号: G20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5008104

一、引言

尽管“出版自由”的观念在新闻学著作中是复杂且有争议的[1]435,但现代“出版自由”的核心意指仍然是“政治观点和意见的自由表达”[2]40。民国是现代“出版自由”观念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国内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大众报刊出版及其政治性言论的历史情状进行还原与评估,始终是切入民国“出版自由”观念史考察的一条途径。

从1912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两岸四地(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东亚、东南亚等地,约有近200种汉文佛教期刊。这些期刊大多正规出版,定价销售,其中有不少销量广,影响大[3]。可见,佛教期刊在民国报刊史、出版史中应占据一定的位置。然而检视国内现有文献,民国佛教期刊的政治性言论却几乎没有纳入研究者对于民国出版自由历史的考察视野。这可能是因为在人们固有观念中,佛教期刊主要是用来阐发佛理、传布教义,因而远离政治。

1946年佛教领袖太虚法师在上海创办《觉群周报》,这是抗战胜利以后太虚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佛教刊物。其最主要特点是大量篇幅和显要版面都由政论性文章构成,至于佛理阐发与佛教新闻都退居次要位置。可以说,《觉群周报》是民国时期僧人论政的一个典型,而其所提倡的“问政而不干治”也成为当时僧人论政的一个显著标志,构成民国出版自由整体图景的一种独特的侧面观照。

二、从“论说”到僧人论政

“论说”是民国佛教期刊中一种重要而常见的文章体裁,具有高度言论性。我国最早的佛教刊物《佛学丛报》便有“论说”专栏,主要发表佛理阐释性文章或修佛感悟。“论说”与民国佛刊同步诞生,表明民国佛教期刊从一开始就带有言论性质。此后“论说”得到进一步发展,除了佛理阐释,还聚焦于对佛事要闻的评论,侧重点逐渐由学理性较强的“论”转为新闻性较强的“评”。1928年福建创办的《现代僧伽》和1933年广东创办的《佛教居士林特刊》就专门设有旨在刊发评说佛教新闻的栏目。1935年江苏创办的《觉社年刊》更开辟有代表编辑部意见的“社论”专栏。

1946年《觉群周报》在上海玉佛寺创刊,由当时的佛教领袖太虚担任社长。《觉群周报》拥有独立而完整的编辑发行体系,至停刊时共出版发行57期。它以“论说”文章为主,在头版头条和二条处刊发政论性文章,评说国内外政治时事,而非囿于佛教事务一隅。

《觉群周报》创刊号头版头条刊发了太虚的评论文章《僧伽与政治:问政而不干治》,首次提出“问政而不干治”的办刊主张。“然超政,遇政府与社会摧教,易遭破灭;从政亦易随政府而倒,二者利弊各系。况今中国无论在政府在社会,尚无在家佛徒集团,足以拥护佛教,则僧伽处此殊堪考虑。今以多人对此问题的研讨,余遂不得不加以深思熟虑,而于孙中山先生所说的政权治权,得一解决,曰‘问政而不干治” [4]。随后《觉群周报》主笔大醒沿着太虚的思路进一步阐释道,“这里所提的‘议政,诚然我们遇到时缘,佛教徒是要‘参政,是要‘议政的,并且还要‘论政、‘评政,但是我们佛教徒绝对不想做官,所以标明‘不干治” [5]。因此,“问政而不干治”就是主张僧人以大众传播媒介(报刊)为手段评论政事,进而达到间接“参政”的目的。这是《觉群周报》的根本编辑思想,在当时“颇获各方赞许”[6]。

三、“问政而不干治”指导下的言论实践

在“问政而不干治”思想指导下,《觉群周报》每期都在最显要位置刊发署名文章,这些政论文章往往还在作者署名处写清“文责自负”的字样。有的文章以“觉”、“群”署名,是编辑部集体意志的体现。

《觉群周报》主笔大醒法师认为,“以后的政治务须尊重‘民为邦本的古训,以人民为第一,以及‘不害众生为原则!民主的政治最需要的是‘平等!民主的人民最需要的是‘自由!” [5]。佛家的“为人”主义是《觉群周报》几位主要作者阐发政论的基本立场,一些重要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中以倡导和平为主题的十分多见。

如大醒的反战时评《关于原子弹》指出:“文明进步到了所谓原子弹时代,不意人类进化依旧带有原始人的嗜杀性,实令人大惑不解!为什么人类为了自私极力求谋私欲的满足,反过面目来却不顾人类的一切,无量数的生命,无量数的财务,不管文化也好,美术也好,建筑也好,一切的一切,一刹那给你一个粉碎!其代价又岂止五万万?真是不可以算数譬喻所能知之!试问制造原子弹的诸科学家这是人类的文明呢?还是人类的野蛮?”[7]针对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而避免造成生态破坏这一议题,《科学毁灭人类的危机——读了裴斐博士讲词的感想》、《以理性运用文明》,以及第二十四期头版头条刊登的《原子弹归爱好和平的科学家保管》都有深入的论述。

《觉群周报》的新闻评论紧扣时政。第八期头版头条刊发大醒的时评《父亲节感言》,直指国共内战,号召抵制内战、倡导和平。第二期头版头条刊发编辑部主任福善的政论《希望群众觉悟起来》,主张“以群众觉悟的力量来挽救今日的世道人心”[8],呼吁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雪嵩的《庆祝白健生先生荣任国防部长致词》中写道“今天是中国宗教徒联谊会举行庆贺白常务理事荣任国防部长的大会……吾人更希望白部长要把抗战的精神运用到宗教方面,来完成建国大业,促进世界和平” [9]。 抗战胜利后,苏联外长认为中国不应成为巴黎和会的邀请国。对此福善在第三期发表《莫洛托夫宜慎中苏邦谊》一文评论道,“中国是一个文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中国人民是崇尚礼让的,样样事不强求,得共应分所得,作共应分所作。此次和会治邀请国,中国凭什么也都够格。打法西斯,中国是最早站出来的,知道法西斯被打倒了,中国才放下武器,同盟国才得到胜利……莫洛托夫不顾美英盟邦之公意,而坚决认为中国不应为和会之邀请国,这绝对是不合理的,并且是莫洛托夫的轻狂。”[10]

《觉群周报》还刊发了大量关于号召僧人争取政治权利和对于政治制度与文化建设的文章。如第六期刊发社论《绝大多数自由职业团体八十万僧众争取国大代表——僧众有功在国家望隆国际之杰出者尤应以社会贤达选为国大代表》,并同版刊发止方的《宗教团体应得选国民大会代表》指出,“何以自由职业团体代表内不将宗教团体列入耶?……如此国民大会遗忘了宗教团体的代表,则将是国民大会本身的不圆满。”[11]

在制度建设方面,第五期的《理想中的世界政府》、《理想的将来世界》,第八期的《整理寺庙制度管见》,第十五期的《先世界而后国家》,第二十五期的《建都问题的看法》等文章是对国家政策的评论与建议。第十五期头版头条的《佛教徒应参预中国和世界的新文化建设》,二十八期的《改造文化之依凭》则涉及文化建设。《觉群周报》还刊发了一系列涉及经济建设的政论性文章,如第二十期连续刊发的七篇评论。

此外,在《觉群周报》中还有不少论及国共关系的政论性文章,如月耀法师的《看看印度想想自己》、随缘法师的《时事杂话:胜解》等。

四、《觉群》的转向与“问政而不干治”的式微 1947年3月处于上升态势中的《觉群周报》遭遇人事上的变故——编辑部主任福善法师突然因病去世。福善是太虚的法嗣,他的圆寂对《觉群周报》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灯霞法师就指出:“觉群周报正在蓬勃前进的时候,突然在人事上发生了一个极大的变化——就是福善法师死了。这个变化,不仅直接影响了觉群周报的前途改良与发展,而普遍地影响到整个佛教文化” [12]。当期的《觉群周报》还刊登了编辑部的两篇重要启事。《本报紧要启事》宣布撤掉原先各自独立的编辑部与发行部,月耀法师接任编辑工作,出版和发行工作由社长直接指挥,这是办刊规模缩小的标志。另一则启事《本报征求永久订户》则表明此时的《觉群周报》已陷入经济囹圄。

月耀继任不久,《觉群周报》创办人兼社长太虚又因“中风复发”示寂。自此,《觉群周报》的风格发生了彻底转向。第三十八期三十九期合刊中月耀撰写的《编后》中指出:“本报文字向来公开,欢迎各方投稿,绝无私见。来稿以短小精美为妙。尤欢迎有关佛教新闻的报道”,这与太虚、福善时期《稿约》中的“本刊以阐扬佛法真义及研究批评东西古今各种学说思想实事为宗旨”大为不同。而自那时起,《觉群周报》的头版位置已无政论,只留有关于佛教事务的评说,而以时政新闻为主打的“二周人世”栏目也取消了。

《觉群周报》后期逐渐淡化了其政论特色,一向标榜“问政而不干治”的僧人论政也逐步式微,这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财政上的入不敷出。《觉群周报》虽然是国民政府登记在册具有公开发行资格的佛教刊物,但其在创办阶段多次遭受经济上的拮据,屡次出现两期合一的状况,并需依靠社会各界的资助才能出版。

其二,人事变故。这是《觉群周报》转向最直接也最为重要的原因。社论《本刊周年感言》已明确了这一点:“第一:福善法师的死。他是本刊创办人之一,是第一届的主编者。从第一期到卅二期,只有七个月的时间,他便离开嗷嗷待哺未满周岁的本刊,可说本刊第一个打击。第二:福善师逝世不久,太虚大师继之示寂。大师是当代佛教的领袖,本刊主办人兼首任社长,从第一期到卅五期,时间只有八个月,大师便离别了这可怜的孤儿——本刊,可说是本刊最大的一个损失。二师相继去世,这是本刊人才上的损失,无法弥补的。”[13]

五、结语

《觉群周报》及其所倡导的“问政而不干治”代表了民国时期僧人论政的一个高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国时期出版自由的历史状况。其创办早期较为开放的言论尺度,既可能受到当时出版自由观念(“新闻自由运动”)的影响,也与创办者太虚个人的作用有关。但总体来说,《觉群周报》的政论态度是比较缓和的,其言论并没有从根本上触碰到当局的敏感神经。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问政而不干治”也受到一定自身条件的制约。诚如近代佛教思想家印顺法师所说,“此惟限以僧伽。以中国僧伽量之少,质之低,于政治素鲜注意,其难以有为,盖在意中。其后,觉群周报,仍等于一般通俗之佛学刊物,知议政亦不易!”[14]290。

参考文献:

[1]Hun Shik Kim.“Redefining Press Freedom:A Survey of Iraqi Broadcasters in Political Transition and Conflict”[J].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2011,(12):435.

[2]吴小坤.自由的轨迹:近代英国表达自由思想的形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0.

[3]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目录索引[M].2006:前言.

[4]太虚.僧伽与政治[N].觉群周报(创刊号),1946-7-15.

[5]大醒.议政而不干治[N].觉群周报,1946-9-16.

[6]赖永海.中国佛教通史(第十五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82.

[7]大醒.关于原子弹[N].觉群周报,1946-7-15.

[8]福善.希望群众觉悟起来[N].觉群周报,1946-7-22.

[9]雪嵩.庆祝白健生先生荣任国防部长致词[N].觉群周报,1946-7-22.

[10]福善.莫洛托夫宜慎中苏邦谊[N].觉群周报,1946-7-29.

[11]止方.宗教团体应得选国民大会代表[N].觉群周报,1946-8-19.

[12]灯霞.写给福善[N].觉群周报(福善法师追悼专号),1947-3-10.

[13]觉群编辑部.本刊周年感言[N].觉群周报,1947-7-15.

[14]释印顺.太虚法师年谱[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290.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述评
浅谈民国时期中国画发展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域外翻译文学之探析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近代中英直接涉及西藏事务高级官员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