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

2013-04-29胡体翠

中小学德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李丹马戏凡卡

胡体翠

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课程标准也提到:“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可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听”中悟情

当学生感觉到教师在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教育往往是枯燥的、机械的,乃至蜕化为空泛的说教或空洞的口号,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入境悟情,最终达到育人目的。

如在教学《黄河颂》时,首先播放歌曲《黄河颂》,那浑厚的男高音、雄壮的乐曲旋律,一下就把学生带入耳目一新的学习氛围中,不由自主地对着歌词大声地跟唱。歌曲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历史,对中国的母亲河——黄河产生了无限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使学生如临其境。课将结束时,我又播放了《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那铿锵激昂的节奏,如急促的鼓点,敲打着同学们的心灵,强烈地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又如《庐山的云雾》一课的教学,教师播放庐山瀑布、云海、温泉等景点剪影,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庐山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国情感油然而生。这时向课外拓展,让学生分享自己看到过的各地美景,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犹加浓烈 。

二、搭建平台,让学生在“说”中明理

《我必须去》是语文教材“讲信用”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中讲李丹没有去看马戏而是去了敬老院,她为什么这样做?当学生感知了马戏的精彩、有趣后,觉得这样的马戏不去看多可惜啊,而李丹起初也确实和学生们所想的一样,她很想去看马戏,可是她犹豫了。老师适时地追问:李丹在犹豫什么?在想什么?让学生在“说”中明白李丹犹豫的理由。当李丹对爸爸说“我必须去”时,请学生发挥想象,说说李丹在敬老院为老人们表演的场景,体会到敬老院的孤独老人更需要李丹和同学们的陪伴,她和同学们为老人们带去快乐,远比去看马戏更有意义、更快乐。老师又适时设问:老人会对李丹说什么?你会怎么称赞她?此时,学生就不难理解“我必须去”的含义,从而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平台,留出时空,创造条件让他们去说去悟,在思辨中明理。

三、唤起共鸣,让学生在“读”中激情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品味课文思想,体会作者情怀,乃至激起情感上的共鸣,实现品德教育的渗透。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语言朴实,真实感人,在朗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领悟了解这次战斗的重要意义,了解邱少云严守纪律,保证战斗胜利的重大意义。抓住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段落反复朗读,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反复品读,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思想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待学生了解了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再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四、课外延伸,让学生在“写”中导行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半瓣花”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这“小”中却能“见世界”“说人情”。朱自清的《背影》取材并非“高大”却令人潸然;许地山的《落花生》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这些足以提示我们的学生:面对大千世界,我们要走出课本,去学会“深入挖掘,小题大做”,要用自己的心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感悟人生,让他们在感悟中写作,在写作中“导行”。

如学《凡卡》时,当学生朗读到“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时,很多学生都为凡卡流下了同情的泪水。这时,老师让学生对“寄信后的事”进行想象,并讨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和“如果爷爷收到信,会不会带凡卡回家”。通过挖掘讨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凡卡的悲惨命运是无法摆脱的,因为当时是黑暗的旧社会。课后老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写一篇《我与凡卡比童年》的读后感,巩固学习成果,使学生更加痛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体会到有亲人关爱的温暖,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又如学了《妈妈的爱》这篇课文后,学生感受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老师要求学生仿写《我对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用我们的行动去回报妈妈。

真正的德育,从来都与华丽喧闹无关,它是内心的悸动、灵魂的洗礼。当我们寓德育于听说读写过程中,语文教学便成了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让学生得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他们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恩施市小渡船中心学校

湖北恩施 4450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李丹马戏凡卡
The darkest river最黑的河流
《凡卡》续写
顽皮的小雨滴
马戏团来啦
弟弟看过马戏回来
A Brief Analysis of Embodiment of Creative Treason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马戏大篷制作
Dominant Voice in Hamlet
《凡卡》续写
丰富情感,打造朗读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