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变迁中的学校师生关系

2013-04-29魏曼华

中小学德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师生关系

魏曼华

摘 要:社会变迁中学校师生关系出现新的变化:教师的伦理形象下滑、师生代际差异增大、师生关系渗透利益交易、法律界限不明。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做到:无条件地关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了解、理解学生;实现民主沟通。

关键词:教师德育专业化;社会变迁;师生关系;师生冲突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5-0011-04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为教学制度所限制并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代际关系。师生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在学校,师生之间有制度性关系,又有非制度性关系,同时,还存在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教师处理师生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社会变迁中学校师生关系的变化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转型。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人际关系从传统社会的特殊性关系变为现代社会的普遍性关系。与此同时,两代人的代际关系从尊卑有序走向民主平等,师生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伦理形象变化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传统社会对教师形象的定义。教师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承载着担当学生行为楷模的责任,即作为学习的榜样,引领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教师一言一行代表着社会的行为规范,他们对自身的道德应有较高的要求,才能给学生作榜样和楷模。培养教师的学校也因此被命名为师范学堂、师范学校、师范大学。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教师的伦理形象发生了变化,在某种意义上,教师与其他的职业一样,是一种谋生的手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师职业向专业化转变,教师的伦理形象开始淡化,而专业形象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职业被自命为养家糊口的岗位,教师对自身的伦理责任不甚关注。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权威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屡屡受到学生与家长的挑战。

另外,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有所下降。从教师群体看,有失师德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教师事事以个人为中心、缺乏敬业精神,只关注个人利益,工作得过且过,不负责任,教书育人的价值取向淡漠。但是,与此同时,社会对教师在道德上为人楷模的要求并没有降低,更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具体、明确的规范。

(二)师生代际文化差异

师生文化是一种代际文化,既有成年文化,也有青年文化,也就是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师生关系也是一种学校文化关系。师生关系中的代际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师生之间存在年龄、阅历、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师生之间存在着所谓的“代差”或者“代沟”。因此,师生关系中的问题在很大意义上是文化分歧和文化冲突问题。

另外,对于成人社会来说,青少年处于边际地位,是所谓的边际人。正因为如此,他们是理想主义的,对社会问题持天然的批判态度,有时甚至是偏激的。华中师范大学附中高二学生李红豪在期中语文考试卷上写了一篇题为“草见人命”的作文。文中批判了学校、教育制度和专制主义,被老师批为“自毁前程”。班主任要求他“不改变思想,就不要再进教室”。于是他在家停学14个月。

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对待有独立思想的学生,如何对待所谓的“异端”,师生之间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应当怎样处理?显然,该班主任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师生之间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文化冲突不能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加以解决,而应该采用价值澄清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讨论。其实,教师和学校应从文化多元、文化分歧和文化冲突的角度思考学生的“不听话”“不好管”乃至所谓的异端,从深层次去改善师生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利益渗透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尤其是教育产业化的误导,教育成为赚钱的机器,教育的性质发生变化。如义务教育阶段的高额择校费、赞助费,使师生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与金钱关系。在学校内部,有的学校把学生考试成绩与教师工资奖金挂钩,教师和学生之间因学习成绩的问题而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一些学校乱收费,而教师处于收费一线,充当了收钱者的角色,以致教师形象极大受损,并引发了诸多师生冲突。

另外,教师拿手中的专业权力交换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某中学某班,凡家长给教师送重礼的,孩子就被排在前面的好座位,否则,就被排在差的座位。一位学生家长因为教师节没有给教师送礼,孩子突然从前面被调到了后面,直到家长给该教师送了礼之后,孩子才被调回到原座位。教师的这种行为已经到了毫无羞耻、无所顾忌的程度。教师以自己的专业权力交换各种利益,这是教师专业权力的滥用,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

(四)师生关系中的法律规限

在现代社会,师生之间还有法律关系,师生关系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例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在地动山摇的时刻,高中教师范美忠丢下全班学生,第一个跑出教室,范因此被网民称之为“范跑跑”。在这一事件中,折射出的教师具有的法律责任是什么?在万分危急情况下,教师舍身救学生(未成年人),是教师职业的“必须”还是“应当”?舍身救学生是教师的伦理责任还是法律责任?这些都值得人们深入思考,更需要教育法律研究给予界定与澄清。

尽管我国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都明文规定不许体罚学生并指明了体罚的后果,但是,在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使得原本比较疏远、淡漠的师生关系变得更加紧张,也往往成为师生严重冲突的导火线。那么,教师体罚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体罚禁而不止的原因究竟在哪里?教师行为的法律底线在哪里?对于这些,我们应作更深入的社会、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分析,从而真正铲除产生体罚的土壤。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在,学校教育环境的复杂性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教师需要用更高的教育智慧去分析、处理学校教育问题。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上要有创新性思维,不能用老一套办法来解决今天师生关系遇到的新问题。对教师来说,履行下面的角色要求,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从而产生教师所期待的教育效果。

(一)无条件地关爱学生

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师之为师的根本所在。教师同医生、牧师一样,仁爱之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之基本。同时,人际沟通交流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主要方式,教师职业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同情、理解、共情的能力比其他职业更为重要。美国的一项民意测验(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家长和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品质有:具有理解人、与人相处的能力;有激励儿童,使他们产生动力的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儿童,关心儿童;献身教育事业,热情;态度友好,个性善良;仪容端庄,整洁。从中可以看到,这些品质主要是人际共处能力和共情能力以及对学生的爱心。

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学生之间有许多差异,有的容易引发教师的好感、喜爱,有的则会使教师感到厌烦。教师应该控制这种情感,不偏爱某一个学生。笔者参与的一项调查①显示,老师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比较冷漠,爱不起来,经常忽视他们的存在,对学习困难生有时歧视,以至于连表扬都十分吝啬。有48.2%的学生“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61.8%的学生认为“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尽管在某种意义上,爱好学生容易,爱后进生难。事实上,后进生更渴望老师的爱。那么,怎样对后进生给予同样的教育爱?如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这或许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认真面对的真实问题。从和谐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博爱”和“普遍之爱”,而不应是偏爱和有选择之爱。

(二)尊重、信任学生

199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4届教育大会重申“尊重生命、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尊重学生不仅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也是当代教育的基础。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就是尊重学生的价值和个性,不仅包括学生的优点,而且包括学生的缺点。教师不可能喜欢学生的一切,但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尊重学生表现为对学生的一种善意的、肯定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中,尊重学生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应当成为日常的教育实践。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对“尊重”,仅仅停留在口号和理念的层面,而缺乏发自内心的教育实践。笔者的调查发现,不少学生认为老师冷漠、呆板、严肃、不幽默、不亲切等,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够。

信任学生同样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信任学生,就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教的、向善的、能教育好的,包括犯过错误的学生,这一信念来自对教育的信心。在这方面,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工读学生的教育案例给人们以极大的启发。在马卡连柯的工读学校——高尔基工学团就读的学生,基本上是流浪儿童,每个学生都可以说是问题儿童,对这样的学生,马卡连柯的教育方式就是信任。一次,马卡连柯让一个有过小偷行为的学生独自为学校取一笔钱。该生感受到马卡连柯的高度信任,很好地完成任务,后来在卫国战争中成为英雄。

(三)了解、理解学生

毋庸置疑,了解学生是教师进行有效教育教学的基本前提,也是教育的基本原理。师生之间存在着年龄、知识、思想、阅历等方面的差别,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现代社会网络的普及,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他们思维活跃、独立性强、见多识广。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正值青春期,身心还不成熟。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不全面、不准确,不能作出公正恰当的评价,就无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而这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和抱怨的情绪。因此,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应当说,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师生关系的状态。一般来说,越是了解学生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越融洽。这类教师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就能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从而宽容地接纳学生。而教师与学生关系不良甚至敌对,造成矛盾冲突不断,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学生缺乏了解。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对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不理解,对其总体评价偏低,容易产生不喜欢的感受。对学生的不理解还会导致教师误解学生的言行。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不理解,自己的思想和动机被歪曲,甚至蒙受冤屈,于是对教师产生不满、怨恨、敌对等情绪,师生矛盾由此产生甚至激化。可见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做好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了解学生,例如,书面档案、活动、调查、日常生活等。此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关系测量法来了解学生。社会关系测量法是一种在小团体内测量人际关系状况的方法,用以了解小团体内部彼此的趋避。具体做法是:教师或者调查者可以随意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用以了解学生人际关系的状况。比如“我们班要去春游(调查主题可以根据需要换为学习、做实验、社区服务、劳动……),要分几个小组,你最想和谁在一起?最不想和谁在一起?”然后把学生的回答收集起来进行统计,从中可以看出班级内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需要说明的是,运用社会关系测量法,需要一个班级内的学生相互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才能进行,一般适合成立半年以上的班级。

(四)实现民主沟通

研究表明,在民主的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友好融洽,相处愉快;在专制的领导方式下,气氛严肃,学生对教师抱有敌对和反抗情绪;在放任式的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松散,学生过分自由,不接受教师指导,也不尊敬教师。

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的主导者在于教师。教师的公正、正义与否是关键。从操作层面上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关怀、接纳每一个学生。

2.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

3.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

4.客观地听取学生的各种建议和意见。

5.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6.鼓励学生关心集体、关心同学,互相帮助。

7.用肯定、赞扬或鼓励的方式对学生谈话。

……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很重要。教师要善用沟通技巧,尤其是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态度要诚恳,口气要平静,善于自我克制,不含讽刺的味道,使学生体会到批评背后的善意和友情。批评不是挑剔,挑剔是有意地暴露他人的弱点和短处,是要打击对方,伤害对方。善意的批评是帮助对方。必须指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因此,学校要从制度上保证师生有一定的交往频度,使师生的思想在交往中交流、碰撞和整合,改变师生仅仅在课上互动的局限,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扩展交往的渠道,促进师生的互相沟通和认同。

总之,教师应当及时认清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改变传统刻板的师生观念,提高教师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用更高的智慧去处理师生交往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师生关系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论农村家族的现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