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2013-04-29王代玲
王代玲
【摘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语文的课堂改革应该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就要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乐学、会学。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选择恰当的切入点,用良好的教学语言打造高效课堂,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结合,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有效教學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使我们认识到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课堂,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展现和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就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要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会学并乐在其中,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掌握让他们终身受益的语文能力,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做到也必须做到的。所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激活语文课堂的一池春水,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决定着它的成败。
那么,如何使高中的语文课堂更加高效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教师在备课阶段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师需要进行摸索,权衡后决定,要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定位。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失败的教学活动就是因为定位不准确,如果开始的方向就是错误的,结果可想而知。我们不要认为被选入教材的文章一定要篇篇都精讲细讲,“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造成目标障碍。我们要明确语文教材不是篇篇都是重点,不是处处都是关键。大胆取舍,科学定位,合理整合,才能实现教学准备阶段的有效性。
二、要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有一个多维度的性质,因此教学也有多侧面的特点。教师要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文本。正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一样,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从不同角度去看,得出的结论也千差万别。所以,教师要选好角度和恰当的切入点。还要指向明确地将这种意图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学活动的强度要适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和接受水平确定教法,否则,就会使教学难度过大。如果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作者与时代背景——分析课文——概括与提炼写作特点”这一固定模式,学生实难保持兴趣。枯燥单一的教学使学生不愿上语文课。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多个侧面切入文本进行解读,如讲授《六国论》时,可将《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进行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同这一结论。讲授《荷塘月色》时可将《再别康桥》和《边城》进行比较,使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思想,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人格修养、文化积淀等,从各方面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课堂上他们肩负的学习责任,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创设课堂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允许并鼓励学生勇于提问与质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注重师生和全班学生的学习交流方式,而忽视其他的交流方式,如教师和小组学生之间、小组学生之间、个别学生之间和全班之间的交流,交流渠道狭窄、信息流量少,最重要的是不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要注意从多角度编织交流网络,各种交流方式共存。
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优化语文教学组织,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创设情境,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能力,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生而异,使教师、学生、文本、课堂四者有效结合,活跃语文课堂,实现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四、良好的语言呈现
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以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并在实践中不断实践和反思。教师语言不精练,反复地重复,教师声音过高、过低、语言单一、呆板,缺乏幽默感,这样都会使课堂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师生生疏而不会配合,当然教学效果也不会好。教师语言要主旨明确、连贯顺畅、话题适中。要避免随心所欲、不着实际或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等妨碍学生理解的话语。应反复琢磨和锤炼,力求达到精确、严谨、得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五、课堂内外的有效结合
教材的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模式的优化。如果我们只是在课本上下功夫,那么我们的语文天地就太小太窄了,生活处处是语文,我们要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连,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检验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用知识指导生活,让生活检验知识,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果,让成功促进未来的学习,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时间和机会,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引导学生向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的生命,它是课前、课上、课后、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和总结,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编辑: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