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传来“异样”的声音,教师该怎么办?
2013-04-29徐永晨
徐永晨
化学课上,我正在津津有味地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理论知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刚开始出现的气泡不能马上收集,因为它是试管和导管中残留的空气,必须等到气泡连续、等大、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因为这时的气体才是氧气。”同学们边听边记,教室里静悄悄的。忽然,一个声音传来:“老师,为什么氧气就连续、等大啊?”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
泰来县第二中学 陈晓红:这是一名典型的“不好教”的孩子。最“不好教”的孩子最难得。我想,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尽可能匠心独运地把“好教”的孩子转变成“不好教”的孩子;把“不好教”的孩子进而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孩子。
泰来县六三学校 赵东梅:我会微笑着对这位学生说:“你能对这个知识点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很高兴,你似乎让我看到了又一个发明蒸汽机的瓦特。期待你经常带着疑问去听课,去探究。”
山东省乳山市白沙滩镇初级中学 单熙洪:我会为学生的善于质疑而窃喜,我会说:“惭愧,我也不太清楚这个问题,但我非常感谢提出问题的这位同学。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老师不妨适时“示弱”,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泰来县四里五中心学校 史秀云:如果不能立刻解决他的问题,我会坦诚地对他说:“由于老师知识有限,现在还回答不了你提出的问题,课后我会去请教那些知识渊博、有经验的化学老师。也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我们可以共同查找资料,得出正确答案,来丰富你我的知识。”老师就应该坦诚面对学生,这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哈尔滨市文府中学 李冬芹: 孩子的自尊心犹如荷叶上的露珠,晶莹易碎,须要小心呵护。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走到他的桌前,对他说:“感谢你的提问,正是你的问题让我看到了你的希望。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你有疑问并敢于提出来,说明你在思考,你喜欢学习,渴望进步。”
他山之石,现身说法
案例1: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泰来县四里五中心学校 张成全)
一次,在给学生们讲“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时,按照惯例,我请学生在地图上观察并描述我国四大分区的位置与范围。这时,有一位学生举手问:“老师,为什么有很多省级行政区没有被完整地划分到某一地理分区中?描述时太困难了。”
我当时一怔,随即笑说:“那接下来我们先探究四大分区划分依据及分区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好吗?”
接下来,全班学生都沉浸在“活动课”的探究中。
最后,我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使学生们明白了划分依据和界限确定的主导因素。此时此刻,我觉得该到解决问题的时候了,于是我问刚才有疑问的学生:“请你尝试分析一下,江苏省为什么南部属于南方地区,而北部属于北方地区。”
“由于淮河穿过江苏省中部,南部冬季气温通常高于0℃,降水多于800mm,而北部冬季气温通常低于0℃,降水少于800mm,气候不同,所以江苏被分到两个分区中。”他迫不及待地回答。
“大家说他回答得好不好啊?”
“好!”大家说道。
紧接着我又问了几个跨多个区域的省区的划分原因,比如河北省、四川省等,学生都能对答如流。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学生们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再到能自己解决问题,是多么有趣啊。与其教会他们问题,不如教会他们提出问题;教会他们提出问题,不如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
案例2:质疑声,最美的课堂音符(富裕县职教中心学校 管静)
新学期的第二节课,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在学生自由读时,质疑声来了:“老师,轻解罗裳的‘裳读‘cháng,还是‘shang?”我佯装无助的样子说:“该读哪个音,我也说不准,同学们,帮帮忙啊!”学生们争论起来,有的学生说读“cháng”,这里指裙子,有的学生说读“shang”,这里泛指衣服,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有学生拿出手机开始搜索。“名家朗读,读‘cháng”。“名家也有读错的时候。”我又接着引导说,“同学们,要不结合语境,揣摩揣摩?”学生接着争论:“独上兰舟,上船,一定是提着裙子,应该读‘cháng”。“不对,轻解罗裳中的‘解是脱下的意思,该是外衣,还是读‘shang。”“秋天很凉,泛舟咋能脱掉外衣呢?”我问:“罗裳是什么意思啊?” “犹罗裙,丝织品做的裙子,该读‘cháng”。“同学们,轻解罗裳是脱下罗裙,换上便装去泛舟。” “老师,也不见得吧,兰舟,还是床的雅称,说不定李清照根本没去泛舟,就是脱下罗裙,坐在床上写词呢”。“哦?有点意思,这个问题就留在课后,我们一起查找资料,好吗?我们先完成本节的学习内容”。“好!”有了本课开始时学生的争辩,下面的词境赏析,进行得相当顺利,一问一答就解决了,背诵的任务也当堂完成了。
小结时,我动情地说:“同学们,谢谢你们的质疑,学问学问,学贵在问,学明在辩,越辩越清晰!”
学生的质疑声惊醒了我,课堂上我该主动给学生设置论辩的氛围,鼓励学生去质疑,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再把学生推向课外,这是不是就是课改强调的“教师要做推手”啊。感谢我的学生,教我课改,促我成长!
案例3:不是,就不是(浙江省杭州市滨兴学校 姚贺国)
周是本学期刚空降下来的插班生,来到班级还不满一周,给老师的印象可不好,写字一塌糊涂不说,上课还喜欢做小动作,说他,他还总是抵赖。说句实在话,我并不喜欢这个孩子。但他有个优点,就是喜欢看书,这点我很欣赏,并希望他爱看书这个特点能成为转变他的契机。今天,在我的英语课上,他又向我出招了。
借助课件的图片展示,我正在给学生扩展澳大利亚的知识。当说到澳大利亚的国徽上面的动物时,我说一个是袋鼠,另一个是鸵鸟。而他就在下面使劲地摇头,口中还不停叫嚷:“不是,不是!”他的分贝不低,让我不理会都难。当我问他那是什么的时候,他依然惯性地摇头,坚持:“不是,就不是。”不是就不是吧,随着话题的转移,他渐渐地恢复了常态。
下课后,我请他上来,当着他的面百度了一下:这是澳洲鸵鸟,学名鸸鹋。这时的他,面色有些兴奋,激动地叫着:“对,是这个,就是这个!”见他找到了“靠山”,我并没有阻止,只是笑着加了一句:“可是这上面也说了,它是澳洲鸵鸟,我叫它鸵鸟应该也不算错吧。”他略微有些尴尬,分贝也没有那么高了:“我上次看到的那篇文章介绍里没有这个。”我微微一笑,拍拍他的脑袋,这一次他没有像前几次那么躲开。“老师知道的不一定就比你们多,我的知识也是从书中学来的。对于你的坚持,应该表扬!”说着,我转身在后面的黑板之“教师表扬栏”上写上了他的大名,这可是他在我们班表扬栏里第一次露脸,想必应该值得高兴一场。果然,他的脸上顿时绽放出惊喜,可我又接着说道:“老师也要给你提个建议,下次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如果不小心说错了,欢迎你直接提出,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但并不是很肯定的时候,希望你可以私下找我交流,我们一起查阅资料,这样比较不会浪费大家的时间。你看可以吗?”
他笑得更欢了,没有回答,但向我伸出了他的右手。这小子!我还能多说些什么呢?直接握手吧!
真实情景再现:用事实说话,因势利导
泰来县四里五中心学校 王英伟
这“异样”的声音打乱了我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思路,我决定改变教学策略,因势利导,把问题当堂解决。
首先,我对这名同学给予了中肯的评价:“能够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说明你听课认真而且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是一名肯钻研并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生。我想其他同学也许也有和你类似的困惑,只是不敢问而已,是吗?”许多同学都点了头。我说:“那么我们就讨论一下为什么氧气是连续等大的这个问题吧。小组讨论开始!”经过小组反复讨论、推理,最后一致认为:实验室是用固体高锰酸钾加热来制取氧气的,固体药品在反应时的速率是一定的,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固体反应的质量是固定的,所以单位时间内产生氧气气泡的个数也是一定的,因此在一段时间内,生成氧气的速率相同,所以连续等大。说句实在话,让学生讨论时我真不知道学生会讨论到什么程度,对知识的理解会有多大的偏差,这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我们确实应该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为这个问题,我看到了他们脑袋里蕴藏的巨大能量。既然推理如此精确,我趁热打铁,把学生带到了实验室,让他们亲手制氧气,亲眼看氧气的产生过程,并验证连续等大的气泡是不是氧气。孩子们手忙脚乱却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劲头很让我感动。一会儿这组喊:“老师你看我们的气泡,真是连续等大的!”一会儿那组说:“气泡连续均匀啦,果真是氧气啊!”
事实胜于雄辩,看着一张张兴奋又激动的小脸,我觉得这才是课堂,才是我实践理想的地方!
当事者感言:教师应机智处理问题
其实,课堂上出现“异样”的声音,是教师经常遇到的事情。首先,教师要视其问题的“价值”进行巧妙处理。如果问题浅显没有太多的研讨价值,可以停下来为她解答,然后继续讲课;如果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就要看问题本身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是否密切,假如纯属不太相关的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等一会儿下课单独给你解决,行吗?”如果与本节知识联系密切,又具有深度、广度,就应该停下讲课,就题讨论,深入探究,并把相关的知识都整合起来,以便举一反三。可能这样会影响正常教学进度,但我觉得值,因为深入的探讨会永远保存在学生的记忆深处。其次,是对待提问学生的态度。每位老师都会遇到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对于不同性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果学生不是恶意扰乱课堂,我们都应当给予引导式解决,这也是师生之间起码的礼仪。只有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千万不可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置之不理或讽刺挖苦,要知道,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使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从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然而,你不经意的一句赞扬,也可能点亮他理想的明灯,让他从此奋发图强、扬帆远航。因此,教师,慎用你的语言!别把“牛顿”扼杀在我们冰冷的眼神中,别把“爱因斯坦”刺伤在我们犀利的语言下。多一把别样的尺子,也许会衡量出一个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