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013-04-29汤志兵
汤志兵
【摘要】科学素养是什么?科学素养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借助网络环境,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准确的概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网络环境 激发兴趣 科学方法 概念 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96-01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催生着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已形成一种大的趋势,这里不仅仅是教学技术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有了体现。信息技术以其逼真的图像、动画、音效能营造教室外的真实“虚拟环境”,同时又以其灵活多变的交互性深深吸引着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于教学之中,以便科学课更形象生动,更富有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科学素养是什么呢?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呢?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只有对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学生才会有更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1.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既使集中注意,时间也比较短暂,他们的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只要有兴趣的东西才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他们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感兴趣时,就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2.以“观”代讲,激发学生兴趣
科学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物理现象,又有化学现象,甚至还有天文地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现象是无法用语言能表述得十分清楚。因此,我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网络的甜美的声音,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色彩来教学,既避免了教学中的表述不清,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网络环境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科学探究能力是通过完成部分探究活动和完整的探究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
1.借助网络,进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设
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科学知识和问题相联系,尝试提出可检验的猜想和假设。 能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能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
2.借助网络,引导观察,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学科学
观察是思维的窗口,观察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最有效的途径。国外小学科学课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的指导,有的国家科学课教学中甚至要求学生用80%的时间进行观察。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科学教学应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活动进行探究,要通过使学生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网络上科学家的观察方法的介绍,了解科学家们在研究事物时观察事物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整合,提出更精到的观察方法。
3.借助网络,指导实验,让学生在真正动手动脑中学科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实验教学作为小学科学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对于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于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历科学过程,体验学习科学所带给的乐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有些实验是无法在一节课上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网络交互性为学生展示实验的全过程。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的过程更好地指导课外实验具有积极作用。
三、利用网络环境,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课中,有些概念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对于此类概念的教学,通过网络条件采取有别于概念改变的有效策略
1.利用网络 强化感知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没有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概念教学中,首先根据教学有目的地,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自己的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为概念的形成做好准备。
2.利用网络 丰富表象
表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形象,是多层次感知的结果。表象接近感知,具有一定的具体性,同时又接近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起着由感知到概念的桥梁作用。建立表象可以摆脱对直观材料的依赖,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为提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奠定基础。因此,大量使用网络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形成概念提供方便。
3.利用网络 揭示本质属性
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归纳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四、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探究发现应用对人的更好生存有积极意义的规律而创新发明成果时所形成的孜孜以求的严谨态度、顽强毅力和本能性探究习惯。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呢?
1.借助网络,用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去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契而不舍的精神。
2.运用多媒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分阶段突出强化,完成预定目标,逐步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
3.在探究活动中及时发现和引导学生自己选择最优科学方法,愉快互利合作使自己少走弯路,尽快实现目标。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择和设计鲜明、生动、精美的图片动画进行演示,即能引起兴趣又明了科学道理,也积累了科学知识。必要时引导学生自己参与设计。
5.把学生的作品上传进行资源共享,使学生有成就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6.借助网络进行对话,写科学小论文,制定实验方案,甚至是长期的实验规划。
通过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形成正确科学的概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是我们科学教学的希望,更是民族的希望!
参考文献:
[1]《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3]《科学课》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