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山水间的路与桥

2013-04-29陈晓华

草地 2013年5期
关键词:阿坝州汶川交通

陈晓华

长路奉献给远方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古人的感叹!“……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是唐诗仙李白《蜀道难》中之名句。是对蜀西历史上交通落后的真实写照。素有蜀西“门户”、“咽喉”、“锁钥”的汶川,其公路的诞生,也是建国以后的新生事物。解放以前,阿坝州没有一寸公路,距成都平原最近的汶川也无一寸公路,其交通运输的难度可想而知。

“汶川狭险,毂辙难通;岷水怒驰,舟楫罔利。”这是《汶川县志》(民国)上的记载。昔日的汶川县境仅有“大、小”二路以通行人商贾。大路从灌县(今都江堰市)经汶川到松潘。“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便是印证;小路由漩口经水磨、三江,过卧龙,再翻越巴郎山到小金,是条路险匪多之路。但不管是大路还是小路,均“宽不盈尺,仅容人攀援而行。”

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十分关怀川西北民族地区的公路交通建设。1951年3月开始筑路,1955年成(都)阿(坝)公路汶川段通车,结束阿坝州交通闭塞落后的历史,结束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古人感叹。

1957年威(州)凤(仪)路通车;1976年龙溪东门口至乡政府驻地通车;1977年漩(口)三(江)公路通车;1978年映秀至小金公路通车;1979年下索桥至草坡公路通车……随着这些公路的建成与通车,汶川人民尝到了修路一条线,受益一大片的甜头。又将乡镇公路与主干公路连接起来,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的梦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省、州部门先后在汶川县境内的岷江及其支流上兴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电站,特别是福堂坝电站的兴建,从都江堰至汶川桃关和小溪沟至白鱼落段,公路由岷江左岸至右岸。并按三级公路到二级黑色路面标准兴建,为汶川乃至全州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1年底,汶川有公路里程1138.3公里,全部为沥青混凝土和沥青表处路面。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公路基础设施尽毁。后在党和全国人民,特别是广东人民的援助下,得以全部恢复,而且村村寨寨都修通了公路,通到各家各户家门口。就像“汶川三句半”里颂的那样:“汶川好来好汶川,公路修到家门前,畅通汶川村和寨,真方便!”

今天,当我们欣喜地看到汶川公路交通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的时候;看到南来北往的各类车辆穿行在岷江河谷的高速公路上,抑或坐在车上尽情享受飙车惬意的时候,怎能忘记那些曾经为汶川的公路交通建设拓荒、奠基、出大力流大汗、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在交通战线上的老前辈;忘不了那些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和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汶川公路交通事业作出过积极贡献的建设者;忘不了那些关心过支持过汶川公路交通建设,为汶川公路交通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和建筑设施器材的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

尤其忘不了那位名叫高加福的民工,在修成阿公路汶川段时,用针线缝补好脚上的裂口,照样去抬石头,去挑泥土,留下血印一串串;忘不了那些平凡得像担泥土、像块铺路石子的筑路人,是他们用肩膀和脊梁,甚至宝贵的生命,结束了汶川结束了阿坝州无公路的历史,结束了蜀西人民数千年来的“登天”之苦。虽然他们中很多人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或者退休了,甚至不在人世了,但他们的事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汶川人民将在心底为他们竖起一座永不坍塌的丰碑!

岷江两岸桥相连

汶川地处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山高谷深,江河纵横。勤劳勇敢的汶川先民很早就学会了治水、打井、垒石墙、砌碉楼等求生技艺与本领。尤以修栈道,架索桥而著称。

回味沧桑,追溯历史。汶川先民早在夏禹时期。古先民在涉水浅溪、河滩时,就会利用天然石块,顺跨河方向按步放入水中,跨步跳越过河。这就是最早的桥的雏形,继而演进为独木桥(亦称架桥)偏桥(亦称栈道或栈桥)。卧龙、三江等地尚存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修筑的栈道栈桥遗址。克枯、龙溪、草坡等地的古羌人在深山险谷、高山、急流、崖岸陡峭、河面较窄地带,把两岸天生的藤条,树梢扭结在一起,攀援其上得以过渡。其后发展架设“溜索桥”又称“笮桥”、“溜筒”。“蚕丛栈道险,溜筒渡河难”即是记载。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汶川铃绳桥,原名太平桥,位于县城(昔绵虒)北关心寺旁。此桥用22根粗半米的竹绳建成,绳上系铃,故名铃绳桥。是一座别具风格的索桥,它与灌县的安澜桥、甘孜泸定桥共享四川三大古索桥之美誉。特别是汶川的铃绳桥、灌县的安澜桥,1952年苏联桥梁专家编著的《世界桥梁建筑》中称赞说:“中国是美丽吊桥最先发明者,在这方面,他们超过欧洲几个世纪。他们的吊桥是用植物粗索制作的。”堪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结晶的汶川铃绳桥,毁于民国22年叠溪地震水患。江山有代,千年易过,这就是汶川桥梁建筑史上的昨天与前天。

尽管汶川桥梁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名声远扬,中外有名。但桥很窄,质量低劣,仅能过人畜。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兴修公路和整治驿道,不遗余力地新建和改建桥梁,加快交通建设。由于当时政治、军事的急需和受经济、社会条件技术水平的制约,尤其是钢材、水泥奇缺等原因,所修之桥多为索桥(钢绳吊桥)。

随着213、317国道的扩修、黑色油路铺筑、路面质量的提高,公路桥梁的架设逐步发展为“渡口桥梁化,桥梁永久化”的牢固建筑。特别是近年来,汶川桥梁建设多以钢索吊桥、钢筋混凝土拱桥和梁桥取代昔日的临时性桥梁,基本实现了公路桥梁永久化。

建州60年来,汶川桥梁建设发展经过汶川交通人数十年的奋斗,先后在岷江及其支流的河面上架起各类型桥梁与涵洞300余道(座)。其中人行吊桥20座、小型车辆吊桥14座,公路吊桥4座、公路桥梁5座、双曲拱桥6座、桁架拱桥6座、胁拱桥4座、箱型拱桥5座,贝雷式钢桁构桥2座。除此,境内还建有隧道4座;涵洞200余道。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特大地震,造成连接汶川最重要的生命线国道213线都汶路遭到严重破坏,成片成片的山体垮塌,52座桥梁损毁,80公里公路垮塌或被泥石流覆盖。在地震撕裂的伤口上,汶川交通人和四川路桥集团在岷江河谷修起了映汶高速公路,创造了阿坝州公路史上的奇迹。

映汶高速公路,是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标志性工程,全长48.27公里,大小桥梁39座,23次跨越岷江,桥梁里程11.3公里,隧道里程25.5公里,桥隧比超过75%,被称作“震中第二生命线”。2009年5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2012年11月29日映汶高速建成通车。

一座座桥梁,一道道涵洞,一座座隧道,不就是汶川交通人、四川路桥人为征服自然,战天斗地,浴血奋战,用青春和热血,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竖起的一座座丰碑!

岁月流逝,沧桑巨变。今天,飞跨汶川山水间的“彩虹”,横卧岷江南北的桥梁,以其精湛的技艺,浓郁的地方特色,精湛的艺术价值矗立在世人面前,成为民族地区藏羌文化资源的一个个亮点与美丽的风景,而且勾通了边远山区与内地都市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为藏羌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山里山外运输忙

汶川是阿坝州的塞上江南

汶川是阿坝州嘹望内地的窗口……

解放前的汶川人,生产生活的物资运输,全靠人背、肩挑、畜力驮运。昔日的人力背运,俗称背背子,亦叫背脚子。工具简单。短途用背兜装或绳索捆扎;长途用背甲,利用弯曲的小树干做成支架,高出人头,使承重物重心垂直,压力集中,以避免行走时发生晃动。人力挑运,俗称“挑子”,仅用扁担与两根挑绳,将货物用挑绳捆成重量相等的挑件,系于扁担两端,用肩挑行进。并同时备用一根与肩同高的木质柱棍,以作途中换肩歇气支撑扁担上的货物之用。

畜力驮运则是由赶脚人管理规模不等的骡马进行驮运。赶脚者为了预防不测,互相关照,多成群结队而行,骡马少者十多头,多者四五十头甚至上百头,俗称“骡马帮”。马帮行程时,先选一匹识途的老马带队,颈下系一串铜铃,走起来叮当之声不绝于耳,其余的马紧紧跟随。山道上行人听到铃声,便知“山间铃响马帮来”。

汶川重山峻岭,悬崖峭壁,险关处处,羊肠小道本身就难行,运输更是苦不堪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有多少从事运输的穷苦人在运输途中遭遇不测,有的被滚石打死,有的触岩或坠下山崖摔死,抑或被绿林黑汉抢劫杀害,可说不计其数他们用血汗与生命留下了一部令人辛酸的血泪史。

1978年汶川县有了自己的车队,1985年以后又先后成立了集体所有制乡属汽车队。截止2001年,全县有交通专业、非交通专业、国营、集体、私人个体多种所有制形式,拥有各类型运输汽车5800多辆。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固定资产由初期的16.9万元,增加到现今的数千万元,实现年平均利润100万元以上。给汶川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兴旺与繁荣,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结束了那种风餐露宿、步履艰辛,长途鞍马劳顿的日子。

今天的汶川,无论春夏秋冬,南来北往的车辆在公路上川流不息地奔忙,尤其是到花椒红了、苹果熟了、庄稼丰收了的时候,一车车红蕃茄、绿黄瓜、紫茄子、红海椒;一车车土豆、洋葱、莲花白、大白菜;一车车苹果、梨子、核桃、石榴、枣……山里的土特产品运出了山外。一车车大米、挂面、菜油、鱼鸭;一车车化学肥料、农用物资生活物资;一车车彩电、洗衣机、电冰箱;一车车建筑钢材、水泥、铝门窗……运进了山里。客车、货车、农用车,小轿车在汶川境内的国道、省道、县道、乡村道上,穿梭繁忙,各族人民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无私奉献的集体

阿坝州建州60年来,汶川的交通建设不是哪个人哪一届领导班子,就做成了今天的规模与成就,而是一届接一届的领导和一批又一批的交通建设者,通过不懈努力,用汗水与心血甚至宝贵的生命,才换来了汶川交通建设发展的今天。

面对汶川交通建设60年来的快速发展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些曾经或正在为汶川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先行者一一交通事业添砖加瓦,出大力流大汗,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甚至呕心沥血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与美好年华,乃至整个生命的交通人。

在国道“213”、“317”线交通咽喉上,活跃着一支生机勃勃、极富战斗力的青年工程技术队伍。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为保公路畅通无阻,夏秋雨季,在国道危害路段的治理现场,在塌方路阻排险抢险地段,无处没有他们的身影。尤其是近年来,为改变山区的落实面貌,将黑色油路铺向远方,汶川交通人、汶川公路人、青年突击队多次挑起重担,带着被褥和生活用具,义无返顾地住进施工路段附近的农民家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无怨无悔地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用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赢得了“青年文明号”的荣誉称号。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次给予高度评价,并号召全县青年学习青年突击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先进事迹。

在汶川工作40余载,接触过很多朴实无华,甘守清贫,无私奉献的修路人、养路人,目睹了汶川交通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汶川交通人取得的辉煌成就,感慨良多。

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进州在化工厂工作不久的一个星期天,第一次随朋友坐厂里的解放牌货车到汶川县城威州玩。漩口至威州不足70公里的路程,开开停停用了6个小时才到达威州。再一次就是1976年9月,我被厂里派往州“工业学大庆”工作团工作。那时到马尔康,坐车要两天时间,而且还要在理县杂谷脑镇住一宿,第二天翻鹧鸪山才到达目的地。

今天到趟州府仅3小时左右,到趟省会仅1.5小时,路途时间大大缩短,坐在车上虽无飙车的惬意,却也令人神清气爽。这是汶川更是阿坝州建州60周年公路建设飞速发展的速度,这是阿坝州公路建设史上的辉煌与新的篇章!更是阿坝州公路建设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责任编校:苍耳

猜你喜欢

阿坝州汶川交通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云上远眺新汶川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繁忙的交通
小小交通劝导员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
汶川6年
数据篇:阿坝州60周年主要经济指标一览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汶川樱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