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两熟农作制结构优化模式初探
2013-04-29汪洪洋徐宗进张立智等
汪洪洋 徐宗进 张立智等
摘 要:针对东海县温光资源、稻麦两熟农作制栽培特点,通过对旱育秧人工移栽稻、机插秧、直播稻与小麦套播、机条播等栽培方式组合的研究,初步探明在本地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在传统手栽稻地区可推广“水稻旱育人工移栽+小麦机条播”的模式,在劳动力紧张、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应积极推广“水稻机插+小麦套播或机条播”,本地区不宜盲目发展直播稻。
关键词:稻麦两熟农作制;旱育秧;机插秧;直播稻;小麦套播;机条播
中图分类号 S511;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5-21-02
东海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常年水稻面积6.3万hm2左右,小麦面积7.3万hm2左右,70%以上为稻麦两熟农作制。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1]和稻作方式的多样性[2-3],一定程度上对稻麦周年产量协调发展造成影响。怎样优化周年稻麦产量和效益,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4-5]。根据本地区温光资源、稻麦两熟耕作栽培特点,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十字目标,2011-2012年在东海县农业科技综合试验基地,通过稻麦周年不同栽培方式的组合试验,探讨稻麦周年粮食丰产的可靠途径,为稻麦两熟制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我县东南部湖荡地区平明镇,稻麦两熟,土质为砂姜黑土,保肥、保水和通透性好,土层深厚、肥沃,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1.48%,全氮0.103%,碱解氮79.3mg/kg,全磷0.035%,速效磷4.4mg/kg,速效钾141.2mg/kg。年平均气温13.7℃,常年降雨量912.3mm,无霜期223d,全年日均温大于10℃的时间长达207d,活动积温为4 420℃,年日照时数2 394h,太阳年总辐射量492.27kJ/cm2。
1.2 试验设计 本地区水稻主要有旱育秧人工移栽、机插秧、直播稻、抛秧等方式[6],小麦主要有机条播、稻田套播、撒播机旋耕等方式[7]。试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稻旱育秧人工移栽、机插秧、直播稻和小麦机条播、稻田套播等方式进行组合,共设计4种模式:A、水稻旱育人工移栽+小麦机条播;B、水稻机插+小麦套播;C、水稻机插+晚播麦机条播;D、直播稻+套播。
1.3 试验方法 水稻品种为徐稻3号,小麦品种为烟农19,每种模式面积0.033hm2,重复2次,各小区相对独立,秸秆全量还田。
1.3.1 水稻试验方法 旱育秧人工栽插:5月12日播种,6月23日人工拉线定点栽插,栽插规格行距25.0cm、株距11.7cm,基本苗108.15万/hm2。机插秧:6月12日播种,采用基质、流水线播种,6月26日机插,行距为30cm,株距12cm,单幅4行,插27万穴/hm2左右,每穴4苗左右,基本苗90~105万/hm2。直播:6月15日播种,机旋耕后人工撒播,播前种子用旱育保姆拌种剂处理,播量1 350kg/hm2。旱育秧人工移栽、机插秧、直播稻氮肥用量按每hm2稻谷产量10 500kg、9 750kg、9 000kg设计,分别为纯氮330kg、315kg、300kg。磷钾肥相同,分别为112.5kg(P2O5)、150kg(K2O),肥料种类为尿素、45%复合肥和氯化钾。其它农事操作同常规相同栽培方式。
1.3.2 小麦试验方法 小麦机条播在水稻收获后,于10月26日用手扶机机条播,行距20cm,单幅6行,播量225kg/hm2。套播小麦:在水稻收割前15d,人工撒播量300kg/hm2(为包衣种子)。小麦施肥按6 750kg/hm2产量水平设计,施纯氮285kg/hm2,P2O5、K2O各112.5kg/hm2。肥料种类为尿素和45%复合肥。其它农事操作同常规相同栽培方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稻麦产量的影响
2.1.1 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表1),在4种模式3种(直播、机插、手栽)栽培方式中,以处理A旱育秧手栽稻产量最高,且较处理D直播稻增产1 833.15kg/hm2以上,较处理C和B机插秧均增产750kg/hm2以上。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方式,在产量构成因素上,每穗粒数的差异特别明显。虽然有穗数和结实率的自身调节,但仍难以弥补每穗粒数的较大差异,最终导致产量的差异。
2.1.2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在4种栽培模式中,小麦的产量以稻田套播的产量高于机条播,晚播麦机条播产量最低(表2)。处理B和处理D中的小麦套播产量分别较处理A中的小麦增产212.55kg/hm2和95.1kg/hm2,较处理C分别增产437.4kg/hm2和319.15kg/hm2。在本试验中,针对机插秧和直播稻成熟期较手栽稻相对推迟的特点,采用稻田套播小麦,虽然粗放和增加用种量,但能适期播种,冬前容易达到壮苗标准[8],因此产量较高。
3 结论与讨论
在稻麦两熟农作制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效益,温光资源条件,不同栽培方式的组合结果表明,虽然处理A的产量和效益均最高,但水稻人工栽插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农村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人工栽插的水稻面积逐年减少[9],加之在秧田期灰飞虱危害严重,统防统治难度大。因灰飞虱传毒造成的黑条矮缩病和水稻条纹叶枯病没有有效药剂防治,生产上只能采取防治灰飞虱的被动方法,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的防治质量不高,因此造成部分田块减产幅度较大。
对于处理B和C产量和效益虽然较处理A低,但由于水稻机插秧节本增效等优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0]。因地制宜地推广机插秧加套播麦或机条播麦,是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轻简栽培的措施之一。处理D中直播稻产量明显降低,采用套播麦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周年的产量,但直播稻栽培受品种、温光条件制约,产量低,风险大,不宜盲目发展[11]。如直播稻收获后再种植小麦,小麦因不能适期播种,减产将更为严重。
参考文献
[1]万钢.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1:1.
[2]周信锋,高勇,薛茜,等.不同稻作方式的种植表现及发展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105-106.
[3]黄明玉,祁明华,田作金,等.淮北地区几种稻作方式及其应用前景[J].北方水稻,2009,04:79-80.
[4]杨建昌,杜永,刘辉.长江下游稻麦周年超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6):1 611-1 621.
[5]龚金龙,张洪程,常勇等.稻麦“双迟”栽培模式及其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J].中国水稻科学,2010,25(6):629-638.
[6]唐义军,杨力,李长亚等.苏北沿海地区稻作方式现状及发展建议[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9,4:11-12.
[7]陈在新,胡志仿,陈岚.秸秆还田与小麦播种方式对免耕稻茬麦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167-168,171.
[8]周青,唐忠明,高平.稻田套播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及配套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4,32(5):869-870.
[9]潘军昌,孔有利.劳动力机会成本与农户稻作方式选择[J].江苏农业科学,2010(6):632-634.
[10]高立新.水稻机插秧的效益分析及建议[J].农机科技推广,2011,02:36.
[11]邵文斌.江淮地区直播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103,105. (责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