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新”师生关系
2013-04-29林宗猛
林宗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38-0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的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现实的数学教育中却存在着许多师生关系中不和谐的因素。师生关系包括诸多方面,下面联系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笔者研究探索后提出几点看法:革新师生关系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在数学教育中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新课程标准倡导师生新关系
原有教育体制,教师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课时数的变化,及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为此,教学过程的主动权既不在教师,也不在学生。不仅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教师本身对教学内容也没有选择权,只有被动、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数学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数学这一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这就需要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
二、实验教材使用中要求重建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出明确规定,但没有规定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规定了学习领域,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达到课程目标的途径是多样的,体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会面临如何选择的问题。那么教师根据什么来进行选择呢?无论选择的依据有多少,不可忽视的一个依据就是学生的需要。而以往的教学总是给予书本知识以举足轻重的地位,个人知识和经验则是无足轻重的。应该使人们认识到,书本知识之外,还有另一类知识,那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对于实践中的人来讲,才是更为根本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之间不断沟通、交流,彼此尊重,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提供了师生发展平台,教教材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教材为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
三、新学习方式要求优化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确立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的发展。新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发展个性的理论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改革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及去记忆教师讲授的固定知识,而不能去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的现状。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他们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些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所具有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由此我们在重建师生关系时应注意几个原则:
(一)民主平等性原则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是师生新关系的主要标志。过去师生是否民主是否平等,不单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抉择,实际上是不同的教育所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结构注定了一种师生关系的格局,而在“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结构中,师生关系又呈现出另一种风貌。所以,从根本上说,师生关系的改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育结构的改革。
(二)尊重性原则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这个日益开放的时代里,学生有着不一样的甚至是与我们教师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当然他们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独立个性。对此,我们不能只拿着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们的言行,按我们的标准好恶去评判他们的对与错。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有很多的事物不是简单的用对或错就可以加以评判的,我们与学生在很多方面有不同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不可能把我们的生活原则及是非标准用说教的、强行的方法要求他们接受。首先我们只有承认差异,然后学会与他们沟通,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主体性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提倡多年。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仍是以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被教师和个别学生的学习活动所占据着,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客。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已成为新课改的中心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的“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四)情感性原则
情感性原则要求注重师生双方情感的相互交流。美国当代情感教学理论创始人罗杰斯认为,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必须遵循以下三准则:“真实”、“接受”和“理解”。师生之间真诚相待,彼此不断地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是建立良好师生人际关系的基础,从而也是使教学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开展的前提。一个学生感到自己被教师接纳时,他会全心全意地与教师配合,并以百倍的努力报答教师,这样师生关系就会和谐。理解能够成为学生有意识学习、与教师建立良好关系的一种深层的、自发的和经验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