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法指导与专题性研究

2013-04-29程滨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秋兴时代背景学法

程滨

在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与专题性研究是非常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我们常说的“授人以渔”,便是要求在学法上对学生给予指导。而每一篇课文,向深处挖掘,都能找到一个值得研究的专题。

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难鉴赏的,尤其是靠情感化的意象取胜的诗歌。对于这类诗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人评价也各有不同。如《秋兴》这一组古人推崇备至的诗,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则说:“《秋兴八首》,传诵后世,其实都是一些难懂的诗谜,这种诗全无文学价值,只是一些失败的诗玩意儿而已。”何以古今差异如此之大呢?在向学生教授这首诗前,语文教师必须要弄明白这八首诗每一句的详细解释,并了解古今评论家的观点。叶嘉莹先生写过一本《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将古今注释、评论、版本异同汇集在一起,并做了总结。

在这本书中,古今学者从各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了分析。但可以看到,即使是有些大学者也难免出现误读,一个人不可能确保自己对某首诗的解读永远是正确的。但是综合各家的观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哪一家的分析好一些,哪一家的分析差一些,他们分别用了什么方法。由此也可以知道,方法的正确是最重要的。基于此经验,可以这样设计《秋兴八首(其一)》的教学:让学生设想,如果他是教师,如果他是学者,他可以从哪个角度来讲这首诗。关键是让学生能够提出正确的角度,并阐释他如何从这个角度入手。而且,我们不能仅仅是在课堂上让学生随意说说就过去了,而是要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剖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先从各个角度考虑周全。教师一般会从下述方面提出解读一首诗的途径:吟诵、文本阅读、知人论世、古人评论(集评)、字句出处(“无一字无来历”)、炼字、名物地理等方面的考据、比较阅读(与杜甫自己的诗歌纵向比较,与其他诗人的横向比较)。

果然,在课堂上,学生分别提出了以下角度:整体读一读;品味其中的句子;看看古代的人怎么评价;读不懂的地方,找前人的注释来看看;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和其他作品比较着读等。学生提出的这些角度和教师在备课中考虑到的角度几乎是一一对应的:

整体读一读——整体感知、吟诵

品味其中的句子——文本阅读(赏析)

看看古人的评价——古人评论(集评)

找前人的注释——笺注、考证

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和其他作者比较着读——比较阅读

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能够一下子想出这么多角度,但是每一个学生提出一个角度,加起来就丰富了,周全了。这也让学生在课堂中突然体会到,原来一首诗可以从这么多角度去解读,而这些角度并不高深,身边的同学就能提出,只是自己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上存在一些“盲点”罢了。

当然,我们不能满足于表面上的对应,而应在学生提出某个角度时,帮助他把想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如学生提出“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那么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总结出“知人论世”的传统文学批评概念。同时,学生若是提出“知人论世”,教师就应要求学生阐释从哪些方面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对解读作品有什么帮助。而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在课堂上又没有什么资料、工具书可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准备好资料,当学生提出正确的分析方法时,教师应能及时给学生提供可以深入探索的材料。例如,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知人论世”,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以下材料。

一、“知人论世”的观念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杜甫(712~770)

天宝五年(746)~天宝十四年(756):居长安,曾向玄宗献三篇《大礼赋》。

至德元年(756)~宝应二年(763):安史之乱。

宝应二年(763):吐蕃作乱,一度攻陷长安。

上元元年(760)~永泰元年(765):居成都。

大历元年(766)~大历三年(768):居夔州。

大历四年(769)~大历五年(770):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间,逝于舟中。

三、知人论世之弊端——穿凿附会

比较对“江间波浪”一联的两种解读:《诗阐》:“我久欲泝江南下,奈江间波浪兼天而涌,波浪在下,势若兼天,蛟螭之纵横可知;我久欲辞塞北归,奈塞上风云接地而阴,风云在上,势若接地,烽烟之扰攘可知。首四句写巫峡秋气。”清人黄生说:“三、四句喻乾坤扰乱,上下失位之象。”

教师准备的这些资料,又成了学生反过来支持他“知人论世”观念的依据,学生可以根据这些资料,去阐释如何“知人论世”地解读《秋兴八首》。虽然可能有人认为,应该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查找资料,但学生的时间、精力以及拥有的资料有限,让学生回去查大量的资料是不现实的做法。而教师替学生查好资料,尽可能免去学生在课下翻阅资料的繁重工作,而以训练他们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角度为主,能够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体验到把握获取知识途径的重要性。

这堂课上,学生提出各种解读方式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学法指导”的过程。而对于其中一个角度的深入研究,则是师生共同进行“专题性研究”的过程。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有理念上的“新”,还必须有学养上的“深”。只“新”而不“深”,则如花开百日;只“深”不“新”,则是兰生幽谷。语文教师在给学生指导学法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治学究竟有没有“法”,此“法”是否值得传授给学生。在进行专题性研究时,首先要考虑这个专题自己是否吃透了。这些都是“深”的功夫,非一朝一夕可成就者。所以说,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功利地只看着一堂课上得如何,更重要的是课下自己做了什么。只有做到“深”,语文教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作者单位:天津市南开中学(300100)

猜你喜欢

秋兴时代背景学法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忆杜甫-秋兴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杜甫 秋兴一首》
秋兴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