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图表试题谈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2013-04-29陈秋草
陈秋草
摘 要:人类跨入信息时代社会,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运用将作为公民素质最基本的一种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时代的发展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以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为指导,摒弃一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运用的能力,拓宽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将它们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关键词:物理;图表;信息类试题;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进行能力培养的探究,是落实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正因为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所以信息类试题在中考、高考中层出不穷。
下面是厦门地区的一道图表试题:如图1,超凡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的变化情况。将一长方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在长方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长方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表1:
表1
(1)分析表一中数据,可以得出物体重 N,其中第4次实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N。
(2)分析第1次到第5次实验数据,说明物体浸没于液体之前 。
(3)分析第5次到第7次实验数据,说明 。
(4)图2中能正确反映浮力F浮和物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关系的图像为 。
学生现状:学生对图表试题会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表现为获取信息的能力差,不会看表、图、图像中的信息,找不准,找不全或看不懂数据的变化规律,导致不会甄别、整合,不能调动有关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正确解读,不能准确把握试题的解题方向。从中考的实践来看,图、表、图像等信息类试题目得分率低,绝大部分考生不能正确解读图、表、图像中的信息关系,答题无从下手,空白多,或看一点写一点,或词不达意,或出现相反的意思,甚至出现科学性的错误等。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对图、表、图像等信息类试题解题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如何培养学生善于从试题中的图、表、图像等获取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这道信息类试题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养成收集信息源的习惯
信息源随处可见,如课本教材,网络,通信,语言、文字,实验数据,图、表、图像等都向学生提供着大量信息,要获取有用信息,首先要求学生平时要养成收集各类信息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如:
1. 走进图书室、阅览室,大量阅读课本读物,广泛涉猎,收集信息。
2. 开展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研究性活动,收集信息。
3. 在各种商品、仪表的铭牌、说明书、须知和票据等图表中收集信息。
4. 让学生上网搜索,自主学习,提高收集信息能力。
二、培养对信息解读的技巧
首先,如果试题为较长的信息题,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着重号圈出文字叙述中的关键问句,避开干扰信息,使复杂的问题简明化,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增强学生读懂信息的耐心和信心。
其次,如果试题较简单,它所包含的隐性信息可能多一些,或情境可能较新,过程可能反而复杂,给学生在解读时带来难度,这时要指导学生精读,逐字逐句读,咬文嚼字理解,弄清物理量的内涵与外延,了解物理情境和过程。
第三,平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把知识灵活运用,通过题意分析,揭示并提取出待求结果和已知信息的关系。
三、培养学生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
例如在上面中考试题,我培养学生选择以下几种解题策略。
1. 阅读理解,发现信息
如解答第一问题:让学生分析物体还没与水面接触前,受力的本质是浮力为零,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为物体的重;而当物体没入水面后,由三力平衡分析,求出物体受到的浮力。解题关键是阅读理解,根据表格实验1和4数据进行解答,排除其它数据信息的干扰,发现信息。
2. 提炼信息,发现规律
如解答第二、三问题:让学生从第1次到第5次实验数据进行比较,长方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越来越大,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越来越小,说明物体浸没于液体之前,浮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从第5次到第7次实验数据,长方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越来越大,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保持不变,说明物体浸没于液体之后,浮力不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分析解题关键是提炼从1次到第7次数据信息的关系,发现不同规律。
3. 类比归纳,解答问题
如解答第三问题:分析解题关键是结合第二问题结论,让学生比较表1第5次到第7次实验数据,发现物体浸没于液体之后,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不变,得出浮力不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运用前后条件类比,归纳解答第三问题。
4. 运用规律,联想迁移
如解答最后一问:先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迁移,把表1数据与图像转换,又把研究对象(F拉和F浮)与距离h的关系转换,得出正确反映浮力F浮和物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关系的D图像。当在解答第二、三问题后,发现得出两个结论是矛盾的,再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方法,物体浸没于液体之前,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是一种错误的探究方法,所以得出结论也是错误的。由联想迁移,又能创造性地发现并解决新问题。
四、培养学生对数理图像的认知
如在本试题中,包含了几个量与一个变量的关系,如有F拉、F浮、V排与h关系,最后用“F浮-h图像”深化对“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h所受浮力F浮的变化情况”的理解。在初中物理反映两个物理量关系的图像很多,总复习时可以对正反比图像进行分类,如有v-s图像、G-m图像、m-v图像、P-F图像、P-h图像、F浮-V排图像、I-U图像和P-S图像、I-R图像等,进行专题研究,让学生学会识别横纵坐标,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进一步深化理解物理概念或规律。
五、从具体的现象或物理情境出发,命制信息类试题
在本试题中,命题是以“称量法测浮力”为情景,从具体的现象和物理情境出发,让学生分析图表和图像中的信息关系,即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又体现试题命制的能力立意倾向。所以对于老师来说,如何把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素养在文字、表、图与图像等综合的信息类试题展示出来,使学生不断地重构和提高认识,这是值得我们不断实践和认真研讨的课题。
总之,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我们要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适应图、表、图像等信息类试题,使他们真正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物理教学参考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