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论治
2013-04-29庞国彪
庞国彪
【摘要】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疗工作。方法:对我院近五年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住院病人,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结果:发现肺心病急性发期以肺气郁闭为常见证,常可兼见肺脾两虚、阳虚水泛如瘀血阻络。结论: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在常规西医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能更好地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5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035-02
肺心病是我国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西医以控制性氧疗,积极有效的抗感染,保持气道通畅,纯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降低肺动脉高压,控制右心衰,营养支持及处理并发症等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急性发作期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气紧、心累、面唇紫绀、双下肢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汤剂口服,常能提高临床疗效。
1、中医辨证论治
1.1 肺气郁闭证 咳嗽痰多或痰粘稠,痰色白或黄白相间或脓稠痰,胸闷,气喘,口腻,腹胀,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滑。
治法: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方药:以三拗汤加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桔梗汤为基础加减(基础方)。麻黄、杏仁、全瓜蒌、薤白、法半夏、桔梗、甘草。
1.2 肺脾两虚证 咳嗽、痰多或痰粘稠难咯、气短、乏力、语声低微或声音嘶哑、脘腹胀满、纳差、面色萎黄、大便稀溏或虚坐努责。舌淡、苔白、脉沉或细弱。
治法:温肺健脾,化痰平喘。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基础方。广木香、砂仁、陈皮、党参、茯苓、炒白术、麻黄、杏仁、全瓜蒌、薤白、法半夏、桔梗、甘草。
1.3 阳虚水泛证 咳嗽,痰多,咳而上气,心悸,动则喘甚,不能平卧,身肿以双下肢为甚,小便短少,颜面晦暗,形寒畏冷,舌淡胖或紫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化痰平喘方药:真武汤加五苓散合基础方。附子、桂枝、茯苓、炒白术、泽泻、猪苓、麻黄、杏仁、全瓜蒌、薤白、法半夏、桔梗、甘草。
1.4 瘀血阻络证 咳嗽,痰多或少,心悸,气促,胸闷不舒,面唇甲青紫,双下肢肿,舌质紫黯或瘀斑、瘀点,舌下青筋迂曲粗大,脉细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痰、宣肺平喘。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基础方加泽兰。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麻黄、杏仁、全瓜蒌、薤白、法半夏、桔梗、甘草、泽兰。
2、讨论
中医无肺心病病名,根据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症状,其治疗可参见喘证、肺胀、痰饮等篇目病症,但缺少针对性,不利于指导临床用药。笔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其分为四型,能较好符合临床实际,指导临床医疗工作。
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认识,早在《内经》就有论述,《素问·咳论》中描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于上,则为肺咳。指出其病机为内外合邪所致。《黄帝内经》至以后历代医家也对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皆有诸多论述,归纳如下:①肺气本虚,复感外邪,邪气犯肺,壅塞不通,是导致本病的根本病机。《灵枢》曰“形寒寒饮则伤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诸病源候论》云:“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又云:“肺为微塞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否不能宣畅,故咳逆短气也”。②痰浊,水饮,痰血为肺胀急性期的主要病理因素,气虚气滞,气滞塞胸为重要病理环节。《素问》中有“颈脉动,喘疾咳,日水”的论述。《金匮要略》有“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及“心下坠,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的论述,《寿世保元·痰喘》有描述其发病的症状,并指出其病因為“痰涎潮塞”。《丹溪心法-咳嗽》指出其发病为“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血症论》则说:“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以上论述说明痰浊,水饮,瘀血与本病密切相关,三者常相互影响,兼见为病。肺气郁滞,脾失健运,产生痰浊,渐因肺不布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失于蒸化,痰浊水饮潴留,阻塞气机,血液亦为之瘀滞,加之年老体弱,正气不足,亦因虚致瘀。痰浊水饮瘀血三者互结胸中,壅塞于肺,而气虚气滞,又加重痰浊,水饮,痰血的停留,形成恶性循环。③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在本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病变在肺,其次影响脾肾,甚而累及于心。《济生方》云:肾为生痰之本,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咳不喘”。《圣济总录》则说,肺肾气虚,则可致喘息不得安卧等等。综观历代医家论述,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可概括为:六淫乘袭,首先犯肺,肺病迁延,影响致脾肾,后期累及于心。外邪犯肺,肺失宣降,为咳为喘,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则致肺脾两虚,咳喘壅塞。久病多虚,穷必及肾,肾为气之根,肾气疲惫,摄纳无权,则气短不续,动则益甚。且肾主水,肾阳虚衰,则不化气行水,水邪泛溢则肿,上凌于心肺,则喘咳心悸;肺虚治节失职,不能助心行血,则血行涩滞,而成气虚血滞,血滞气阻,由肺及心的恶性后果,临床上可见心悸,紫绀,水肿,舌质黯淡等症。心阳根于命门真火,肾阳不振,进一步可致心肾阳衰,呈现喘脱危候。总之,本病的发生,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痰浊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成为内因,以外感六淫中风寒湿邪为发病诱因,属本虚标实。以肺脾肾气虚,晚期则可气虚致阳或阳虚或阴阳两虚为本,以痰浊水饮瘀血互结为标,二者相互作用,使本病虚实夹杂,迁延难愈。因此,在肺心病急发期,应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健脾温肺,温阳利水,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也可出现患者口干,痰粘稠难出,舌质红绛无苔或咯黄色脓稠痰等症,前者则可能为气虚运化无力,气血津液失于蒸腾之象,不可误为阴虚而妄投滋阴之品;后者则为肺气郁闭不宣,痰浊郁而化热所致,不可误认为内热而误下清热之剂,犯虚虚实实之诫。
(收稿日期:201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