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世界热映
2013-04-29王曼晋
王曼晋
今春,根据世界文豪维克多·雨果原著改拍的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登陆中国内地院线。电影院里座无虚席,人人都是《悲惨世界》的拥趸。今年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这部由导演汤姆·霍伯执导,休·杰克曼、罗素·克劳、安妮·海瑟薇等大牌明星主演的音乐剧电影,荣获最佳女配角、最佳音响及最佳化妆三项大奖。电影手法与音乐剧水乳交融、史诗气势与优美细腻完美结合,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它成为一种符合新时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新的艺术范式。
这部旷世巨著已是第19次被拍成音乐剧电影了。自1862年问世以来,《悲惨世界》一直为影视界所钟爱,被认为是电影、电视改编的“永恒主题”。1985年10月8日,英文版《悲惨世界》在伦敦巴比肯剧院亮相。随后于1987年进军美国百老汇,当年就荣获托尼奖的最佳音乐剧、最佳原作乐谱、最佳脚本、最佳导演等8项大奖,一举奠定其世界级地位。至今这部音乐剧已在42个国家的200多座城市,用21种语言、54个版本演出,所获的国际大奖超过50个。
2002年,音乐剧《悲惨世界》以豪华阵容登陆上海大剧院,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在整整10年之后,作为当年引进工作亲身参与者、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感慨不已:“直到《悲惨世界》开演之前,我们大部分的票子还没有卖出去。然而,第一场演出结束之后,全场观众起立欢呼。第二天,票房的门口就排起了长队,票子一下子就卖完了。当时一票难求,最后一场,我们只能在台阶上做好标记—卖站票!”
专家、学者认为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在世界播映的盛况缘于雨果小说原著的巨大魅力。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1802年2月26日,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风景秀丽的省城贝桑松,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幼年时代。雨果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他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十九世纪。在漫长的创作岁月里,雨果写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他的作品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反对贵族和教会的专制统治,歌颂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饱含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世界文坛的—份宝贵遗产。
1830年7月法国革命爆发,雨果热情赞扬革命的胜利。此后,雨果的创作进入一个高峰期,陆续完成了《巴黎圣母院》《克洛德·格》等小说和《玛丽庸·德洛姆》《国王取乐》等浪漫主义戏剧。其中,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成为法国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作品。
后来雨果进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被授予伯爵封号。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宣布成立共和国。在革命的影响下,雨果的思想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逐渐转向共和主义。
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雨果挺身而出,参加了反政变起义,失败后被迫流亡国外达19年之久。流亡期间,雨果先后居住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和大西洋中的英属泽西岛等地,先后完成了《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长篇小说和文艺评论集《论莎士比亚》。《悲惨世界》突出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指出造成他们不幸的正是黑暗的社会和不公平的法律。同时,小说还讴歌了1832年起义的共和主义英雄。这部“为所有人写的”书成为雨果文学创作的顶峰。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在篇幅浩大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是贫农出身的工人,一直帮助姐姐养活7个孩子。因饥寒交迫,偷了块面包而被判苦役。他多次越狱,又被加重处罚。出狱后,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立志从善,改名换姓,经营工业,促进小城的繁荣,赢得当地人的推崇,当上市长。为了解救被误认的无辜者,冉·阿让毅然自首,再度入狱。为了兑现自己对死于贫困的女工芳汀的诺言,逃离监狱,收养她的女儿珂赛特,隐居巴黎。珂赛特长大后,与马利尤斯相爱。马利尤斯参加1832年起义,起义失败时身负重伤,被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最终,长期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面对他多年来舍己为人的人格力量,精神发生崩溃。整部小说突出了贫穷人民悲惨的命运和处境的主题。作者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的不同经历真实地表现了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画面,而且以更加丰满有力的形象描绘,把劳动人民的悲惨与不幸完全归咎于社会的压迫和资产阶级社会的“文明”。
《悲惨世界》是雨果一生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作者艺术形式最为完美成功的作品之一。从1828年起构思,到1845年动笔创作,直至1861年才终于写完全书,历时三十余年,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中也是绝无仅有。1862年7月初,《悲惨世界》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都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征服了。时间和历史已经作出了判断,《悲惨世界》作为人类思想和文化史上的一部伟大作品,已为全世界所接受。它多次被改拍成电影,在世界各国热播,成为经典之作。作为文学巨著的一个丰碑,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雨果还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对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长篇小说《笑面人》中写到过中国:“中国在发明方面总是跑在我们前面:印刷术,大炮,气球,麻醉药,都是他们先有的。”他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十分推崇和爱好,在巴黎雨果故居纪念馆有个房间专门陈列着中国漆木家具和中国古瓷器、挂着中国画。据介绍,这是按照雨果流亡英国、住在泽西岛时特地为他的女友布置的“中国客厅”的原样陈列的。
尤其可贵的是,在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抢掠圆明园珍贵文物并放火焚毀圆明园后,雨果于1861年11月给一个向他炫耀战功的法军上尉写信,怒斥了英法联军的暴行。雨果倾情讴歌圆明园在人类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他自此成为中国文明、中国人民的朋友。
雨果没有到过中国,却与中国人有过不少交往。雨果在1851年12月1日写了—首名叫《中国花瓶》的小诗,诗的副标题是“赠中国小姑娘易杭彩”。诗是这样的:
你,来自茶国的小妹,
你做的梦又奇又美。
天上有座大城崔巍,
中国是天城的城郊。
姑娘,我们巴黎昏暗,
你在寻找,天真烂漫;
找金碧辉煌的花园,
以及孔雀开屏美妙。
你笑看我们的天顶,
有小矮人高高兴兴:
对着你瓷白色眼睛,
把纯洁的兰花轻描。
在雨果的眼里,中国是一个古老、神秘、文明的国度。在他的笔下,把一个中国姑娘描写得天真烂漫、纯洁美妙。雨果对中国有着一份难解的情结。
1885年5月22日,维克多·雨果与世长辞。雨果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合计79卷之多,涉及文学所有领域。雨果还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他为后人留下了4000多幅绘画作品。他逝世时法国举国致哀,为其进行国葬,遗体被安葬在聚集法兰西名人的纪念地先贤祠。雨果以其特有的正直、仁爱和对祖国、对人民的坚定的责任心经历了各种风雨的磨砺和考验,赢得了法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对他的拥护和爱戴。
雨果和世界名著《悲惨世界》,从小说到音乐剧到电影,一步步地走入越来越大众的文化视野。世界各国的观众在冉·阿让和芳汀的歌声中感悟到这部旷世经典的不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