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留给浙江的人文风景
2013-04-29何燕华
何燕华
2012年9月5日傍晚,黄裳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离世,正在93岁的高龄上。他的离去让很多人忆念他。他给浙江留下了很多人文风景。
黄裳先生有多重身份:记者、散文家、翻译家、藏书家和版本学家。
黄裳是记者出身,1945年至1956年曾在《文汇报》担任记者、编辑,后在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做编剧,在新闻、戏剧、出版领域均有建树。他和梅兰芳、盖叫天、巴金、黄永玉、施蜇存等名家交往密切,是一个学识渊博又富有情趣的人。
作为著名的藏书家,黄裳以书话为人称道,如《西谛书话》《黄裳书话》等。他在《榆下说书》里,谈版刻、谈字体、谈纸张墨彩。他跟周汝昌讨论《红楼梦》,跟钱锺书研讨古典文学,跟姚雪垠辩论《圆圆曲》。黄裳精熟于版本目录学。新中国建立初期郑振铎掌管国家文物局时曾邀请他到北京搞图书版本整理。
黄裳也是有名的翻译家。上世纪50年代,他翻译的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猎人日记》,力求做到既符合原文的叙述习惯和句式结构,又不失汉语表达特点,译笔流畅,不乏诗的意境。他译俄罗斯作家谢德林著的《哥略夫里奥夫家族》,厚厚的四百余页,最早由上海平明出版社于1954年出版,并附有插图。黄裳的翻译才能,与李林有关。李林就是巴金的三哥李尧林,是黄裳在南开中学念书时的英语老师。李林任教之余,埋头文学翻译。抗战后期,李林因病去世,小说《莫洛博士岛》只译了一小部分。抗战胜利后,受巴金委托,黄裳续译这部小说。
黄裳的多重身份中,成就最大是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自成一家。当代名作家叶兆言听闻黄裳过世的消息,发表言论说:“一度流行的文化大散文,黄裳先生功不可没,他的文章是真的有文化,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著名诗人、杂文家邵燕祥称道黄裳散文既雄放阔大,又注重历史细节,深情冷眼,文简质腴,构建了一个极具魅力、蔚然可观的“散文王国”。这个“王国”的建立,与黄裳的记者、编辑、作家、学者的丰富经历与宽阔视野分不开,更是他平生爱书、读书、藏书近乎痴狂使然。
六卷本《黄裳文集》的编者刘绪源先生说:“黄裳的最大特点,我以为有两条,一是说话少;二是看书多。……黄裳看书真多,每次去他家,总是在看书,桌上、沙发上、茶几上,都摊着几本看了一半的书。过去他当编辑,每天中午要上书店,自称是‘书店巡阅使。后来年纪大了,他也一直买书。”“黄裳在《文汇报》做编辑记者,我以为,最大的贡献是把一大批文化人吸收进来,成为报纸的基本作者,其中就有郭沬若、茅盾、朱自清、冯至、周建人、王统照、李广田、吴晗、费孝通、俞平伯、叶圣陶、马叙伦、钱锺书、杨绛、巴金、靳以……”长期浸淫在书和写书人之中,所以他的散文文采斐然,充盈着浓浓的书卷气。
黄裳追求一种风格崭新的美文,他说:“它新鲜、泼辣,没有脂粉气,更为健康,敢想敢说,有自己的个性、风格。”他的游记体散文脍炙人口。那些历史游记散文,底蕴深厚,韵味深长。
黄裳先生正是以此种散文形式来描绘浙江众多的文化风景。
杭州是黄裳来得最多的城市之一。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黄裳就多次来杭。那是一个春天的下午,他在杭州的一家旧书店里偶然买到一册罗两峰的《香叶草堂诗存》,带到西湖的小划子上闲看,那里面有一组写西湖的绝句,他觉得很有趣,就试用原韵也写了几首。其中两首为:
菰蒲清浅水平沙,着个瓜皮艇子斜。
榜尾斜阳成一笑,为渠烘上脸边霞。
娟娟初月媚黄昏,眼底青螺远黛痕。
数桨声迟人语寂,不知身在涌金门。
“这里说的是在西湖上划船,时间是春天的傍晚。这种小划子,最多只能坐四个人;最好是两个人。没有目的慢慢地荡,荡到不想再荡,或到了吃饭的时候就上岸。我以为这是湖上最有意思的一种活动。”
“我在杭州也曾度过一个美好的秋天。那是1953年,为了给盖叫天先生编舞台纪录片的脚本,我在杭州前后住了两个月光景。就住在里西湖新新旅馆楼上的一间客房里,一推窗就看见了湖,正好对着放鹤亭。每天早上到金沙港盖老家里去工作。主人是十分好客的。下午常常约我一起出去游山或到处闲走,晚上经常就在城里吃晚饭,听评弹。散场以后坐三轮车回家,盖老夫妇顺路把我送回旅馆。静寂的秋夜,已经散尽了游人的环湖马路,朗朗的秋月,森然成行的古树,对岸杭州市上疏落的灯火。”
黄裳对杭州情有独钟。几十年中他无数次来到杭州,灵隐、岳王庙、虎跑、六和塔、云栖,几乎游遍了杭州。《杭州杂记》《〈西湖梦寻〉及其他》《湖上小记》《雨湖》《香市》《古树》《苏曼殊及其他》等都是他描述杭州的美文。而《钓台》《富春》等游记记录了他在富春江、新安江畔的履痕。张岱、张苍水、岳飞、苏曼殊、贾似道以及严子陵、郁达夫等众多历史名人竞聚在他的笔端。他记述山川风物,描摹人物印象,追怀前朝遗迹,品味艺术人生,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彩。
在绍兴东湖写“石宕”,游沈园论陆放翁诗稿,在兰亭说曲水流觞,到禹陵则从大禹治水谈到陈寅恪教授曾为刘文典《庄子补正》写过的序文,以及鲁迅先生晚年写成的小说《理水》。
黄裳在《嘉兴去来》一文中,记叙了访朱彝尊的故居曝书亭、勺园遗址、烟雨楼、范蠡湖的心情与史实。他尽兴写来:“范蠡湖今天仍是极好的游赏去处,湖面狭长,临湖有水榭,凭槛遥望,可见湖滨有垂柳覆水,游人垂钓。园中有‘陶朱公里碑,万历辛巳四明董渭题石。此处宋时为岳珂著书处,就是所谓金陀坊……正是一种巧遇的书缘,得为重访嘉兴的纪念,是值得高兴的。”
黄裳是一个博览群书、嗜书如命的人,尤其对历史有着特别的爱好。因为他对历史非常了解,对当今的时景也很熟悉,两相贯通、比较,又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格调高雅,耐人寻味,又引人共鸣。他笔下的风景名胜不是一般的风景,往往与历史交相辉映,是风景中的历史,又是历史中的风景。
诸暨是古越之都、西施故里。黄裳自1986至1991年间曾三次访问诸暨。他在1986年4月撰有一篇长文《诸暨》,文中写道:“清明前夕,到诸暨去玩了三天。承主人的好意,连日来安排我们看了五泄,访问了陈老莲的故居,游了‘小天竺,还参观了枫桥镇上供奉杨老相公的大庙,边村保存得相当完整的边氏宗祠。只是到了离开诸暨前一天的下午,才带我们去看了西施浣纱的遗址。诸暨是西施的故乡,地方上对她是怀着很好的感情的。”黄裳还写有《西施的故乡》一文,以他掌握的翔实史料论说他对西施故里之争的看法。他还欣然同意担任浙江出版《苎萝西施志》的学术顾问。
黄裳写浙江的文章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看似信手拈来,平和随意,实则融知识、趣味、历史、学识于一体,无不显示其匠心独运和高超的技巧,蕴涵着极高的思想文化价值。
斯人虽逝,书香犹在。黄裳的锦绣文章将长留在浙江的山山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