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文学的三种腔调
2013-04-29戚永晔
戚永晔
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颁奖仪式在杭州举办。获奖的大部分作品开始都发表在文学网站和个人博客,作者拥有大量粉丝。当今文坛平民化写作、类型化写作的趋势日益明显。浙江类型文学创作目前居于全国前列,涌现了如南派三叔、流潋紫、沧月、桐华等一批类型文学一线名家。这种崭新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3月3日,备受瞩目的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颁奖仪式在杭州落幕。这次颁奖仪式上,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摘得金奖;流潋紫的《后宫·甄娠传》、龙一的《借枪》、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猫腻的《间客》获银奖;小桥老树的《侯卫东官场笔记》、桐华的《步步惊心》等10部作品获铜奖。知名文艺评论家、作家、资深出版人、文学网站主编等50余人担任评委,其中不乏李敬泽、白烨、麦家、南派三叔、宁财神等各界精英。
这意味着,从2011年提出“类型文学”的概念开始到今天,越来越多的该类作品已经步入成熟的殿堂。这一奖项将推动与提升类型文学作品向文学经典迈进。
为此,我走访了几位类型文学概念从无到有的见证人,听听他们对于类型文学这个新生儿的看法。
社会腔调:容易为大众所接纳,
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本届双年奖首先推荐了139部作品,涵盖了科幻玄幻、都市官场职场、武侠仙侠、历史军事、悬疑惊悚、言情等六大类。初评后产生21部入围作品进入终评单元;最终获奖的15部作品都是精品。
“获奖的大部分作品开始都发表在文学网站和个人博客,作者拥有大量粉丝,这种崭新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学现象,我们必须及时关注。”双年奖组委会秘书长、类型文学概念发起人之一盛子潮表示,随着网络小说的风行,这些年逐渐沉淀出一批文笔优良、感情真挚的作品,个别作品堪称优秀的当代文学经典之作。
本届大赛评委之一、著名评论家白烨对类型文学最有心得。他说,这几年来在做《年度中国文情报告》时,就开始关注类型小说现象。根据多年了解,他认为网络小说在10年内将逐步走向类型化。以前网络小说评奖与传统文学大同小异,主办方简单地把网络小说分为中篇、短篇、长篇,后来就逐年丰富了,出现了玄幻、惊悚、盗墓、科幻、军事、谍战、仙侠、武侠、后宫、穿越……网络小说向类型化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中,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虽然总体质量良莠不齐,但包含了多种可能性,不能小视。
白烨说,类型文学的兴起,有多种因素,一是写作追求多样化,背后则是文学阅读的分化、分层;二是对长期以来传统文学过于精英化、忽视大众化倾向的逆反。白烨认为,类型文学需要在它们的基础上走向经典化,传统文学和类型文学需要互相走近,彼此互动,这在目前是最为需要的。
诚如盛子潮和白烨所言,类型文学也和一度铺天盖地的“80后”后青春文学一样,其概念正在日渐普及。相比传统文学、严肃文学,它更容易为大众所接纳,并和影视、动漫等形式形成互动,从而更直接、立体、强力地介入我们的生活。相比于传统文学,它流露出更多的迎合社会、拒绝被边缘化的趋势。
那么,类型文学的魔力究竟何在,短板在哪里?从事类型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又如何面对“类型文学”这样一种为市场所欢呼、而又被主流评论界所忽视的尴尬身份?
读者腔调:好看便是硬道理
评论家王干曾表示,他在和类型文学作家交流后发现,其实文学是有一个“公约数”的,大家都在关心人类的问题、人性的问题。尽管类型文学和纯文学在表现形态上有差异,但在描写人性的方面其实是一样的。
类型文学是指题材相同、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的文学创作形式。和纯文学不同的是,它紧紧抓住的是人爱听故事的天性,所以,语言往往不拘南腔北调,只求通俗易读、悬念迭起,同时适度煽情。
作为“类型文学”概念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文艺评论家夏烈一直对于边缘的创作抱有特别的钟爱和同情,他沉迷“类型文学”是因为年少时那些绝妙的阅读体验,它们最先来自那些古典白话文小说以及上世纪80年代港台文学中的那些武侠、言情、科幻类作品。他觉得,美学的判断同样不能离开感觉的真实,快乐是阅读的源泉,也是目的之一。
按评论家孟繁华的说法,类型文学经典化之后,将对纯文学形成很大的挑战。《小说月报》主编马津海说“主刊的发行量从40万降到20万”,而《中篇小说选刊》主编林那北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中篇小说选刊》每期都要发8~10部中篇小说,她反问,“不少中篇小说的质量不是特别乐观,我们每一个小说家都应该问自己,我的小说还能不能提炼出更有价值的经验,还能不能打动人?”
写作官场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的小桥老树就是个典型,他说,自己作品的首个读者,常常是妻子或在单位里平日几乎不读书的小伙,如果他们能直言好看,自己会觉得靠谱。
小桥老树开始的写作动机非常现实—真是被奶粉钱愁的。2006年,他的女儿出生,但现实一地鸡毛:妻子辞了职,做生意,却失败,全无收入。女儿又出生,没奶,只好喝奶粉,而且她饭量惊人,一罐奶粉,两百多块,两天就吃完。全家指望他每月1500多元的工资,太窘迫了。于是,他开始琢磨挣钱的门路:自己学中文,平时又爱在网上看小说,而且那些小说写得也不过如此嘛。于是,他就开始在起点中文网写小说,第一部架构是历史题材的。
连载两年的架构历史小说后,2008年,小桥老树开始写作《侯卫东官场笔记》。这部被很多人打趣可以让人“政治成熟”的小说,在他看来,真正抓人的不是官场内幕,而是它的故事。他说,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于奋斗和成长的故事:一个毫无背景的大学生,怎么从底层一步步挣扎出来。而之所以选择官员这样一个角度,是因为官员这样一个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必然会和各阶层产生广泛的联系。他的野心在于他想说明,从1990年到2010年,在中国的普通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他的故事里,以官场为主线,却串起了各种角色及其命运。
作家腔调:保卫作品生命力的满腔热忱
最终摘得本届双年奖桂冠的是被誉为“中国最成功的科幻系列小说”《三体》。
而其作者刘慈欣,更被评价为具有“科幻气质”,有人说:“他整个人和现实空间自然升起一种隔离。”
上台领取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金奖时,会场的一角里,很多“盗墓”粉丝拥堵着坐在台下的评委南派三叔,索要签名,一阵骚动。而台上的刘慈欣完全不为所动,气定神闲地缓缓道出:我觉得,我们当下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问题,不是房价、教育或者医疗,而是外星文明的存在。他甚至向一个人大代表建议,做出一个外星人如果出现的紧急预案:如果,市民看到外星人或者外星飞船,是该联系公安、军队,还是别的?这事被记者报道后,很多人当笑话听,刘慈欣却不,因为他是资深科幻迷。
《三体》以其瑰丽雄奇的想象力征服了读者。刘慈欣说,他的经历并不有助于他写科幻小说。他的经历简直太平淡:上学,工作,在基层工业部门,甚至三十年没换过单位;写科幻小说甚至难以体验生活,他觉得自己最大的体验不过是去参观卫星发射中心。说到这时,他秀了秀他的手表——那是他参观时获赠的礼物。但是,他觉得科幻迷大都有精神上的共同点,就是不喜欢平淡的生活。对科幻迷来说,有钱、名利、成就依然是平淡的,他们觉得整个世界就是平淡的,他们需要新的、属性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说,也许是经历的匮乏,让他有补充的欲望。
刘慈欣说,类型文学创作的过程其实和传统文学创作没什么两样。他喜欢在脑子里把大纲、细节等长篇的内容都想好。“我想得很慢,写得很快。”想内容的时候,他喜欢走路,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三体》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四年时间写成,大部分时间花在“想”上。
谈及类型文学的处境,刘慈欣说自己一直称科幻文学是在沉没的船上扬起的风帆,意指包括科幻在内的整个叙事文学,在读图时代,都在衰落。主流文学作品,背后有着庞大的学院派评论体系,如果作品没有销量,也能靠着这种评论体系生活和生存;而类型文学作品则只能靠市场和读者,如果市场和读者不买账,作者群就难以培养。但他认为类型文学没必要去获得主流文学的承认,因为主流文学的边缘化比类型文学更为迅速,而且从某种意义讲,类型文学与纯文学没必要谁向谁靠拢,而应该各自发力,真诚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