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岛奇葩:定海的民间表演艺术

2013-04-29潘瀚涛

文化交流 2013年5期
关键词:定海木偶戏跳蚤

潘瀚涛

定海,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来此拓荒的先民们带来了东南沿海的多种文化,在舟山群岛这一特殊的环境中,通过不断融汇、积淀和创造,留下了丰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定海的民间表演艺术尤为出色,犹如一朵朵开放在东海中的烂漫奇葩。

在海岛敲响的舟山锣鼓

“锣鼓响、脚底痒”。舟山锣鼓作为一种独特的海岛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有着浓郁的海岛特色。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舟山锣鼓的历史渊源,据资料记载可上溯到十五世纪初的明朝永乐年间,此后在发展中融入浙东一带的民间艺术成分,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舟山锣鼓的演奏形式以“排鼓”、“套锣”及“丝竹”为主奏乐器,特点是音响恢弘豪放,鼓点丰富多彩,技法细腻高超,旋律奔放跳跃,气氛粗犷热烈,且富含“祭海”、“庆丰收”等情节。长期以来,舟山锣鼓在海岛居民的婚丧嫁娶、祭海谢洋、庙会庆典等活动中频繁运用,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催生了众多的吹打喜乐行班,其中以定海白泉镇民间艺人高生祥、高如兴父子等四人为主的“高家班”最为著名。

上世纪50年代,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参与,整理出一套舟山锣鼓吹打乐曲,正式定名为“舟山锣鼓”。1957年,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演奏,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了世界民间音乐比赛的金质奖。舟山锣鼓就此声名远播,成为民族文化的骄傲。此后,舟山锣鼓曾被10余个国家专业表演团体采风学习,并广为引用,成为中华锣鼓大族中的著名鼓种。

多年来,舟山锣鼓在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大力关注下,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全市有舟山锣鼓演奏队伍20余支、省级传承教学基地2个、市级传承基地1个、市级传承教学基地4个,作品多次在省内和全国获奖。

跳蚤舞与跳蚤会

跳蚤舞最早由福建传入,清乾隆年间在舟山广泛流传,尤以定海为盛。因其常在丰年赛会上巡游取乐,因此,形成以跳蚤舞为主的会社,民间称之为“跳蚤会”。

跳蚤舞是一种男女对跳的双人舞,女角由男性扮演。舞蹈以男舞为主,“大八字步”、“半蹲跳走”为其基本步伐;女舞为副,以躲闪动作为主。跳蚤舞配以深厚有力的“嘣嘣”鼓声,舞步轻盈,表情诙谐,动作灵活,富有弹性,因其舞姿酷似跳蚤蹦跳,故称之为跳蚤舞。

跳蚤舞初时没有情节和人物,纯属逗趣性舞蹈,1922年,定海白泉章孝善将《济公斗火神》的情节引入其中,并将原由男性扮演的女角改为女性扮演,由此,跳蚤舞开始有了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舞蹈动作更具欣赏性。

1953年,定海白泉高生祥、何志福、高如洒等民间艺人把跳蚤舞改编成群舞,配上舟山锣鼓曲调,把渔民喜庆丰收的欢乐情绪作为表演内容,并将其搬上舞台。1955年,跳蚤舞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古曲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获奖,成为知名的民族民间舞蹈。2005年,跳蚤会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小戏文”—海岛布袋木偶戏

“千军万马一双手、九腔十八调一张嘴”,非常贴切地点明了舟山布袋木偶戏由一人操纵、演唱各个木偶人物动作和唱腔的特点,同时,因这个众多角色“唱念做打”集于一身的特点,一个人担当起一台戏,所以在民间被称为“小戏文”。

舟山布袋木偶戏,虽于清代时由大陆传入,但在发展过程中,吸收本地的土语、民间小调、地方戏曲等成分,逐渐形成独有的海岛风格。它以一个小小的舞台和两块围帘营造了一个人物故事情节纷呈的天地;以几个无生命的木偶巧妙地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武术、杂技和戏曲等综合艺术的精深造诣;以一个人的双手指挥了千军万马的场面;以高昂激越的唱腔传达了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是定海木偶戏之所以流传的原因之一。同时,它道具携带简便,可以由一个人挑着一副担子,便于在各海岛之间流动演出;对演出场地要求低,可以在寻常渔民百姓之家的普通堂屋内、小岛上的晒网场、渔船的舱板上演出;演出人员少,费用也低。这些特点,都非常符合海岛交通不便、文化生活相对闭塞这一特定的环境,因而长期以来一直深受海岛渔农村群众的欢迎。目前,有二十余个布袋木偶戏班活跃在海岛渔农村,为丰富基层渔农民的文化生活而奔走。

近年来,舟山布袋木偶戏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重视,于2003年列入浙江省第一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名录;2009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项目名录;2004年舟山市木偶戏学会成立;现在还在定海紫微中心小学建立了市级传承教学基地,传承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

木帆船时代的海洋民间

口音乐—舟山渔民号子

舟山渔民号子,是舟山群岛渔民号子的总称,是舟山各岛渔民、船工世代相传的海洋民间口音乐,它与渔船、运输船作业和渔(船)民在海上和岸上劳动时息息相伴,是浙江省乃至国内的代表性民间号子之一,《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和《中国渔歌选》均有记载并录入。

千百年来,舟山群岛上的先民以渔为主,过着耕海牧渔的生活,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舟山人的生产生活都还离不开木帆船,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催生舟山渔歌号子的丰厚土壤。

渔民号子是木帆船时代海上劳作的产物。在木帆船上,所有的工序都是靠手工操作完成的,异常繁重的船上劳动需要依靠集体力量协同完成,比如,渔船航行时的拔篷、起锚,渔业生产时的下网、起网等作业。舟山渔民号子按不同劳动工序,可分为《起锚号子》《拔篷号子》《摇橹号子》《起网号子》等数十种,号子粗犷豪爽,已形成系列曲调,在风格上有着鲜明的个性及地方特色。

渔民号子通常以“一人领号众人和”的形式来进行,并以不同的节奏与不同的劳动形式相结合,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定海区海山小学被命名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定海还有马灯舞、翁州走书、舟山新闻(唱蓬蓬)、白泉舞龙、踩旱船等民间表演艺术品种,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散发着海岛古城特有的风俗韵味,演绎着千年海洋文明。□

猜你喜欢

定海木偶戏跳蚤
木偶和木偶戏
我不是跳蚤侠
传统戏剧——木偶戏
木偶戏
木偶戏
定海工业园:整治电镀行业 保护绿水青山
跳蚤
跳蚤
舟山市定海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现状调查
除跳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