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3-04-29初辉李春娟
初辉 李春娟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是时代的呼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各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主阵地。因此,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与学生需要,使学生的学习技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技能相结合,心理辅导与教学相结合来设计各学科教学,充分利用学科现有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的心理能力随着学习过程而得以发展,并形成良好性格特征,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的环境中接受着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我校的书香校园、文化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接受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现行的各学科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编制的,其中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内容非常丰厚和广泛,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2.整合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新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可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视为心理教育目标。在学科教学中,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备课时,除了明确学科心理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还要紧密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突出学科的特点。
3.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非常重要。为此,教师应放下架子,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教师,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诱导者。同时,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4.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得到训练与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通过这些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逐步领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三、善用表扬,及时引导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反馈,尤其是对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错了受到冷落,或者得不到教师及时的肯定,都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都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要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矫正,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有建设性的,描述学生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们的感觉,千万不要在评价中对学生的性格和品行进行评判。在运用表扬的时候,要尽量表扬学生的行为而不表扬孩子的品行,不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价值评价。有益的表扬总是肯定学生的感受,并且描述学生所做出的成就。
四、营造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努力在课堂这个特定活动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应该是学科渗透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教师应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交往的观念,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理解学生的需要,倾听学生的心声。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中愈发重要。学科课程融合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涉及到学科教学的一切,包括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策略的指导等,因此,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