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展现历史教学魅力

2013-04-29谢利娜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3年5期
关键词:提问意识学生提问历史教学

谢利娜

【摘要】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本文通过对当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很少提出问题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进行了探讨,用教学中的实例来说明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提问意识 学生提问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46-02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创造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往往是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动力。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呢?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简要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少提出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原因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问处理的不当,容易扼杀学生的提问意识。当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提出问题时,但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教师不方便当场解决,往往会以各种方式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说这个问题以后会学习到,或者考试不考或者说在课后再探讨等等。而课后,又因为学生或老师的原因未能帮助学生把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这使学生产生问题的动机和提问行为受到了一次挫折,那么学生再次生发新的疑问的心理动力也就会逐步减弱。这种采取绕开了学生的疑问的处理方法,关上了学生浓厚兴趣和积极思维的门。

(二)学生方面原因

从学生方面来说,也存在着各种问题,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可归纳为三点:从习惯上讲,我们的学生不愿提出问题;从心理上讲,我们的学生不敢提出问题;从方法上讲,我们的学生不会提出问题。

1.学生不愿提出问题,源自于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采用了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成为了纯粹被动地接受的过程,长此以往,习惯于不动脑筋、被动接受,当然更谈不上主动提出问题。

2.学生不敢提出问题,主要是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顾虑和障碍,如怕丢面子或担心出错导致教师指责、同学笑话,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同时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

3.学生不会提出问题,往往体现在没问题可提或不会提问题,但这并不表示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问题,反而恰恰说明他不会学习、不会思考。在历史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只重视答案和教材结论,而不去深入思考思维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对过去教学的反思中,深深体会到,要促使学生形成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转变学生观念,明确 “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认为,提出问题是教师的事,其实,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实为再发现)过程。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应向学生强调: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同时可加大宣传力度,在教室张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等名言。通过这些,让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二)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是否有宽松、和谐、民主的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惧怕的心理,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三)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加强课堂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讲必修二《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我在多媒体呈现“旗袍”、“中山装”、“列宁装”、“军装”、“休闲装”等图片,学生马上来了兴趣,求知欲大增,问这些服装分别是何时期的流行服饰?为什么会在哪个时期流行?这些不经意的提问,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因势利导,我及时表扬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学生体验了学习的成功,带着愉悦的心情继续探究刚才的问题。历史老师还可在教学中运用歌曲、诗词、社会热点等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乐于提出问题。

(四)创设多种平台,让学生有充分机会“提出问题”

1.课前预习找出“问题”。孟子提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本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去预习下节课所讲的内容,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书本上的基本内容,并提供预习提纲,诱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观察,善于发现知识的可疑点,并注上适当的记号,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疑问的认识心理去听课,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却乐意与他的同桌互问。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相互提问,如有不能理解的,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这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3.尝试角色转换。让学生来充当教师的角色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当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某些问题,学生为了讲清某个问题会以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探求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同时,学生在充当教师的过程中会有“教然后知困”的体会,那么,学生在当老师之前的研究中和在当老师后的“困惑”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疑问,从而大大激活其问题意识。

4.小组合作提问题。学习完一个单元后,我布置同学们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每组出5道选择题,然后在各小组的题中挑选较好的题组成单元测试题。同学们干得非常投入,不少题目颇有创见。他们出题的过程,实际是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去完善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我的这个尝试,目的是告诉同学们:“出题”(即“提出问题”)并非老师的专利,人人都能干,而且人人都有可能干好。同学们通过自己出卷,再互相答卷和阅卷,既复习了知识,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

(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评价,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保障

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地评价,多表扬、多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本节课无关,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应该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把“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为了让学生享受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乐趣,我的做法是:在每堂课的最后,公布下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预习的重点,并要求学生设计好问题,在上课前筛选出好问题,把精彩的问题公布在小黑板上。由于精彩的问题可以到黑板上去“亮相”,这就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而我在讲课时也可以直扑重点和难点,减少了“无用功”。

三、提供思路与方向,让学生会问、善问

《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即是说,学习不仅要敢问、乐问,还要会问、善问,只有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倍,易如破竹。但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

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提问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晶,是思维成果的一种外显形式,而非教学任务。避免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提问是课堂发言的必须形式,每节课都得有所表示。其次,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后再提问,那些能通过自身努力,或借助工具书,或通过相邻同学互相咨询、讨论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出。再次,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地清楚明白。清晰的表达不仅可使问题明朗化,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除了以上要求外,教师还应教会学生一些提出问题的技巧,掌握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

(一)掌握历史科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当碰到某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时,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为什么(原因或背景)、是什么(过程、经过)、怎么样(影响、意义、作用、评价);遇到某个文化、生活现象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方面提问其出现的原因。

(二)把握历史科的发疑点

1.从教科书的历史结论中找“问题”。教科书的历史结论是历史学家根据自己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得出的认识与结论,因此学生可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可质疑结论。如讲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课后有位学生问:“老师,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而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这不是与课文的结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相矛盾吗?”这反映出学生善于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课本上的结论提出质疑。

2.从课文标题中找“问题”。每一单元课文的标题往往是本单元内容的精辟提炼、主旨所在,犹如课文的“眼睛”,从这里提出问题有较大的价值。如讲完必修二第六单元,有位学生问:“为什么这单元的标题叫“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问题很有价值后,就以此为拓展点,让学生结合第一课、第二课内容再更进一步地思考,不久,其他同学就在此问题上提出了一些颇具思维的具体的问题:20世纪20、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什么问题?什么原因(政策)导致出现这些问题?后来采用什么政策缓和了矛盾,使资本主义又得到了比较健康的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理解了此时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是发生了调整,更好地把握、理解了本单元的核心知识。

3.从图片中找“问题”。教科书有丰富的图片,图片包涵了大量历史信息,从插图中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历史真实。例如:讲“洋务运动”时,有位学生阅读了教材中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的插图,观察到建筑外观主要是中国封建传统宫殿式建筑,另配有一些西式厂房和高大的烟筒,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协调的现象?其实这位同学的提问正体现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我惊讶地发现,这是解释“中体西用”概念的最好例子。

4.从解题过程中找“问题”。选择题有四个选项,做题时对另外三个错选项也要探究其错在哪?也可尝试变换题干选择其他答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让学生在思考、探索和质疑中尝试一种自我体验、自我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敢问、乐问、会问、善问,从而体现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求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展现出历史课堂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郑金州主编,《问题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2]安方明,《论问题教学对教学论改革的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提问意识学生提问历史教学
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有效提问
初中数学课学生提问的意义及培养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提高高中生解决化学问题能力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学生课堂提问点燃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