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年来关于宽容教育的综述
2013-04-29孙晓红周庆强孙晓梅
孙晓红 周庆强 孙晓梅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0-02
一、宽容教育的含义
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内外学者关于宽容教育的研究多是把宽容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艺术或者手段来进行研究和阐述的,总结来说,目前关于“宽容教育”的主要说法总结起来有如下说法:
(一)把宽容教育界定为教育者容忍学生的教育手段:“第一,宽容教育是包容学生某些‘不守成规的言行的教育;第二,宽容教育是容忍学生反对意见和错误言行的教育;第三,宽容教育是能容忍学生人性弱点的教育。”
(二)把宽容教育界定为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宽容教育是教育者在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实施宽容开放、多元生成的教育教学手段,用爱心宽容学生的不足、宽容学生不同于自己的意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改正不足、树立信心,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三)将宽容教育上升到教育者所应具备的一种教育艺术的高度,认为“宽容教育是教师以对学生强烈的爱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基础,给学生母亲般的包容和耐心、父亲般的宽厚和关怀,因人施教的一种教育艺术。”
除上述三种主要观点以外,学术界对于宽容教育还有其他几种表述方式,但大都也是把宽容教育界定为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方式来进行阐述的:认为,宽容教育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美德,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挑战或者不当言行给予宽容与关爱,用宽容开放、和谐友爱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宽松、平等、自由的良性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自我成长、自我提高。很明显,这些都是把宽容教育作为和谐教育环境的创设手段、作为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为出发点进行的相关研究,本文基于将宽容作为德育中的具体条目——现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和素养来给宽容教育作如下定义:宽容教育是教育者根据预期的教育目标,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及发展规律,掌握及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与受教育者建立情感联结,在与他们的交流、沟通及互动中让其形成宽容意识的教育活动。
二、宽容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于宽容教育主要内容的研究,我国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多在将其作为宽容意识的培养层面上有所提及,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将宽容作为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标,认为应教会学生:克服偏见,养成客观理智的科学态度;化解嫉妒,建立正确的比较系统;尊重错误,珍惜向错误学习的机会。”
(二)将宽容理解为人际交往中重要的品质和心境,认为宽容心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对别人触犯到自己的利益的无意过失不去计较或追究的豁达心理;另一种是允许或理解他人有不同行动和判断的自由的包容态度。” 使人认识到:第一,消解自我中心,把自己从“巅峰”解救下来,看作普通的一员;第二,确认他人的价值,形成开放的心态;第三,尊重、理解他人,构建平等的交往关系。”
(三)将宽容作为“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品质,认为:“宽容教育,着眼于培养‘现代人,‘现代人应该有开放的头脑、创新的精神、充分的自信心、高度的事业感、顽强的意志、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 “培养个体的不干涉意识、尊重意识、公共理性以及全球视野和胸怀。”
(四)将宽容作为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识理念:培养主体的价值差异多样性观念;培养主体道德宽容自律观念;培养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的观念。”
另外,肖美超在《宽容的伦理意蕴及其教育学意义》一文中,从宽容意识的培养、宽容能力的培养和宽容情感的培养等方面分别对宽容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相对较具体和全面的分析及阐述。认为学校中的宽容教育,在内容上应该从知情意行等几个方面综合进行把握,既要培养学生具有平等意识、价值差异性、多样性意识,又要培养他们具有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合作、协调能力,更加要注重宽容情感的培养,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学会理解是宽容情感方面的主要教育内容。
总结以上的几篇学术作品来看,它们都是把宽容作为一种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来进行研究的,从收集的材料中还发现国内还有不少学者把宽容教育作为一种当代教师所必须具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角度对宽容教育的内容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论述,如:
(一)将宽容教育看作教育本质的必要延伸对宽容教育进行阐述,认为:“宽容的教育应当包括:宽容学生的错误, 发挥教育的导向作用;完善学生的人格, 实现主体超越性和灵魂的超升;承认学生的差异, 容忍学生的不同;促进学生多样性的发展, 实现多样性人才的培养, 使教育‘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从教育主体——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中倡导宽容教育理念:罗英有在《倡导宽容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一文中提出:“我们提倡的宽容教育是尊重和耐心,是包容中的促进,是承认人性美、未来更美好的理念。” “宽容教育中,最核心的精神底蕴就是对学生的信任,对人和社会的博大爱心以及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包括尊重、冷静、发挥学生主体性、倡导个性差异以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等几个方面。”
(三)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阐述宽容教育的具体措施:认为宽容教育应该包括“时间上的宽限、态度上的宽宏、条件上的宽让、认识的宽容以及处理上的宽待”等几个方面。 同样的论述在杨林江、吴昌政的《浅析宽容教育与后进生的转化问题》一文中也有所提及,他把宽容教育分为“思想认识上的宽容、时间上的宽容、条件上的宽容、态度上的宽容、要求上的宽容和处理上的宽容”等六个方面。
(四)除上述一些文章的立意和角度以外,还有的学者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对宽容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如:
宋慧在《怎样让孩子学会宽容》一文中认为对孩子进行宽容精神的教育必须做到:第一,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父母……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宽容、好善、乐与人处。第二,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所谓心理换位,就是指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欣赏别人的优点,记着别人的好处,容忍别人的缺陷,忘却别人的过失。不故意挑剔,不怨天尤人。第三,要教育孩子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懂得他只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员……要求孩子心中有他人,不要总是以“我”为中心,一切只顾自己。第四,必要时让孩子有一些吃亏让步的体验,以锻炼孩子的克制能力,促进宽容品质的形成。第五,多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他从中得到锻炼。让孩子在发生矛盾的后果中体味到这个世界上不只有他一个人,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小朋友,只有团结友爱、宽容谦让,才能享受共同玩耍的快乐。第六,家庭成员间要友爱宽容,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友爱宽容的家庭环境中,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宽容忍让的良好品质。
周延琴在《论宽容的哲学基础和实现条件》一文中,把宽容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来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社会化最为重要,在家庭生活中要善于培养孩子的宽容品格,抓住每一件可以教育的事情,不断对孩子进行宽容待人的引导和教育,具体来说:一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二是要培养孩子的爱心。第三要培养孩子的宽容心。文章中还强调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树立起宽容的榜样……父母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传和身教,首先要做到消除自己的偏见。其次,对待孩子要宽容。再次,对待他人要做到宽容。在学校教育方面,她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多元化思维方式以及国际理解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综观以上研究成果,学者们虽然各自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但大都认为宽容教育包含了理解意识、尊重意识、开放意识、平等意识等几个主要的方面。本文认为,宽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宽容的品性和豁达的心胸,形成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友好心性和理性自觉。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培养学生的爱人之心、善良之心。这是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爱是真挚的情感,是心灵的通融交汇”。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爱人的本性和被爱的需求,只是有的爱心被许多歪曲的、错误的判断遮蔽而没能得到合理的发挥和释放。宽容本质上讲也是一种爱的体现,是宽容主体自觉主动的发自其真实内心的爱的表达。一个人是否宽容,首先要看他的心中是否有爱,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爱的释放,那么所谓的宽容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个心中充满邪恶和仇恨的人,是很难真正做到对别人表现出宽容的。因此,宽容其实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爱和善良的表达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和善良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和善良的美好品质,就使宽容有了良好的情感依托,逐渐强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理倾向和直觉本能。
第二,培养学生平等、包容、尊重的价值观念。这是以理解和自觉接受世界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要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培养他们的豁达心胸,首先就是要使他们懂得世界本身就是多元、多样的客观存在,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平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必须建立在承认世界万物的合理性存在的基础上,承认其差异性和多元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平等、包容、尊重的意识观念,培养他们形成豁达、包容、开放的心态,认同自己、他人的价值,发自内心地包容与自己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以及不悦于耳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培养学生的和谐、自律意识及自我反思和控制能力,养成他们求同存异、合作协调的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要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就要让他们懂得差异和冲突是难免的,任何人都是世界上普通的一员,每个人的正当需求都是合理的、平等的需要被满足的。因此,要培养学生消除自我中心的思想和认识,平等地对待他人、理解他人,树立团结协作、包容忍让的态度和观念,培养他们养成不干涉意识、自觉自律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