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题圆桌

2013-04-29本刊编辑部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黄洋攻击行为复旦大学

本刊编辑部

最近,“复旦大学投毒案”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这个案件的发生让我们觉得特别痛心和惋惜。无论最终的作案动机是什么,都不能成为一个人剥夺另一个人生命的理由和借口。尽管我们并不想通过这种付出生命的方式来反思和完善什么,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知道确实需要我们每一个看似无关的人来弥补和完成一些事情,以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复旦大学黄洋的离开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谢宝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投毒案”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个案,但“苍蝇之微中有宇宙之大”,个案之中不乏普遍性问题的影子。中国的教育体系需要反省了,不仅是高校要思考,在给学生以专业技能的同时,怎样给学生以健全的心理素质,而且中国的小学、中学、各级教育部门和我们的家长们更需要思考:究竟是超常的学习能力重要,还是正常人的思维和心理更重要。

@刘海骅(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首先,个体人格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很难仅通过一般社会交往行为进行预测,虽然黄洋和林某平时均被同学们看作是“阳光、热心、活跃的”,但在近距离的宿舍交往中,他们内心应对问题、处理分歧、解决矛盾的风格可能与表面行为举止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次,挫折理论认为,尽管是日常琐事引发的矛盾,但因一味回避,缺乏有效沟通而使愤怒长期累积,同样会诱发激烈的攻击行为;最后,无论是他杀还是自杀,都是一种极端形式的攻击行为,是对生命缺乏敬畏心、同理心、尊重感的表现。

@曹专(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中国生命教育网执行主编):首先,这是生命悲剧,悲剧背后是人性的罪恶和教育的无力;其次,这是小概率的生命悲剧,不宜过度放大,放大到让我们看不见人性的美好和教育的光辉。而且,我们不能把所有人性问题都归罪于教育?教育如能消除人性之恶,那么坏人就不能存在于时空之中了。性恶是毒草,教育不过是野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张宏宇(北京工商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用伤及人命的行为方式来处理内心的失衡与人际的失和,拷问的与其说是一个学子的最基本良知,毋宁说是拷问着社会文明的底线、教育与家庭的责任。不妨审视,在追逐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失去了什么?迷失了什么?需要弥补何种缺失?什么样的社会、教育与家庭能够滋养健全的心灵世界,让我们能够安然地信任—信任教育、信任食品、信任医生、信任路人、信任邻居、信任同学、信任室友,让我们无须调侃:感谢室友不杀之恩。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可以说,在任何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都无法消除极端的个案,但是,是可以采取办法减少极端案例发生的。如果不遏制我国教育的功利化趋势,不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关注学生除知识之外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等这些影响一个人终身发展的教育,那么,类似的极端个案还会发生。

猜你喜欢

黄洋攻击行为复旦大学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工作记录
我与我妻的婚姻魅影:一个奇怪的“舅舅”
Comment acquérir la culture de l'autre?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
一道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再拓展
毒杀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