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综合实践成果汇报课
2013-04-29周晓华
周晓华
【内容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汇报课是对主题活动进行总结、反思、交流、评价、提升的教学活动,呈现学生在活动主题下的调查研究、合作、交流等过程,并在汇报总结反思中加强认识、提升能力。如何上好综合实践成果汇报课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成果汇报 朗诵会 联欢会 运动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彰显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提高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它给学生带来的变化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真正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不是权宜之计,而应是一种长远目标。
众所周知我们所面临的课程实施的任务还比较艰巨,“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想说爱你不容易”。综合实践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流程是:确定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展示等环节。就其课型来说,大致可归纳为确定主题课、方法指导课、中期反馈(交流)课、成果汇报课。下面我就其中之一的成果汇报(展示)课,根据本人的所见所闻谈谈它的“是”与“非”。究其特点有:
一、千篇一律“朗诵会”
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是对主题活动的总结、反思、交流、评价、提升等,它不是以学生的知识的获取为第一目标,而是呈现学生在活动主题下的调查研究、合作、交流等过程,并在汇报总结反思中加强认识、提升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过程重于结果”。我们有的老师最喜欢上的就是汇报课,说汇报课就是同学们向听课老师汇报、汇报。于是乎会出现千篇一律“朗诵课”。这种课基本上无需老师的参加,学生一组组上台朗诵手中抄录好的资料,一页又一页,上面学生读得累,下面的老师学生听得累。这种活动其实大可不必,学生上网,半天就能搞定。这种单一的、机械化的朗诵原本就是对综合实践汇报课的误解,纯粹就是一种走过场的表现。“小曲”虽然好唱,但光凭千篇一律的朗诵,或者几种朗诵形式的变化是起不到汇报效果的。
二、热热闹闹“联欢会”
综合实践汇报课在我们有些老师眼里就是一种热热闹闹的“联欢会”。领导检查、教师听课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主义,是一种迎合,更是一种“风吹麦浪”的涌动。如果不是带着课程的理念走进课堂,你有可能会认为这是一节音乐课、舞蹈课、表演课……这样热闹的场面,老师、学生都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想以最具感染力的形式来给听课老师呈现一节精彩的课。但这绝不是一节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因为从中你看不到他们活动的过程。这类汇报形式能够很直观的,艺术性地表现某些活动的成果,活跃课堂气氛。“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表演一幕接着一幕,表演结束也就意味着本次主题实践活动汇报的结束。这种纯表演的汇报缺少对问题的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形式是单向的、唯一的,缺少双边互动,课堂不具生成性。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了什么,重新认识了什么、解决了什么,获得了什么都不得而知。这样的课堂学习方式与综合实践课堂中追求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学习交流方式是不相吻合的,更与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使学生在对话交流过程中有所感悟,进行反思,重新体验活动,提升总结,发展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存在着很大差距!
三、此起彼伏“运动会”
在综合实践汇报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做的各种作品:贺卡、手抄报、照片、小制作等等。这种汇报形式无可厚非,的确能体现活动过程。可是如果整个活动都以这样的形式来汇报,第一组“秀”好了,第二组、第三组……每一个小组都拿出自己精美的作品,然后组长再把内容读一遍,连编辑、美工、抄写也一个不落,通过民意测评,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真正是秀出了学生们的“热情”和“双手”。同学们热情高涨各得其所,每一组、每一位同学的成果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汇报课吗?不是,这绝对不是。是一堂名副其实的“走秀课”是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
综合上述汇报课的特点都有一个共性:课一开始,各个小组就选择好自己的子课题轮流上台汇报成果,你方唱罢我登台,尽管汇报的形式各小组有所变化,但汇报大都是活动的“结果”。甚至有些成果并非“真成果”是“山寨货”、“复制品”。无须亲历实践、调查、访问、观察。只要在汇报课前上网查一下资料、写一份心得报告、编排一段舞蹈、制作一份小报、唱一首好歌。这样的汇报课注重有形结果的汇报,忽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思想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些无形结果的交流,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价值体现。是学生“走秀的舞台”,是运动比赛的“竞技场”。
如何改变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汇报课存在的问题,才能体现它应有的价值呢?
首先教师应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汇报课的教学目标与其在整个活动中的地位、意义。现实中教师往往单纯地将成果展示汇报课理解为将学生本次活动主题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汇报。汇报课中教师的指导地位不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就是指导、引导、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生活动。现实课堂中,习惯于“讲授”的教师往往难于胜任“导师”角色。对于自己应该承担哪些职责常常没有目标性和策略性,感到无所适从,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孰不知,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把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获取的体验、成果展示给其他人并进而评价他人的活动,促进再次提高。
其次摆正教师在学生汇报活动中的作用。我们的老师不能包揽学生的工作,不做学生的“守护神”。应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在活动中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提升,有所感触,真正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但是也不能因为其自主性而放任自流。教师应成为学生参与活动的“支持者”,迷失方向时的“导航人”;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结合起来,摆正自己在活动中的正确地位。
最后让课堂成为课外延伸的主阵地。“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课堂上教师应引领学生良好情感的产生、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对活动过程反思;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激起学生再次参与活动、参与探索的一团团熊熊烈火,激发其实践欲望,探索热情,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课外延伸的主阵地,进而在综合实践过程中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