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2013-04-29张宝成
张宝成
一、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会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正确解决有关圆周长的实际问题;通过学习圆周率的有关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总结出圆周长计算公式;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圆规、表格、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引出课题
师:(课件演示)花园广场
这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广场,你能不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
生在其中找学过的几何图形(长方形、圆形),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展示美丽的花园广场,有圆形的中央喷泉、各种形状的绿色草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蕴含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2.课件展示
课件演示长方形周长(红线围绕一圈),圆的周长(红线围绕一圈)。
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圆的周长?请个别学生试着说一说。
小结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用红色线将长方形周长显示出来并闪烁几次,一方面起到强调周长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周长有一个深刻印象,为总结圆的周长打基础。)
(二)探索新知
1.探讨测量物体圆形面的方法
师准备一些有圆形面的物体,还有尺子、毛线,想一想怎样利用手中的工具测量圆的周长。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测量圆的方法。
全班汇报交流,请个别学生说一说总结出的方法。
(课件演示)测量方法:
(1)在尺子上滚动测量;
(2)用线围绕圆形物体测量,再用尺子测量线的长度;
(3)剪开圆环物体,拉直后用尺子测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测量一般圆形物体周长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并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为下面的合作研究圆周率作铺垫)
2.探讨虚圆的测量方法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测量这个圆的周长?
生思考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看来应该存在一种测量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可以有公式直接求。
(设计意图:通过研究画出的圆的周长如何求,激发学生探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的热情)
(课件演示)正方形
提问: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边长)
那圆的周长又与它的什么有关系?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动手画几个直径不同的圆,深入体会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
结论: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直径有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探讨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关系,有意引导学生发现圆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的欲望)
3.实验填表(小组合作)
要求:每组剪出四个不同大小的圆形纸片,按实验要求合作研究。
量出圆的周长与直径,计算出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填入表中,验证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附表:
(组长主持研究,确保计算结果尽量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测量、计算,探索得到圆形周率的雏形,使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4.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表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投影处展示本小组研究的数据成果(找两、三组汇报)其他组概括地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师小结: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经过精密的测定,这是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课件展示:介绍祖冲之与圆周率。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圆周率的有关知识,对学生所说的内容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丰富课外知识;再通过课件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5.总结圆周长计算公式
师:我们知道圆周率了,再来求圆的周长你会了吗?
请学生试着说一说怎样求。
总结:圆的周长 = 直径 × 圆周率 c=πd 或 c=2πr
为了计算方便,我们为圆周率取值为3.14。
(设计意图:到这里知识已经很简单了,尽量让学生总结计算方法,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
(三)理解巩固
1.例题: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集体解答,找个别学生说思路)
3.14×0.95=2.983≈2.98(米)
答:它的周长是2.98米。
2.进一步巩固公式
给出圆的直径或半径,让学生求出圆的周长
(1)d=2米 (2)r=6分米 (3)d= 1.5厘米 (4)r=1.5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通过及时地应用公式,才能达到熟练掌握、进而灵活运用的目的)
(四)练习
1.判断
(1)π=3.14(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圆的直径。( )
(3)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是2厘米的圆大。( )
2.一辆自行车车轮半径是0.33米,车轮滚动一周前进多少米?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实际应用:(课件演示)工人叔叔要在广场中央喷泉安装地面灯,需要知道这两个圆的周长,我们能帮助他们算一算吗?
(设计意图:这些练习,考查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与决心)
(五)课堂总结
师:你认为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总结。
(六)质疑
请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本节课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不能解决的,课下解决。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