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有界 诗意无声
2013-04-29亚思明
80年代是北岛个人际遇最为跌宕起伏的一个阶段。置身于启蒙与变革交相辉映的文化高潮,随《今天》牵去的一盏星光站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喧哗与躁动、损毁和赞誉在散播北岛声名的同时也令他茫然失措。正如里尔克所说的,“一个人的名誉是所有误解的总和”。创作与出版之间的年代逆差使得北岛早期的一些诗作如《太阳城札记》(1974年)、《结局或开始》(1975年)、《回答》(1976年)、《一切》(1977年)等① 在进入读者视野的同时成了“仅仅在书上开放过的花朵”。②“开放,那是死亡的时间”③,1980年后的北岛事实上已经与其先前的振聋发聩、先知先觉的历史姿态告别,转而展开更为缜密、内省的语言思考。间或尝试的一些复杂而又微妙的探索倾向也预示着北岛90年代即将踏上的自我放逐的诗歌之路。
本文聚焦北岛自1979至1986年间的诗歌创作,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他在这一转折时期所呈现的心路的变化,并对照他在相应阶段的社会活动的轨迹,里应外合地勾勒出北岛的诗风的发展脉络。之所以将前一块里程碑落在1978年,一方面是遵照北岛本人的意见:无论是大陆版的《北岛诗选》④、台湾版的《午夜歌手》,还是香港版的《守夜》,北岛在编选诗作并顺时排序时,都坚持以1978年为界,区隔前一、二期的创作,而不像一般诗评家所采取的通约性做法:将1972至1986年并置于同一个时段论述——北岛个人的诗学考虑由此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从《沉沦的圣殿》到《七十年代》都提醒我们:“七十年代”的概念并非传统意义上的“1971到1980”。考虑到《今天》诞生于1978年12月23日,已经接近这一年的终点,故以1979年开启北岛下一时期的写作自有它的历史合理性。
至于1986年以后,《白日梦》以降,北岛便未再有公开发表之作,直至1989年漂泊海外,北岛和他的诗又是另一个语境下的故事了,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列。
一、情诗之外的“彼岸”的追寻
论及北岛的诗歌,与时代相搏的政治诗一直备受评论家青睐——仿佛一块被抛入历史虚空的反抗绝望的石头,文如其名的坚硬触感(“北岛”抑或“石默”)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艾珊”⑤ 的似水柔情。很少有人注意到,北岛也是一位情诗高手。柏桦记得,张枣曾经对他说过,“北岛的《黄昏·丁家滩》使大学生们懂得了谈恋爱时如何说话。”在一个阴雨天,他和张枣——两个幽暗而亲密的吸烟者曾在重庆歌乐山下“为这首诗的每一行所叹息、所激动”。⑥
北岛的1979年也是在情诗中拉开序幕的。开篇的第一首便是糅进辛酸和欢乐之谜的《雨夜》。⑦首发于1979年6月出版的《今天》第四期时,原诗还有一个副标题——“给F”。“F”应为《今天》衍生的艺术团体、“星星画展”的成员邵飞,亦是北岛当年的恋人、后来的妻子。北岛题献给她的诗句不乏“革命+爱情”的浪漫主义的瑰彩,同时也有着存在主义的洞察力、波德莱尔式的“忧郁病”。⑧ 但1979年的诗情多了几分甜蜜,同时抗争者和受难者的悲剧意境依然存在。考虑到写作这首诗时的特定的政治气候的变化——“西单民主墙”被迁往月坛公园,民刊命运风雨飘摇,北岛诗里的深重危机感也就有因可循。同期《今天》发表的赵南(凌冰)的一首诗《给你》⑨ 就是非常浪漫、非常悲哀地描述了这段历史。
《今天》杂志于1980年9月被迫停刊,之后以“今天文学研究会”的名义编发三期《内部交流资料》,1980年12月末在收到市公安局的通知后终止一切活动。刊载于最后一期《今天》(1980年12月初编印)上的《枫叶和七颗星星》,应是北岛与《今天》同行的近两年岁月里的最后的绝唱。其间的全部诗作,仅以收入《北岛诗选》的来计,十五首⑩ 作品中情诗占了九首11 之多,可见“主情”是素以理性见长的北岛1979—1980年创作易被忽略的调式。“假如爱不是遗忘的话/苦难也不是记忆”12——沉醉于热恋及新婚幸福的北岛似乎舒缓了他笔下的节奏13, 只想躲开世事纷扰,“仿佛躲进一个千年的梦中”。14
但即便是在最温馨静谧的瞬间,北岛的诗里也隐约会有海的召唤。例如:“海呵,海/浪潮中上升的岛屿/和心一样孤单”15;“如果大地早已冰封/就让我们面对着暖流/走向海”16;“别回过头去/别看沉入夜雾的窗户/窗帘后面,梦/在波浪般的头发中/喧响”17;“是的,我不是水手/生来就不是水手/但我把心挂在船舷/象锚一样/和伙伴们出航”18;“沙滩上,你睡着了/风停在你的嘴边/波浪悄悄涌来/汇成柔和的曲线/梦孤零零的/海很遥远”19……
很难解释,在北京出生长大的北岛的诗中何以会有如此密集的海的遥想。李欧梵曾在北岛诗集《午夜歌手》的序言中写道:“有人说他早年以‘北岛为笔名,颇有预卜先知的意义,因为他流亡的挪威、瑞典和丹麦各国都是欧陆的‘北岛。”20 也许是诗人敏锐的直觉使他得以清楚地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并念念不忘。在语言被要求为现实服务的诗歌的禁欲主义的年代,北岛以其对“彼岸”世界的想象和追寻重新又将暗示性的声音带回给了语言。例如这首《界限》:
我要到对岸去
河水涂改着天空的颜色
也涂改着我
我在流动
我的影子站在岸边
象一棵被雷电烧焦的树
我要到对岸去
对岸的树丛中
惊起一只孤独的野鸽
向我飞来21
以两段独立的小节反复表明“我要到对岸去”的心意已决,并以色彩变幻、水波流动的镜像暗示“我”对未知的“彼岸”的向往;而在“此岸”的岸边,一棵“被雷电烧焦的树”喻指曾遭受过雷霆处罚的“我”的精神实体——“影子”。越界的愿望果真能够实现?“对岸”真的是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一只孤独的野鸽”——来自“对岸”的信使——受惊似地“向我飞来”,给这如影如幻的冥想打上了一个悬疑的问号。
同样是写试图越界的“彼岸”世界的探求者,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mer)笔下的《游动的黑影》另有一番深意:
在撒哈拉沙漠的一块岩石上
有一幅史前的壁画:
一个黑色形象
在年轻古老的河里游动
没有武器,没有战略
既不休息,也不奔跑
与自己的影子分离
影子在激流下移动
他搏斗着,试图挣脱
沉睡的绿色图像
为了游到岸上
和自己的影子结合22
《游动的黑影》选自特朗斯特罗姆1962年出版的诗集《半完成的天空》,彼时特朗斯特罗姆三十一岁,恰恰是北岛创作《界限》时的年纪——根据顺时排序的原则来推理,《界限》应是写于《枫叶和七颗星星》之前,即北岛1980年的作品。假如说,《界限》表现的是一个思考者或有可能的出发;《黑影》23 表现的则是一个行动者绝无可能的抵达。特朗斯特罗姆以一幅史前壁画的欣赏者的视角给了文字和事物一种“新的维度”。“绿色图像”禁锢住了“黑色形象”一心想要“游到岸上”——“和自己的影子结合”的徒劳的搏斗与挣扎。这何尝又不是一种“界限”。
北岛是特朗斯特罗姆诗的第一位中译者,对其推崇备至,特别是那种“稳准狠”的警句风格——“既突然又合理,像炼丹术一般”。24但北岛开始接触特朗斯特罗姆诗集及其英译稿是在1983年夏末25, 显然晚于《界限》的写作时间。可见翻译借鉴只是加速了而并非引领北岛风格的转向——他从早期的与现实对峙转为通过暗喻逃离。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曾说:“现实是陈腐的,我们通过暗喻逃离它。只有在暗喻的王国,我们才能变成诗人。”26
二、书写之间的无声的诗意
《今天》停刊前后,北岛去《新观察》杂志当编辑。1981年年初,中共中央发了一个关于清理民刊的九号文件,几乎所有民刊的头头都被一网打尽,北岛也在名单之列:“当时《新观察》隶属中国作家协会。九号文件下来后,公安局找到作家协会,对我施压,希望我写检查交代问题,被我拒绝了。”27 这一时期的北岛心情极度苦闷,理想与现实脱节,许多诗里都烙有灵魂的暗影,令人想起《界限》中无处皈依的“影子”,如:
这不是告别
因为我们并没有相见
尽管影子和影子
曾在路上叠在一起
象一个孤零零的逃犯28
(《明天,不》)
走向冬天
不在绿色的淫荡中
堕落,随遇而安
不去重复雷电的咒语
让思想省略成一串串雨滴
或者在正午的监视下
象囚犯一样从街上走过
狠狠踩着自己的影子29
(《走向冬天》)
相信奇迹吧
奇迹就是那颗墙上的钉子
我的影子在试
钉子上摇晃的衣服
试我最后的运气30
(《主人》)
“影子”是日光之下的现实的一种反式存在,它逆反于太阳却也受制于太阳。以北岛为代表的“今天派”曾在反“太阳神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诗学成就,以丰富多彩的个人意象颠覆了权力对语言的控制,恢复了汉语诗歌的生命力,但同时也因针锋相对的环扣关系犯了二元对立的忌讳。毕竟,诗歌必须大于心智的观念。它必须是本真的显现。“观念是人造的,见识才是本质的。”31就像史蒂文斯在其诗中所写:“你必须再次成为一个无知的人/用一道无知的眼光再次看见太阳。”32
80年代初期,北岛已经意识到了其早期创作的反式结构已经成为诗艺发展的桎梏,并因此而在诗中自嘲:
我曾正步走过广场
剃光脑袋
为了更好地寻找太阳
却在疯狂的季节
转了向,隔着栅栏
会见那些表情冷漠的山羊
……
当天地翻转过来
我被倒挂在
一棵墩布似的老树上
眺望33
这里的“山羊”似有“替罪羊”34 之意——背负人所犯下的罪行,而被放逐荒野。意大利犹太裔诗人翁贝尔托·萨巴(Umberto Saba)曾在其名作《山羊》中写道:“痛苦只是一个不变的、永恒的声音。/孤独的山羊的呻吟/是它的回音。”35
北岛在《新观察》杂志只待了短短半年,不许工作,自己也觉无趣,后来通过朋友调到了外文局的《中国报道》,那是对外宣传的世界语刊物。此后在外文局待了四年多,直到1985年。1983年,北岛成了“反精神污染运动”的批判对象,再次停职反省。有一年多的时间禁止发表作品,只好化名搞翻译,写散文、传记,赚点外快,以贴补家用。36 再度提笔,带来了这首里程碑式的《诗艺》37:
我所从属的那座巨大的房舍
只剩下桌子,周围
是无边的沼泽地
明月从不同的角度照亮我
骨骼松脆的梦依旧立在
远方,如尚未拆除的脚手架
还有白纸上泥泞的足印
那只喂养多年的狐狸
挥舞着火红的尾巴
赞美我,伤害我
当然,还有你,坐在我的对面
炫耀于你掌中的晴天的闪电
变成干柴,又化为灰烬38
显然,泰德·休斯(Ted Hughes)的那只著名的“思想的狐狸”潜入到北岛的诗里。休斯一生热爱动物,尤其对狐狸情有独钟,认为诗人应该捕捉头脑中的感性和直觉的东西作为诗歌灵感:“写诗就是捕捉动物,依靠的是诗意的直觉,就如同一只警觉的狐狸潜回家园。”39 以下参考白元宝的译文:
我想像着午夜时分的森林:
除了孤独的钟表
和我翻起的空白书页
还有别的东西在活动。
从窗口望去,我看不见星星:
在黑暗的更深处
更近的事物
正在加入此刻的孤独。
一只狐狸的鼻子触摸着小树枝、书页,
如黑暗中的雪一样冰凉而鲜美的鼻子;
两只眼睛转动着,不时地转动着,
一下又一下
……
最后,它带着一股强烈而辛辣的狐臭
突然进入脑中那黑色的洞穴。
窗外依然没有星星;闹钟摆动着,
书页已经印上了文字。40
对比阅读这两首诗,不难发现,二者都是“元诗歌”(Metapoetry),即“关于诗歌的诗歌”,或者说“诗歌的形而上学”,类似于中国古代之“以诗论诗”。而在场景安排上仿佛一幕小小的舞台剧。时间:夜晚;地点:室内,诗人坐在书桌旁冥思苦想,意识游离到远方。但休斯的“森林”到了北岛那里成了“无边的沼泽地”;林间的狐狸也变为圈养,在白纸上留下“泥泞的足印”。这些改变凸显了写诗的艰难:虽有明月的照耀和梦想的支撑,但外部世界污浊沦落,思想不自由,且灵感在带给诗人赞美的同时也暗藏伤害。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扮演着监察官角色的“你”坐在“我”的对面,掌控着来自上方的权力,任意将诗材化为灰烬。
1985年,北岛接受牛汉的邀请,出任《中国》41 杂志的特聘编辑,担负起推荐和审阅诗稿的工作,前后大约持续了一年时间直至停刊。42 经北岛之手,《中国》刊发了不少“新生代”——如王寅、柏桦、陆忆敏、张枣、翟永明等人的作品。这些年轻十岁左右的新人新作没有历史伤痕,干净明亮,随性所至、随情而发,打破了先有观念、后有写作的既定模式,也激励了北岛推陈出新、另辟蹊径的决心。43 对语言本体的沉浸及对写作本身的觉悟,主导了80年代中期以后的北岛诗艺的变化:书写不是为了言说什么,书写是为了不去言说什么。
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曾经援引《约翰福音》的经文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诗歌的功效等于零——从来没有一首诗阻止过一辆坦克。在另一个意义上,它是无限的。这就像耶稣在沙上写字,在它面前原告和被告皆无话可说,并获得新生。”44 耶稣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既不对那群原告讲话,也不对那个无助的被告讲话”。诗歌就是这样获得管辖的力量的:“在它最伟大的时刻它会像叶芝所说的那样企图在一种单独的思想中保住现实和公正”,把我们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我们自己身上来。45
诗意无声,却胜过千言万语。北岛的译笔下,冰岛诗人斯泰因·斯泰纳尔(Steinn Steinarr)曾有诗云:“一把沙子。/而一切已被说出。”46 特朗斯特罗姆也曾写道:
我沉到世界的深底,象铁锚。
抓住的一切都不是我所需求。
倦怠的愤慨,灼热的退让。
刽子手抓起石头,上帝在沙上书写。47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北岛80年代中期的诗风已经颇有一点道家的味道:读无字之书,听无语之音,如:
欲望的广场铺开了
无字的历史
一个盲人摸索着走来
我的手在白纸上
移动,没留下什么
我在移动
我是那盲人48
剧场,灯光转暗
你坐在那些
精工细雕的耳朵之间
坐在喧嚣的中心
于是你聋了
你听见了呼救信号49
这些风格的趋向还将在北岛80年代末出国以后得以继续深化50 。如果说,早期北岛的诗仿佛黑色的礁岩,冷静而坚硬,中期以后则变成了包容一切的海。就像他翻译的斯泰纳尔的诗:“在深不可测的海底/我曾埋葬了我的意志、我的认识/而我不再知道/海是我自己/或我自己是海。”51
【注释】
①李润霞编:《被放逐的诗神》,411、413-417、418-420、423页,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
②北岛:《十年之间》,见《午夜歌手——北岛诗选一九七二~一九九四》,52页,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版。
③北岛:《你好,百花山》,见《午夜歌手——北岛诗选一九七二~一九九四》,24页,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版。
④从《北岛诗选》英译本The August Sleepwalker的译者说明得知,并参照台版《午夜歌手》的排列顺序,1972至1978年间的创作纳入第一辑,1979至1982年的创作纳入第二辑。这册由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北岛诗选》是北岛亲自编选并顺时排序的。参见Bonnie S. McDougall. “Translators Note.” The August Sleepwalker,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1990. P.15.
⑤艾珊也是北岛惯用的一个笔名,据笔者推测,应是取自“爱珊”之意——以纪念1976年因救人而溺水身亡的妹妹珊珊。
⑥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53页,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⑦北岛:《雨夜》,见《北岛诗选》,52—53页,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
⑧关于北岛的《雨夜》与陈敬容译的波德莱尔的《忧郁病》之间的比较细读,请参阅亚思明:《诗意栖居的中间地带——北岛创作与翻译文学的关系探析》,载《东岳论丛》2012年第5期。
⑨凌冰:《给你》,载民刊《今天》第四期,1979年6月。
⑩其中《结局或开始》初稿于1975,同样题献给遇罗克的《宣告》就主题和风格来看也应是当年的手笔,故不被纳入统计。详请参见亚思明:《北岛与遇罗克——从“结局或开始”说起》,载《名作欣赏》2013年3月上旬,总第423期。
11这九首情诗分别为:《雨夜》、《睡吧,山谷》、《无题》(把手伸给我)、《桔子熟了》、《习惯》、《无题》(在你呼吸的旋律中)、《你说》、《和弦》、《枫叶和七颗星星》。
12北岛:《无题》(把手伸给我),见《北岛诗选》,59页,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
13北岛在献给蔡其矫的散文《远行》中写道:“一九八?年十月下旬,我和前妻从山东度蜜月回来。第二天一早,有人拍门大叫……在朋友中,他是头一个来贺喜的。”由此可以推测1980年前后应是北岛爱情圆满的季节。参见北岛:《远行》,见《青灯》,69—70页,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北岛:《睡吧,山谷》,见《北岛诗选》,54页,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此诗在《今天》第五期上首发时也是注明“给F”。
15北岛:《船票》,见《北岛诗选》,56页,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
16北岛:《红帆船》,见《北岛诗选》,63页,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
17北岛:《无题》(在你呼吸的旋律中),见《北岛诗选》,68页,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
18北岛:《港口的梦》,见《北岛诗选》,81页,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
19北岛:《和弦》,见《北岛诗选》,84页,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
20李欧梵:《既亲又疏的距离感》(序),见《午夜歌手——北岛诗选一九七二~一九九四》,14页,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版。
21北岛:《界限》,见《北岛诗选》,85页,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
22[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游动的黑影》,见《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李笠译,75页,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
23 《游动的黑影》的简称。
24北岛:《特朗斯特罗默》,见《时间的玫瑰》,187页,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参见北岛:《蓝房子》,见《蓝房子》,60页,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63132[美]华莱士·史蒂文斯著,陈东东、张枣编:《最高虚构笔记——史蒂文斯诗文集》,陈东飚、张枣译,269、256、16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北岛在访谈中还提到:“《新观察》主编是戈扬,副主编是杨犁(后为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前两年我才听杨犁的儿子杨葵说起,原来当年是杨犁替我写了份检查,才幸免于难。”原文刊载于《南方都市报》2008年6月1日,篇名为《1978年12月,〈今天〉创刊:青春和高压给予他们可贵的能量》。相同的文章刊载于《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之上时,更名为《〈今天〉的故事——北岛访谈录》,内容比原刊更为完整,故本文主要参考《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http://www.jintian.net/fangtan/2008/nfdsb1.html。
28北岛:《明天,不》,见《北岛诗选》,94页,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
29北岛:《走向冬天》,见《北岛诗选》,106页,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
30北岛:《主人》,见《北岛诗选》,122页,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
33北岛:《履历》,见《北岛诗选》,114—115页,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
34用羊替罪来自古犹太教。仪式是这样的:通过拈阄决定两只公山羊的命运,一只杀了作祭典,另一只由大祭司将双手按在羊头上宣称,犹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过,已经转嫁到这头羊身上了。接着,便把这头替罪羊放逐到旷野上去,即将人的罪过带入无人之境。参见《旧约·利未记》第16章。
35[意大利]翁贝尔托·萨巴:《山羊》,见王家新、沈睿编选:《当代欧美诗选》,吕同六译,336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36《〈今天〉的故事——北岛访谈录》,见《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http://www.jintian.net/fangtan/2008/nfdsb1.html。
37参照牛津版诗集《守夜》及九歌版诗集《午夜歌手》的目录编排,推知《诗艺》是北岛1984—1985年的作品。参见北岛:《守夜——诗歌自选集1972—2008》,45页,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8北岛:《诗艺》,见《北岛诗选》,152页,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
39李子丹、泰德·休斯:《思想之狐》,载《英语知识》2009年第1期。
40[英]泰德·休斯:《思想的狐狸》,见《休斯的诗》(13首),白元宝译,载《诗歌月刊》2007年第8期。
41《中国》隶属中国作协,由丁玲创办于1985年1月,停刊于1986年12月,共出版十八期。1985年为双月刊,1986年为月刊。主编为丁玲、舒群,副主编为魏巍、雷加、牛汉、刘绍棠,编委为王朝闻、叶水夫等十五人。后虽情况有变,但1985年的刊物封底内页一直保留着这份名单。1986年后,只在刊物的最后一页列发编辑名单。
42牛汉、孙晓娅:《访牛汉先生谈〈中国〉》,载《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1期。
43张枣在其完成于图宾根大学的德语博士论文中称,北岛与柏桦等“新生代”诗人有过一些通信,在逐步深入的诗艺交流中他开始正视其早期创作的一些问题,并决心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另辟他途。Zhang Zao. Auf die Suche nach poetischer Modernit?t: Die Neue Lyrik Chinas nach 1919, Tübingen: TOBIAS-Lib, Universit?tsbibliothek, 2004. s. 181-183.
44希尼指的是《约翰福音》第八章有关耶稣写字的记载:“文士和法利赛人把一个通奸的妇人带到他面前;他们叫她站在当中,对他说,先生,这个妇人是捉奸在床的。摩西在法律上吩咐我们,这种人应该用石头打死;但是你认为呢?……耶稣俯下来用手指在地面上写字,仿佛没有听见他们。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他就站起来,对他们说,你们当中有谁是没有罪的,就先站出来拿石头打她。他又俯下身在地面上写字。他们听了这句话,扪心自问是有罪的,于是一个接一个走出去,先是最年长的,终于最后一个也走了;留下耶稣一人,和那个站在当中的妇人。……于是耶稣对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走吧,别再犯罪了。” [美]谢默斯·希尼:《舌头的管辖》,见[美]布罗茨基等:《见证与愉悦:当代外国作家文选》,黄灿然译,274—275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5[美]谢默斯·希尼:《舌头的管辖》,见[美]布罗茨基等:《见证与愉悦:当代外国作家文选》,黄灿然译,274—275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6[冰岛]斯泰因·斯泰纳尔:《在嬉戏的孩子》,见王家新、沈睿编选:《当代欧美诗选》,北岛译,550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47[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尾曲》,见王家新、沈睿编选:《当代欧美诗选》,李笠译,516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48北岛:《期待》,见《北岛诗选》,162页,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
49北岛:《呼救信号》,见《北岛诗选》,167页,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
50亚思明:《“莫若以明”——读〈庄子·齐物论〉感北岛诗艺》,载《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2期。
51[冰岛]斯泰因·斯泰纳尔:《海》,见王家新、沈睿编选:《当代欧美诗选》,北岛译,551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亚思明,本名崔春,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0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