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

2013-04-29陈利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5期
关键词:动力生活化情境

陈利

【内容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强调知识,脱离生活现象严重。教师往往把课文中过去农村的、外地的,甚至古代的生活当作现在的学生生活来教学,使语文教学不仅没有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反而产生许多厌学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唯”课本而教,“就”课本而教,应培养“大语文教学观”,善于利用与发现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创造情境,挖掘课本中学生不熟悉的生活资源,架设作者生活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建构跨时空的生活情境,将学生自然地引入课堂,让他们去感受、去想象、去领悟、去换位思考,换位生活。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间接的“生活知识”,做生活的主人。换位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学习知识仅是次要目的。将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需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习中去感受生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源。

【关键词】教学 生活化 情境 动力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而我想说:生活即语文,语文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近期读了2012年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上林爻的文章《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作为一个母亲,我被作者的拷问深深地震撼;而作为一个老师,我又无比地愧疚。愧疚于无数天真、活泼、热情的孩子被教育几年后,却变成了厌学、冷漠,甚至自私的“青年”。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在社会、家庭一致抱怨的同时,反思下来,的确与我们呆板的教学模式、脱离生活的教学内容、空洞的道德教育、唯分至上的评价体系、罚多爱少的管理方法有不可推脱的关系。

素质教育不仅是高层设计、管理理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我们要在每天、每节课、每个学生、每项要求上下功夫,探讨怎样科学地“教”,科学地“育”。为此,我的认识如下:

一、不“唯”课本而教,只要善于发现,生活资源更加精彩

本学期,我在三(1)班的上了一堂“关于生活”的公开课。要求是:周五下午每生带一件喜爱的上衣来。在课前,我们首先将桌子顺墙三面布置,中间留出空地,学生依次围成三组。

第一环节:说衣服。由学生自由叙述:为什么喜欢这件上衣?孩子们说的五花八门,热闹非凡。自信、漂亮、颜色、品牌、偶像广告等都成了喜欢的关键点。我及时地引导学生“喜欢一件东西”主要从来历、颜色、款式、功能、感受几方面来描述。

第二环节:穿衣服。看谁穿得又快又好,请最快的10个到中间来。这可忙坏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套上自己喜欢的衣服。黄亮跑上来后,才发现纽扣扣错了位置;李杰上来后,衣领还未来得及翻;王莹在座位上急得哭了鼻子……我及时地表扬了动作快的同学,对其他同学也加以鼓励,并教导他们平时要多动手,多做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第三个环节:秀衣服。首先,我学着电视上的模特走了一圈,同学们都兴奋地喊了起来。轮到中间10个同学走时,扭捏的、大方的、想跑的、争着要上的都有。李杰、葛云云、张宏几个同学都大方地秀着。同学们高兴地喊破了嗓子,多次要求才能安静下来。然后,我及时地引导同学们平时要多观察、多模仿、多学习。

第四个环节:连衣服。就“衣”字组词,看谁组的又多又好。同学们一边说,我一边板书:衣裳、衣领、衣袖、衣襟、衣帽、上衣、外衣、内衣、大衣、风衣、穿衣、脱衣、洗衣服、买衣服、卖衣服、做衣服、衣食住行、衣锦还乡、丰衣足食等。之后,我及时地引导同学们要多学习就字连词,发散思维。最后,布置了周末习作:就“衣”写一段话和我喜爱的一件东西。

同学们交上来的作文,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一改往日无话可说、无病呻吟的局面。这种教学方法变枯燥为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将语文课教活,将学生教灵,为以往沉闷的课堂注入一丝清泉,让学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可见,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善于发现,就不必拘泥于教材,生活中给我们的资源一样精彩。

二、不“就”课本而教,创造情境,挖掘课本生活资源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为教而教,就课本教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想当然地认为教材中的“范文”都是经典,都来自于生活,把课本中作者的生活、农村的生活,甚至古代的生活等一律当作学生的生活,不管学生的理解情况,只管教、灌、练、背。认为多练多记,自然就会了,考试就能得高分。其结果是急功近利,舍本求末,既丧失了语文教学的精髓,又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造成了大量的厌学者。

毋庸置疑,作者的生活不是学生的生活。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以课堂为材料,架设作者生活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构建跨时空的生活情境,如放电影一般将学生自然地引入课堂,让他们去感受、去想象、去领悟、去换位思考,换位生活。这样才能赋予“范文”特定情境下的生命与活力,揭示语文学习的潜在意义。才能使学生热爱语文,主动学习,学有所用,得到启迪;才能扩展学生的生活范围,延展学生生活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间接的“生活知识”,做生活的主人。换位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学习知识仅是次要目的。

如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燕子》是典型来自于过去农村生活的一篇美文。传统的教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字、词、句、修辞、写法等,把课文背下来,抄写、听写等大题量训练,二课时结束。这种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带给学生的不是兴趣,而是无趣;不是贴近学生生活,而是脱离学生生活。试问: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在何处能看到燕子?楼房玻璃哪里还有燕子的安生之地?显然,过去作者的生活不能与现在学生的生活相通,作者对燕子的赞美之情也代替不了学生的赞美之情。

所有的小孩都喜欢燕子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怎样能让学生自然产生对燕子的赞美之情呢?我认为:

首先,要将本课调整到4月份以后上,当燕子来时,想办法让学生尽可能去观察真实的燕子,同时收集各种燕子的资料,尤其是燕子的图片、视频、习性、典故等。其次,在班里开展一次交流会,说说燕子有哪些可爱的地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燕子的外貌、叫声、飞翔的动作、哺育幼雏、吃害虫、迁徙等方面的可爱之处和没有屋梁垒窝的可怜境地。再次,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和赞美燕子的。最后,尝试养殖或观察一种动物,写出它的可爱、可怜之处,激发同学们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感情。

可见,语文教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真正地培养学生兴趣,延伸和上好教材内的生活课,不是课堂上老师讲,学生读、抄、背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转换教育理念,不为教而教,不为考而教,而是为学生的爱而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

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才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从现实的语文课堂看,教师只注重教材内容,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单调地超负荷训练讲解,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厌学心理。其教学效率,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将学生“天真”教成“圆滑”、“灵性”教成“呆板”、“热情”教成“冷漠”。而在不能不为的强迫之下,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语文教学不与实际生活贴近,注意力只限于课本,学生很难深刻地认识到语文的本质和学好语文的必要性,这样就很难产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挖掘生活化语文教学的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需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习中去感受生活,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并使情感得到真正的陶冶,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源。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洛河小学)

猜你喜欢

动力生活化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不同情境中的水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