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比较解读
2013-04-29马亚丽
马亚丽
2011年,国家教育部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从“义务教育”角度来说,这已经是第五次动作了,前四次分别在1992、1995、2000、2001年完成的。其中前三代名为《语文教学大纲》,后两代更名为《语文课程标准》。1992年之前是初、高中放在一起的,曰为《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92年起初中单独成册,曰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1年之后,小学与初中合并,曰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高中单独列出。这是为了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诞生的需要。每一次修订都是一个里程碑,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就这纵跨二十年的五代“教纲”(为方便比较起见,解读时将涵盖“大纲”和“课标”两个概念合一,下同)来说,其总体结构如下。
根据表1可以看出,开始名为“教学大纲”,后来改为“课程标准”。“大纲”的概念是语文教学系统排列的内容要点,而“标准”的概念则是衡量语文教学的准则,后者更有高度;文件的总体结构分别由前三代的五个部分减少为后两代的三个部分,删减合并,更为科学合理;阐述问题的“节”数由多到少,精兵简政;说明内容的字数由少到多,日渐具体明晰;“前言”和“附录”部分从无到有,更为规范;纲目关系大同小异,基本保持原貌;小学、初中分合情况因时而变,更趋完备。可见,每次修订都与我国教育发展实情有关,都是社会形势变化引领的结果,都与时代特色相呼应。下面就义务教育阶段初中部分五代“教纲”内容进行分类比较解读,以明确其变化脉络,从中获得基本认识和有益启示。
一、分类比较解读
(一)关于“开头语”
“开头语”是文件的帽子,是入文的窗口,是总概全文的纲领,它往往从义务教育角度,居高临下地阐发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意义、性质、任务等,就五代“教纲”开头语来说,它们虽然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但变化是明显的,通过下表可以明确。
表2涉及的“开头语”内容,都属于定性方面的总概文字,包括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若干准则,与社会发展和要求密切相关。它们在段数、句数、字数等方面虽存在着多少差异,但都只是量上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表达上的需要。在概念提法上,前三代都是对“语文”、“语文学科”、“语文教学”三个词语进行分句分行阐释,有层次感,界定具体明确;2001代则先后四次以“语文教育”冠之,显得宽泛概括,对于纲领性文件来说,居高临下,比较恰当;2011代则又以五次“语言文字”来替换了“语文教育”,专业意识强化,特点鲜明。在主要意思的表述上,五代“教纲”都涉及语文教学的性质、意义、任务,其中2001、2011两代还涉及“要求”、“形势”等内容,与社会和时代联系紧密。可见,作为全国性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学科“教纲”,开头语的总体要求逐渐规范成熟,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同行,更加理性客观,回归本真,是值得肯定的。
(二)关于课程“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01、2011两代有单独阐述,而前三代则是放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之中的,比较模糊。后两代使“基本理念”这一概念更加鲜明突出,意在让广大教师明确必须遵循的理论依据,这不仅是提法发生改变这么简单,更主要的是适应时代发展之必需,使“教纲”形成与时俱进的态势。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呈现,通过下表可知其变化。
表3由两种形式构成,前三代是从“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两个方面梳理的,后两代是从四个方面列举的,“听话、写话”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提法更为概括,后又增加了“识字写字”能力,符合时下学校教学实际,由于网络等高科技活动的增加,学生的识字写字机会不断减少,这方面的教学要求也在日趋淡化,这种能力的重新提起和强调,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理念中“实践”、“综合”、“联系”、“开放”、“资源”等观点,得到重视和加强,这些都与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相一致,要求在教学中,不能仅就某篇课文、基本教材去静止地、片面地、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动态地、综合地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加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为九年义务阶段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关于课程“目标与内容”
就“教纲”篇幅来说,这方面的文字占相当大的比重,无论是前三代还是后两代,都以较多的文字来分项解说具体内容,应该说是“教纲”的主体部分。如下表。
以上表4内容最为丰富,涉及具体事项甚多,从1992到2011年,时间经过了20个年头,作为课堂这一主要实施基地,教学这一主要实施内容,“教纲”当然要作为主要部分阐释。前两个版别所及的方面基本相同,无论是分类还是纲目关系甚至一些具体要求也都没有明显差异,只存在个别文字表述不同,属于微调。2000年版的“教纲”完全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件,在分类阐说上,将前两代“训练能力”中的“阅读”和“写作”单独提取出来,先前的“目”变成后来的“纲”;“训练能力”中的“听话”、“说话”两“目”,也改为后来的“纲”“口语交际”;前两代中的“基础知识”由这里的“语文常识”来代替。这些名目和纲目的变化,既是为了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又符合课堂教学实际。2001、2011两代“教纲”,基本承续了2000版的样式,增加了“识字与写字”和“综合性学习”两个方面内容,前者是针对学校忽视识字、写字现象提出来的,后者是为了配合大语文教育以及社会发展需要来增设的。至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也基本延用了2000版的观点,只存在少数调整,或增或删或换,如2011版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新闻”、“词汇”两个要点,“写作”要求中强调了“过程”的重要,触及事物的本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和深深思考的。值得特别提醒明确的是前三代将“目标与内容”分类呈现,构成横向格局,后两代则分学段纵向陈列,让每个学段的各类“目标和内容”具体到位,更有利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去对号操作,便于实施。
(四)关于“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就是在执行“教纲”时应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是对“教纲”在前面的阐述说明中未能尽意的地方进行补充或者强调,意在使这份文件尽可能完整一些、客观一些、全面一些。同时,在实施建议中还要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实际,对存在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和有可能在执行中出现的新现象,作出相应的考虑。这五代“教纲”中的“实施建议”,可构成如下表格。
以上表5主要是关于“实施建议”内容在五代“教纲”中的变化。前三代名叫“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突出“重视”,具有罗列归纳的特点,具体内容由前两代的六点变成2000年版的五点,其中除了“发展”一点是相同之外,其他四点都是新的提法,强调“学科”、“综合”、“实践”、“环境”的重要。2000年将“教学评估”单独列出,从“教师”、“学生”、“考试”、“分析”等四个方面分别指向,明确而具体,其他四代中都没有单独列出。前三代在这些建议方面都十分简略,概括笼统,给人的是粗线条的轮廓印象。2001、2011两代改为“实施建议”,涉及“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四个方面,阐述时分设了总体建议和“具体建议”。这样说明比较客观清晰,不再重合、交叉,分类合理,有总有分,易于认知和掌握,便于广大教师领会编者意图。
表6是后两代四个建议的具体内容,“教学建议”是针对学校师生提出来的,分别涉及六个方面十个要点,2001版的“策略”改为2011版的“具体建议”,后者更强调“实践”的观点。“评价建议”是针对教育部门整体而言的,2001版涉及11个要点,2011版涉及8个要点,去掉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这三个要点在“评价”中是难以操作的。“教材编写建议”是针对教材建设部门提出来的,从大语文角度和国家民族的高度考虑,强调要“依据课程标准”去实现“创新”追求,重点是从编写质量上提出标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两代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个别词句上有所改动和增删,如将2001版的“文物古迹”改为“文化遗产”,加进了“方言土语”、“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等方面的资源。
(五)关于“附录”
“附录”是附在“教纲”后面与主体有关的若干内容。就文件本身而言,它应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物,至少它可以给我们提供统一完整的某些资料。五代“教纲”中,1992、1995版含有附录内容,如列举的“基本课文篇目”,但没有单独冠名“附录”字样,2000年版开始设置“附录”内容,如下表。
表7是关于“附录”情况的反映,就五代“教纲”的发展而言,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就近三代比较来看,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都排在附录1,但列举篇目和数量不同,分别为70篇、50篇、60篇,2001版最少,2000版最多,2011版适中;课外读物建议由2000版的10篇到后两版的400万字以上,阅读量迅速增加,强调课外阅读要丰富多彩,要建设好图书室和阅览室,组织假期读书活动,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语法修辞知识前三代“教纲”是放在正文里,后两代列在“附录”中,意在可以适当掌握这些知识的一般特点和用法,但语法不作为选拔性考试内容,这样考虑是恰合情理的。2011版新增了两个附录,都是关于汉字方面的内容,涉及识字和写字两个方面,这是为了呼应正文部分的“识字与写字”要求特意增设的,意味着对汉语拼音的教学要增加力度,这也是“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需要,值得广大师生高度重视。
二、认识与启示
通过以上七个表格呈现和与之相应的文字比较说明,可以获得如下一些认识和启示:
1.学科特点鲜明,政治色彩淡化
新版“教纲”主要站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角度,涉及教材、教师、学生、社会、活动等方面,从事物本身固有规律和特点出发,实实在在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若干要求,不空谈,不浮泛,不故意拔高,不受政治因素影响,字字句句落到实处。如“前言”部分,应该是大理论、高视角的阐述领域,可现在这里完全是具体实在的说明,没有了几十年都普遍通提的“四有”,也不是简单完整地套用“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没有完整地捆绑在一起,而代之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工具性和人文性”、“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文化修养”、“精神成长”等崭新词语。这样阐发,容易将问题表述得一清二楚,易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入情入理。在整个近四万字的“教纲”中,都给人以切实的指导和明确的指向,这次修订真正值得肯定、称道和欢呼。
2.重要理念,反复强调
从第四代到第五代“教纲”纵向跨涉了十年时间,这十年的社会变化和时代发展,无疑给教育领域烙下了深深的印迹,原有的理念有的被淘汰,有的获得发展,有的显得更加突出。如创新、实践、应用三大理念,在新版“教纲”中反复强调,不断强化,让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实际上,这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都离不开动脑、动手,都离不开积极创造,都与民族灵魂、专业发展、个人成长密切相关。如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中,就有“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等,不厌其烦,一再强调,说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实际上,我们的识字、写字、做题、考试、写作、说话、交际等都是对语言文字的实践与应用。
3.识字写字,再度重视
识字写字虽然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操练活动,从进入小学开始就成为永恒的学习主题,但它又是个无人可以企及的高峰,没有谁会说他“无字不识,无字不写”。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给社会发展提供了腾飞的翅膀,给语文教育也添加了新鲜的血液,但在某些方面也由此带来了猛烈的冲击,“识字写字”不再受到人们的关注,毛笔字已经无人问津,钢笔字也被“真彩”代替,偶尔的硬笔书法比赛也是一种无奈的点缀,一般的语言交流活动都通过多媒体或网络来完成。汉语言是中华民族表情达意的载体,时下的学校和社会对这种载体的冷漠程度和淡化待遇,已经引起国家教育部门和社会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于是在新修订的“教纲”中,对这种内容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就文字而言,关于这方面的阐述和列举就达近两万字,应该说,这一轮“教纲”修订篇幅的大量增加,主要就是用于这种内容上。它告诉我们,身在教育圈内,倍感责任重大,这是振兴“识字写字”,回归本真的重要任务。可以想象,今后学校的语文教育,势必要在这种实践上花大气力,甚至在选拔性考试上也会有所体现。
4.表述具体,力求明确
新修订的2011版“教纲”,之所以比2001版超出两万多字,不仅是增加了“附录”和若干条目,而且在很多内容上进行了具体化,变概括为详实,化粗略为细密,力图尽言尽意。特别是在值得重视而前四代又比较笼统的地方,这次修订时都作了极为精心的阐释。例如在“具体建议”中,对识字写字、精读、文学作品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评价,都分别具体到学段,同时也都分别增加了相关强调的内容,如2001版的“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共20个字,2011版的阐发是“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达65个字,后者的说明就更为全面明确。这类化简为繁的例子文件中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枚举。
(作者单位:安徽庐江县乐桥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