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社会参与实践机制的探索
2013-04-29任明广
任明广
近年来,我校秉承“实践育人,自主发展”办学理念,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 ~2020)》中提出的战略主题,对初中学生社会参与实践机制进行了研究探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生社会参与实践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
2.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理论指出:当人们满足了低一层次的需要后,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们作为基本需要满足后的高层次需要,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
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说:“解放孩子的头脑、双脚、时间、空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4.建构主义理论。理论认为:知识不一定是单一的通过教师传授所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自己努力,借助社会这个课堂和他人帮助指导而获得的。
二、初中生社会参与实践的目标内容
(一)初中生社会参与实践的目标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初中生社会参与实践的内容
1.基本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学生进入实际的社会情景、社会机构或部门,对社会运转进行参观。
(2)社会考察活动: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现实的社会生活方式。如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地理风貌、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文化古迹等。
(3)社会调查活动:学生自主提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现实的社会情景中进行调查研究、探索解决的方法。
(4)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会各种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等。
(5)社会参与活动:深入工厂、农村、社区进行学工、学农、志愿服务等活动。
2.具体内容
(1)社区敬老院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社区敬老院、福利院开展志愿实践活动在活动,提高学生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锻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2)全国中小学生暑期夏令营。在夏令营实践活动中,学生切身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民族自豪感。
(3)参观考察郑板桥纪念馆、施耐庵故居等兴化名胜的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考察等活动,了解兴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历史名人对兴化的影响,激发热爱兴化、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
(4)江苏红膏公司、菊香河蟹养殖基地、兴化梅花鹿养殖基地、个体养鸡场等基地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调查等活动,了解红膏公司等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及民营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5)江苏金龙果蔬有限公司、个体豆制品作坊、个体河蟹养殖基地实践活动。参加基地劳动,宣传科普知识。体验劳作的艰辛,体会农业科普知识的重要,感受到小组协作的重要性。
(6)纪念新四军华东二分区烈士活动。通过听讲座、烈士事迹报告、调查采访等活动形式,感受革命先烈为国家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大无畏精神。
三、初中生社会参与实践的机制研究
(一)健全领导机制
社会参与实践涉及面广、风险大、要求高。学校成立了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导处统一协调、团总支具体负责,活动中校级领导跟随管理指导,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确立课程机制
为了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化,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中,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作必修主题,还对实施的时间和年级作了严格的规定,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化发展。
(三)探究实施机制
社会参与实践活动分三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任何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精心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过程即教育,准备的过程即是教育的过程;活动前的精心设计、铺垫、引导是活动收到预期效果的前提。
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整个活动过程中的高风险阶段。要求组织安排周密严谨,目标落实准确到位,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都严格按照要求实施。
3.总结评价阶段:学生收集整理活动过程中的资料,用多种形式表现活动成果和收获。开展多元评价,对活动目标进行检测,学会反思。
(四)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安全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为了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活动前期的安全教育。主要通过平时的“两会”完成,一是班主任通过班会进行宣传教育;二是召开学校师生大会进行强化;并定期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协助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
2.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过程的监管,所有随队教师均须参与班级的管理,与班主任一样,负责联系班级中的小组。二是所有小组必须定时向带队老师报告自己的位置和活动情况,活动结束向带队老师报告整个活动情况,听取带队老师指示。
3.制定《学生外出实践活动应急预案》。对外出实践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偶发事件提出了应急处置的办法,确保在出现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五)完善评价反馈机制
有活动就要评价,评价是总结,评价是导向,评价是激励。
1.对学生研究课题的评价。活动后对各小组或个体学生的课题进行评价,将研究意义大、操作性强、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的课题收集到学校课题库中,以供其他同学选择。
2.对学生个体活动情况的评价。对学生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从课题完成情况、遵守实践活动守则情况、小组间团结协作情况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同时通过民主评议出先进个人并予以表彰。
3.对小组或班级活动的评价。根据各小组的表现评出优秀小组,根据各班的整体表现和获奖情况评出先进班级。
(六)制订经费保障机制
学校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基地建设、交通工具、活动器材、过程材料整理、成果提炼等经费,纳入到学校经费预算中,确保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经费一路绿灯。
四、开展初中生社会参与实践的收获思考
(一)近年来,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1年、2012年学校“志愿服务队”连续被共青团兴化市委表彰为“先进志愿者组织”,2012年学校4名党员志愿者、11名青年教师志愿者和34名学生志愿者受到团市委、镇团委的表彰。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开展学生社会参与实践活动,有助于学校落实育人目标,促进德育工作的优化。
1.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政策导向和约束、监督机制,推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化。要切实做到“三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通过政策导向机制和多方位的舆论宣传,形成点、线、面的带动局面,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都能够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二是政策扶持和约束到位:各级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落实相应的课程设置,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等措施,促使社会实践教育任务得到具体落实;三是课程安排到位:严格要求学校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一律开齐、开足,保证社会实践教育不虚不空。
2.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应加强探索接纳、整合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广泛、涉及面广,需要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各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作好接纳学生志愿者进行社会实践工作。就长远而言,素质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培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善于应对各种社会挑战的高素质人才,社会和企业单位在肩负起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载体的同时,将来最终获益的仍将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