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美国华裔文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3-04-29牟为姣张卓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牟为姣 张卓

摘要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明的全球整合。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将是不同文化之间经过相互碰撞后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融,因此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成为时代宠儿。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美国华裔文学的写作特点及我国目前高校外语教学现状,来论证阅读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可以快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 冲突与融合 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马克思在其不朽之作《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物质生产的全球性必然带来精神生产的世界性,即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全球化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历史发展趋势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并且成为当代最重要、也是最迅猛的发展趋势。入世之后的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迅速提升,参与、举办的国际性活动也日益增多,如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2010年在广州举办的亚运会以及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等等。这说明中国人正在不可避免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将是不同文化之间经过相互碰撞后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进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跨文化交流是文化的一种内在必然性。单一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型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随着英语对社会的服务覆盖面愈来愈宽,英语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这种人才的复合就是指知识和结构方面的复合,也是指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复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正是时代迫切需要的。

一 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成因

为了适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受到普遍的关注。然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见解颇深的高一虹(2002:28)指出:就我国的外语教育现状而言,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例如,只关注交际行为本身和交际结果,执着于具体目标,即所谓“行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但在国内的大学教育中,学生很难确定将来的职业及目的文化,因此像对待特定出国人员进行培训那样对学生实施针对性训练是不可行的。还有一种被称为“知识中心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向学生灌输各种文化知识。但该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传授的文化知识容易成为定式,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向较高层次发展。

结果是,当代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缺乏深入的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面较窄,与外国人交往时心理障碍较大,对西方习俗的了解方面十分欠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因此,在面对来自陌生的国家和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拜访习俗方面的冲突,隐私方面的冲突,禁忌习俗方面的冲突,等等。在“出国热”的潮流中,有些大学生受群体的影响,千方百计地寻找门路,甚至不惜重金来实现出国梦。但现实是,由于这些留学生出国前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到异国他乡后,完全不能适应国外的生活。

二 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的问题

1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和传播工具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种“潜在的意义系统”,它由三部分组成:音位系统、词汇—语法系统和语义系统。这三者之间存在一种“实现”的关系:语义通过词汇—语法得以实现,词汇—语法通过语音得以实现;而语义则是社会结构(即文化)的一种实现。也就是说,语言体现文化,是文化的编码手段之一。凡是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人类交际活动,离开语言的具体运用都难以发生和完成,包括跨文化的交际。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要相互理解和沟通,归根结底是要通过语言运用才能顺利实现。因此,要想快速、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要更多地从语言及其运用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和分析。

2 美国华裔文学特色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多元文化的产物,是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在美国生活经历的产物。华裔作家生活在美国,必定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然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是华裔作家无法摆脱的。因此,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就构成了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第三代华人后裔,他们在美国主流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竭力想要摆脱中国文化的束缚,结果导致两代人在两种文化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冲突。这种文化之间的撞击也正是美国华裔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反映的核心内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表明,无论华人看来与美国其他民族有何不同,他们都将不可避免地经历美国生活中的文化适应与融合的过程。华人移民在双重文化的夹缝中生活,语言、习俗、观念的差异和冲突无处不在。华裔作家以此来探讨移民在美国生活中的得与失,思索在多种族的美国社会里华人与其他少数族裔之间的异与同,并揭示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真实境况。美国华裔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的产物。华裔文学作品对于华人移民生活的描写很直率,读来很贴近现实,因而成了美国华人移民的代言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美国华人种族、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的独特视野。

华裔文学始于20世纪初期,成型于中期,60年代后才真正进入兴旺发达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谭恩美、李健孙、任碧莲、黄哲伦、赵建秀、汤婷婷等。美国华裔文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阔,尤其在主题、意向、文体、风格和特征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美国华裔文学开始从多种不同角度审视美国华人的生活,试图准确地表达美国华裔多样化的经历与情感。有追忆华人苦难遭遇揭露外国政府排华罪恶的;有通过叙述华人成功事迹树立华人正面形象的;更多的则是体现东西方文化碰撞、寻求文化认同的作品。汤婷婷的《女勇士》的出版,标志着美国华裔文学进入创作繁荣时期。

3 阅读美国华裔文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刘学惠,2003)。文秋芳(1999)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组成。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敏感性属于个人能力范畴,单纯强调目的语言国家的文化还远远不够,还要提高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宽容性指学生对文化差异应采取尊重和理解的态度。灵活性指交际双方按照对方的文化背景灵活调整自己的交际行为,来达到预期目的和处理交际冲突的能力。如果交际者能够做到符合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成功实现交际目标,则说明他(她)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内容包罗万象,在语言教学中如何选取文化教学内容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看法。胡文仲和高一虹(1997)曾认为,文化教学可能包括五个方面:语言交际(词汇、习语、语法、语篇、修辞)、非语言交际(表情、眼神、手势、姿势、体距)、交际习俗与礼仪(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送礼)、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和同事关系、社区关系等)、价值观念(个人与集体、人与外部世界、思维方式、知识与价值等)。事实上,这并没有穷尽文化包括的所有内容。可是,就目前国内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情况来看,每周四课时(约200分钟)的教学时间几乎是不可能全部纳入仅上文提到的文化内容。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任务,做为高校外语教师应努力探寻和尝试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阅读美国华裔文学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直接、比较有效,且比较安全的方法。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闲暇时间阅读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弥补课堂内由于教学时间不足而无法讲授的知识。上文提到的文化教学的五个方面完全可以在学习者阅读、品味精彩故事的同时轻松掌握。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不仅展示了华裔作家的双重文化背景、写作中的文化调适状况,同时也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语境的表达态势中获得一种感性认识。而且华人移民所经历的种种苦痛以及他们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化境遇的挑战也不无借鉴和启发。

以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华裔女作家赛珍珠为例。赛珍珠身处两种文化之中,既看到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对立,又看到两种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可能和必然。她的代表作《大地》中的“恋土情结”的文化弊端、女主人公阿兰不彻底的斗争和反抗都体现出由于中西文化冲突带来的对全人类发展的不利因素。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已然成为必然趋势。赛珍珠预见人类发展的前景应是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从而实现共同文明。这并不意味着用中国文化取代西方文化,而是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赛珍珠不断通过小说和评论等方式将中国的民族文化介绍给西方。她认为,中西方文化确实存在差异、矛盾和冲突,但融合仍为主流。学习者通过阅读即会感受到——只要双方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多加沟通,既能保障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又能和谐共进。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她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

三 结语

我国在校大学生中,学习外语人数有8000万之多,但高校培养的人才中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严重匮乏,现有的从事对外交流的人员文化素质和对外传播能力普遍不高。仅中高级翻译人才缺口就高达90%。国家的开放,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经济的繁荣越来越需要数量充足、质量优秀、结构合理、能真正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化、高素质的、合格的中西文化传播人才。当代大学生通过阅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在丰富业余生活、锻炼阅读理解能力、扩大词汇量的同时,更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华裔在美国的生活与经历,了解美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了解他们在美国生活中的文化适应与融合,不但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且对于形成积极的跨文化思维和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系吉林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B341)。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2]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10期。

[3]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 姚君伟:《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张子清:《赛珍珠的跨文化创作与跨文化比较》,《赛珍珠作品选集(分序)》,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6] 赛珍珠,刘海平、王守仁、张子清译:《群芳亭》,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7] 郑际根:《赛珍珠:一位与中国大地息息相关的美国作家》,《安徽文学》,2006年第9期。

[8] M.A.K.Halliday: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London:Edward Arnold.

[9] 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 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

作者简介:

牟为姣,女,1973—,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流,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张卓,女,1972—,吉林长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海外华文文学,工作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交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晚清美国传教士在华翻译出版史梳理
跨文化交流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跨文化交流中的商务英语语用学能力培养探析
《中国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跨文化交流视阈下的文化误读与文化记忆
如何与外籍采访对象进行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