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羌绣:文化中走出的产业

2013-04-29赵倩倩林风

四川省情 2013年5期
关键词:汶川县绣娘汶川

赵倩倩 林风

在汶川,羌绣产业正在走以文化提升带动产业发展的道路,这一模式的良性发展正在打破市场化过程中文化“为她人作嫁衣裳”的过往格局。

“5·12”地震后,汶川羌绣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从文化提升带动产业发展的传承模式。

“什么风,起了羌绣”

座落在映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上的“汶川杨华珍藏羌绣苑”是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开设。

杨华珍原是《阿坝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汶川小金县人,自幼跟随母亲学习织绣。地震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和灾难前不知所措的家乡妇女,杨华珍遂自筹资金组织灾区妇女进行生产自救。

2009年5月21号,杨华珍在成都文殊坊注册成立杨华珍藏羌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藏羌绣苑)。

同年,汶川县草坡乡金波村林福美,在金波村成立了妇女自救小组。在香港妇女协会杨志红女士资金捐助、广东省的对口援建下,成立了“汶川县草坡乡红姐羌绣专业合作社”。

藏羌绣苑成立时,公司成员除杨华珍外,只有从茂县、小金县组织的几十位绣娘,为了保持传统技艺的最佳品质,杨华珍所做织品、绣品的原材料需要全部选用纯棉布和纯麻布,昂贵的原材料采购和常年免费培训绣娘的种种支出让她多少有点吃不消,有时甚至入不敷出。

林福美成立的合作社情况也没有多乐观。合作社成立后,首要任务是外出接订单。没组织合作社前,林福美是草坡乡金波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交际网有限,接到的订单多是酒楼、茶楼定制的沙发靠垫,数量不多,利润也只是从中赚一点工钱。没有资金保障,没有专业的老师授课,绣娘的技艺得不到提升,接不到更好的订单。

一切好像循环在一个不良的状态里。

政府的资金注入与政策支持改变了既有的困局。

2011年,杨华珍位于映秀的藏羌绣苑开张,政府提供免费装修并免去第一年的房租。2012年,阿坝州从专项非遗保护资金中拨款100余万注入藏羌绣苑,以支持其发展。2013年4月15日,为纪念中国与马其顿建交20周年,在非遗协会相关组织的牵线下,杨华珍公司制作的《梦幻三江》、《天地吉祥》得以参展,这对打开国外市场、拓展产业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除成都文殊坊店、映秀店外,杨华珍还在九寨沟、香港设有分店,正在装修中的北京店也有望今年开业。

而林福美的合作社,在政府的专项资金、政策的支持下,培训人员、资金得到初步保障,运作情况有效改善。2013年,汶川县政府将投入120万非遗专项资金支持合作社发展。

我们到访时2013年第一期的培训刚刚开始。到场培训的多是附近的羌族妇女,老师是汶川县文体局请来的专业美工老师。授课费、教材费、学费、学习用品等一切开支全部由汶川县文体局非遗专项资金承担,而且培训期间一人还有20块钱的餐饮补贴。

据林福美介绍,现在因为有专业老师授课,绣娘的技艺得到很大改善,配线、配色、设计绣片的技巧慢慢加强;而且订单方面,因为有政府牵线,也能接到像文锦公司这样的大型羌绣公司的订单。

这些支持直接显现在绣娘的经济收益上。现在在合作社,平均下来,每个绣娘每年会有几千到一万不等的收益,而多时则会到两万。

据汶川县文体局吴副局长介绍,对于这种推动、保护羌绣事业发展的合作社和个人,政府还将加大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

自身经营作基础,政府助推,汶川的羌绣产业兴起了。

“羌绣公司+羌绣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现在汶川有四家成规模的羌绣公司,注册资金合计1200余万元。这些处于产业链上端、把脉市场的公司为制作有市场的羌绣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1年,占地2668平方米,由政府拨款,集生产、包装、销售、培训于一体的汶川银杏基地成立。这也宣告着汶川文锦羌绣有限公司系统产业链的初步形成,研发制作与生产销售独立运作、在生产链上又密切相连。

文锦公司负责研发设计绣片,银杏基地负责招募、培养绣娘,并制作、包装、销售部分羌绣;经培训合格的绣娘拿到绣片后可在家制作羌绣。

银杏乡可耕地数目极少,平均每人只有一分地,当地的男性居民大多外出务工,但是本地的羌族妇女因照顾家庭,多闲居在家。基于此,2011年,汶川县政府选址银杏成立了银杏羌绣基地。现在银杏基地已带动附近近千名绣娘足不出户即可就业。每位绣娘年均可收入几千到几万元不等。

“羌绣公司+羌绣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就近带动羌族妇女就业,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使得“非遗”项目的传承从独门独户走向千家万户。

“产业化跑不出文化”

“我最希望的是羌绣能够保持它的文化原真性,产业发展、经济发展诚然重要,但推动羌绣发展首要还是发展文化。”汶川县文体局副局长吴焰说道。

在汶川羌绣产业发展中,宗旨是文化带动产业发展,因此,文化保真一直是汶川羌绣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保持文化的原真性,不管是羌绣公司还是合作社都费了一番心思。

在汶川文锦羌绣有限公司的生产销售基地银杏基地,授课老师除本地专业的美工老师外,还专门从茂县请来了一位从事羌绣制作近50年的老绣娘授课。

在林福美的羌绣合作社,除聘请专业美工老师外,配线、布料等关乎羌绣呈现效果的材料都由专业老师把关、配制。

因“羌绣公司+羌绣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羌绣制作最后都汇聚到绣娘这一环节。羌族的特色文化,都体现在绣娘的一针一线之中,绣娘是保持羌绣文化原真性的关键。

在文化保真过程中,绣娘的培训至关重要。

在银杏基地,绣娘培训是每年的必备任务。绣娘培训一般分为三个等级:初级绣娘、中级绣娘、高级绣娘。经过六期(一月为一期)的培训可成为初级绣娘,在初级绣娘中选拨可继续培训者成为中级绣娘,直至成为高级绣娘。高级绣娘制作的绣品极具市场价值。

记者在银杏基地协会办公室看到了一副名为《龙王嫁女》的羌绣,长约2米,宽约40厘米,白麻布作底,纯黑色棉线绣制。据银杏基地羌绣协会负责人张乡长介绍,这幅绣品由一个高级绣娘费时两月完成,展示的这幅只是仿制品,真品已被收藏,以后的升值空间不可预估。

虽然现在方方面面的文化在不断融合,对羌绣发展也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不管是政府、羌绣公司还是合作社都在为保持羌绣文化的原真性努力。

通过提升羌绣的文化价值来带动羌绣的产业化已成为汶川羌绣产业发展的主要特色。而有特色文化的羌绣产业在众多绣制品产业中无疑会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汶川县绣娘汶川
云上远眺新汶川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汶川县2013年慢病普查情况分析报告
「绣花针」——绣娘的守望
汶川6年
绣娘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汶川樱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