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应对
2013-04-29卢爱华
卢爱华
摘 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网络已经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然而,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全面正确认识网络,科学对待网络舆情,合理有效开展监控,积极应对和引导,
关键词:网络舆情 舆论监督 宣传 引导
1.当前网络正逐渐改变传统舆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容量大、区域广、互动性强和图文视音并茂等独有魅力,正逐渐超越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网民所青睐。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3年01月15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通过网络,尤其是通过微博这种传播形式,网友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传播,不限文字,可以现场拍摄图片、视频上传,对突发事件“现场直播”。不难看出,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获取、传播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通过网络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由传统的被动信息接受向主动挖掘信息、传播信息转变,网络已然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
2.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
2.1加强网络舆论监督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网络颠覆了传统媒体模式。在网络中,人们不仅能够方便快捷的获悉他人的意见和评论,还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对事件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为国家的方针政策獻计献策,对政府、官员、企业领导等公众人物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与此同时,网络也可以使党和政府及时体察民情,助推了社会生活和民主进程。比如,“十八大”前夕,群众通过网络为迎接“十八大”的召开建言献策。又如,2012年的“微笑门”、“手表门”,官员的“现场一笑”在网络曝光后,短短几个小时,搜索量便已经达到5万,并由此牵出了“手表门”,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督促了当事人及时出面回应的速度。随着上网人数的扩大,网民群体低龄、低学历化特征明显,他们对网络信息的真伪鉴别能力有限,容易对负面消息盲目跟风评判。因此,应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对敏感舆情、负面事件及时作出应对、引导措施,把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掌控、跟踪舆情,建立完善舆情收集研判、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沟通联系。针对网络舆情具有传播快的特点,做好网上巡查工作,对执点网站、论坛实时监控,对网络舆论热点,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查明原因,制订舆论引导对策,采取封堵、删除和正面引导等措施,把握舆情走向。新形势下,加强与网民的日常沟通,已经成为疏解社会情绪、释放百姓生活压力的重要途径。在网络平台上开设互动版块,设立网络发言人担任版主,并适时发布本地区、本单位的信息,开展工作交流,与公众保持顺畅的沟通渠道,网民也可在相应的版块内提问、咨询,各个部门的网络发言人及时受理并回复网民建议、意见和咨询。
2.2把握网络规律,加大宣传力度
建立健全网络宣传机构,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准确把握,通过正面宣传进行舆情引导,疏导公众情绪。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建立网络宣传员队伍,与当地宣传部门、网络监管部门和网络媒体沟通交流,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对舆情和突发事件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上报,对网络质疑,注重释放群众疑惑,保证及时客观的信息沟通。加强完善网络发言人队伍建设,对发生的舆情危机,抢占第一时间介入,最大限度处置不实报道、恶意炒作,堵塞小道消息渠道,取得公众理解支持,掌握舆论主动权,避免事件扩大。
2.3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把握舆情走向
网络的隐蔽性,给出于某种动机的人提供了信息发布的便利,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他们放大事件,引发“蝴蝶效应”,在网络的渲染下,一件平常生活中的小事被无限放大,给事件当事人造成工作生活上的影响。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面对社会重大事件,采取审慎的态度,客观、公正、求真、务实;对负面网络舆情,及时进行发帖、跟帖,澄清事实真相,进行正面引导。转变观念,强化责任意识,自觉接受监督意识,加强与网民交流,了解社情民情,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把握网络舆情走向。
3.网络舆情引导任重而道远
网络时代的飞跃发展,舆论环境的变化,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通过网络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舆情,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及早制订预警应对措施,正确规范引导,增强主动性、预见性,妥善处理舆情,遏制不良信息在网络传播蔓延。
参考文献:
[1]杨继红著.新媒体生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周甲禄著.舆论监督权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刘艳飞.互联网新时代下网络舆论现状及对策.世纪桥·理论版.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