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习题教学过程的优化
2013-04-29吴庭松
吴庭松
【摘 要】习题课是广大物理教师面对的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课题,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习题教学更有效呢?本文从归类求同、实验跟进、倡扬批判三个方面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
【关键词】习题精选;归类求同;实验跟进;倡扬批判
物理习题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作业试卷讲评等活动,是深化物理基础知识的通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它不仅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和扩展物理知识,是巩固并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的一种主要形式。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习题教学更有效呢?笔者认为,在必要的类型习题及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之外,优化习题教学的策略,必须有自身的“主题”,尤其应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归类求同,“建模”最重要
教师选题时应强化模型,淡化题型。高考命题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在合理的近似下建立物理模型,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题1:某卡车在一条限速60km/h的公路上行驶,司机因疲劳开车,造成汽车与路旁障碍物相撞而肇事。处理事故的警察在路旁泥地中发现有一个该卡车上的铁零件,可以判断,这是卡车车头与障碍物相撞时卡车顶棚上松脱的铁零件因惯性冲出后下落陷在泥地里的。警察想像卡车刚刚和障碍物相撞时的情景,测量此时顶棚上原铁零件的位置离泥地中陷落点的水平位移为13.3m,顶棚离泥地的高度为2.45m,请你为该车超速行驶的违规行为提供根据。
本题把物理知识赋予在实践背景中,阅读量较大,高一学生会感觉较难。但经分析整理,它就是一个简单的平抛运动模型:“将一物体自高2.45m处水平抛出后,其水平位移为13.3m,求平抛初速度。与60km/h相比,哪个大?”
在“牛顿运动定律应用”新课之后的一次习题课中,一位老师以下题为例,
题2:如图,弹簧左端固定,右端自由伸长到O点并系住物体m.现将弹簧压缩到A点,然后释放,物体一直可以运动到B点。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恒定,则
A.物体从A到O先加速后减速
B.物体从A到O加速运动,从O到B减速运动
C.物体运动到O点时所受合力为零
D.物体从A到O的过程加速度逐渐减小
课内花了较长时间进行分析,总算完成了任务。不想课后许多学生反映依旧模糊,感觉很抽象,没有真正弄懂。如果老师先行给出以下“题3”,再用上述“题2”练一练,最后跟进一题(题4)“考一考”,那必将是另一道风景。
题3(先行题):如图所示,自由下落的小球下落一段时间后,与弹簧接触,试分析从小球接触弹簧开始,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题4(跟进题,考一考):如图,跳水运动员最后踏板的过程可以简化为下述模型:运动员从高处落到处于自然状态的跳板(A位置)上,随跳板一同向下做变速运动到达最低点(B位置)。对于运动员从开始与跳板接触到运动至最低点的过程,运动员的速度、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如何。
学生解决题2和题4的困难主要是缺少“建模”过程训练。它们的解决需要学生先“简化”为题3的“物理模型”后再进行,这正是近年来高考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热门题。可见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欠缺的,也是学生今后的学习中最有用的,它是实际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桥梁。
二、实验跟进,习题教学显活力
物理习题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应该尽可能地把物理习题跟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习题的内容如果可以通过实验来反映,我们就设法用物理实验来体现习题的情境,或者用实验来验证习题中的结论。这样既有利于通过感性认识达到理解习题的内容,又进一步树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价值观。比如:
题5:一同学实验时在弹簧测力计的两端沿水平方向各加8N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多少?
题6:某同学从标称为“220V,25W”(甲)、“220V,300W”(乙)、“220V,500W”(丙)的三只灯泡中选出一只,正确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灯泡阻值为160Ω。则该灯泡是________(选填甲、乙或丙)。
题7:如图所示,物体A用细线1悬挂在天花板上,其下方有同样的细线2。现用力向下拉线2,则
A.用力缓慢拉线2,则线2先断
B.用力缓慢拉线2,则线1先断
C.用力快速拉线2,则线2先断
D.用力快速拉线2,则线1先断
若在分析之后再拿来弹簧秤、多用电表或实物装置让学生实际做一做,学生不但兴致高昂,而且印象深刻,学得轻松并且获得最佳效果。
三、倡扬批判,提升教学品位
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有部分同学对作业、试卷中答题出现的错误,不是先进行反思调节,寻找错误的原因,而是急急忙忙对照正确答案进行修正,以致屡错屡犯,屡教不改。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主动思考,盲目趋同,这正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表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题,引导学生考察题目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如是否存在真实解、是否考虑到特殊情形、是否题目本身的描述含有不确定成分等。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没有批判就不会有新问题的产生,又谈什么创新?因此习题教学中给一些结构不良的题目,不完备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或者通过评价性习题,以提高学生加强对过程的分析和评价,加强思维的深度训练。这正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