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新闻图片探源
2013-04-29曾晓剑
摘要:
杰出的新闻图片是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的追求与梦想,其拍自新闻现场,源自摄影记者的观察思考。探寻、解析杰出新闻图片产生的源头与途径,研究其产生规律与传播效果对新闻摄影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
杰出的 新闻图片 探源 摄影记者
杰出的新闻图片是指那些采自新闻现场、瞬间动人、含金量高、知名度高、价值大的新闻照片,此类图片可为单幅,也可为组照;可为突发新闻,也可预知新闻、专题新闻或一般新闻等。杰出新闻图片往往传播广泛,有的甚至具有跨文化传播或国际传播特征,因而影响力大、社会效果显著,普遍得到受众认同。
一、杰出新闻图片源自优秀的摄影记者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呈现多元化的生态景象,一些网民、公民记者也能于新闻现场拍到新闻图片并上传至网络等媒体,并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如2004年美国士兵拍摄的虐俘图片曾轰动全球;2011年6月,回国休假的留学生杨迪用手机拍摄的大雨后北京地铁成水帘洞的照片,被《中国日报》等多家报刊和数百家网站刊发。[1]尽管如此,杰出新闻图片仍需要优秀的摄影记者完成。优秀的摄影记者有着优良的素质和品格,有着为一张新闻图片或还原事情真相而不顾一切艰难险阻的毅力与精神,有着悲天悯人之心,有善于思考和分析的大脑,有善于观察和捕捉精彩新闻瞬间的眼睛,有快速操作摄影器材的实战能力,能够凭借自己独到的眼光、思想和技术技巧为世人留下独特的影像。
经典新闻名作无不出自优秀的摄影记者:《诺曼底登陆战》出自世界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图片之一《伟人周恩来》出自意大利《时代》周刊著名摄影记者乔治·洛蒂,为了这张经典之作,他使出了浑身解数,与阻碍这张作品诞生的外界因素斗智斗勇;[2]我国的吴印咸、齐观山、解海龙等都是优秀摄影记者的代表,其作品《白求恩大夫》《斗争地主》《大眼睛》《平反昭雪,重见天日》《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等都源自生活,瞬间的精彩充满着人文关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成为一个时代或事件的标志性影像而广为流传,甚至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二、杰出新闻图片源自重大题材
采访与拍摄对象或内容构成了新闻摄影的题材,其范围相当宽泛,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百姓生活和各种事件,都可以是新闻摄影的题材。题材有大小之分、新老之别,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对题材的把握与挖掘,直接决定新闻图片信息含量的多少和思想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纵览世界新闻影赛,无论是“荷赛”,还是美国“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中国新闻奖,那些获奖的新闻摄影作品,大多是记录或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像,揭示了深刻的主题,而国外的新闻比赛又更注重灾难性题材的表现。
当然,在关注和表现重大题材时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不能有“蛇吞象”般的规划。切入点可以是一个具象的人、一件具体的事、一个具体的地域。一个家庭的发展变化足以折射出历史演进的步伐,一个地域同样有取之不尽的摄影资源。因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方法十分管用。[3]对此,美国知名摄影教育家亚瑟·罗斯戴尔的建议很值得借鉴:“当你选择一个城市作为报道对象,你死定了;当你选择一个街区作为报道对象,你很困难;当你选择一个街道作为报道对象,你可以办得到了;当你选择一个家庭作为报道对象,你容易多了;当你选择一个人作为报道对象,你成功了。”[4]
三、杰出新闻图片源自独特的思维
思维是认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人们常说摄影记者要做到“三勤”,即脑勤、腿勤、耳勤。把动脑放在第一位,足见思维在新闻摄影中的重要地位。新闻摄影不仅需要思维,且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结果。在新闻摄影里面,既需要形象思维,又需要逻辑思维,有时还要大胆运用逆向思维,注重瞬间思维能力,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而摄影记者思维能力的高下势必会影响、制约新闻图片的深度、力度和价值。
杰出新闻图片尤其需要獨特的思维,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新闻事件的规律,去进行多角度、周密而有深度的思考,能在采访中很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新闻事件具有预见力,能拍得与众不同。不管是拍风光还是拍新闻,思维独特,想别人之未想、拍别人所未拍,就成功了一半。解海龙拍希望工程系列,就得益于一位老师“令人喜不如令人思”的点拨。贺延光成功拍摄的《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也谋划于拍摄的前三天,[5]因而画面与众不同,获得2005年《人民摄影报》全国最佳新闻摄影奖、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对图片与思维的独特性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大师们都深有体会。尤素福·卡什指出:“拍照并不难,难的是拍出人的灵魂。这里的灵魂指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张没有性格特点的照片便不是一张好照片。这就是摄影师与普通摄影爱好者的区别。”[6]意大利摄影家克洛德·安德列尼告诉记者:“我在拍摄一幅作品时,首先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方案,先思考后拍摄。”[7]贺延光也一直认为思考比按下快门更重要。
四、杰出新闻图片源自大投入
和其他门类的摄影一样,新闻图片的拍摄也需要投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大层面的投入,即时间、器材、设备、精力等方面的投入。投入越大,意味着成本越大。而几乎所有杰出的新闻图片都凝聚着摄影记者大量甚至全部的心血和劳动,他们或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或倾注全部的爱心,或把生命置之度外。《诺曼底登陆战》摄自炮火一线;《面对生命》由贺延光在2003年“非典”时期拍摄于北京地坛医院,他曾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在那里驻守了18天;卢广也曾多次深入令人望而生畏的河南艾滋病村采访拍摄。
这种大投入的特点在专题新闻报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围绕某个专题,有经验的摄影记者会不遗余力地反复观察、思考、拍摄,深入开掘,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我要上学》等《希望工程》影像,让解海龙投入了三四年时间,行程4万多公里,拍摄了3000多张底片;[8]美国摄影师尤金·史密斯为创作《水俣》,冒着生命危险在受了污染的小渔村采访了三年半。
无独有偶,2011年的“荷赛”中,一组名为“朱莉计划”的照片获得了当代热点新闻组照的二等奖。作者为美籍摄影师Darcy Padilla,他从1993年起开始关注一个名叫朱莉的吸毒母亲,记录了她痛苦的人生直至她2010年死亡。这组让所有观者为之动容的作品付出了作者十多年的心血。[9]
2008年汶川地震时,四川《绵阳晚报》记者杨卫华去过北川20多次,其中,在地震第一周,就连去了5次北川县城和北川中学,后来又4次去了唐家山。在《人民摄影报》第17届金镜头摄影大赛中获新闻人物类单幅铜奖的《行军礼的男孩》就是在那段时间拍摄完成的。[10]
五、杰出新闻图片源自天赐良机
2000年,两名匈牙利大学生——20岁的安德拉斯·科斯哲格雷和22岁的斯扎尔马斯喜欢逛飞机场,一个偶然的机会,凭借对摄影和飞机的热情,他们在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目睹并拍下了协和式飞机带着一团火球坠落的珍贵照片,成为独家新闻,这张照片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稿酬。[11]
对突发新闻、重大新闻而言,抢住机遇,从心理、技术和器材上做好准备尤为关键。一些经验丰富的摄影记者往往能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恰当的位置,抢在事件发生以前进行拍摄,捕捉到精彩瞬间,如有神助。高健生是一位善于抓取机遇的摄影者,他曾成功地在完成农村采访任务返回的途中拍摄到了《金色的希望》,捧得了第18届全国影赛的金奖。[12]
新华社记者齐铁砚也曾根据自己的职业敏感,于1980年5月14日把握机遇获得过成功,在随刘少奇夫人王光美迎护刘少奇的骨灰归京过程中,抢拍到了一张获全国影展银奖的好作品《平反昭雪,重见天日》(又名“王光美亲迎少奇同志骨灰”)。[13]那天,许多记者在场拍摄,唯有齐铁砚拍摄的那张最有分量,因其表现了骨灰迎送仪式中无数瞬间中最精彩的一瞬。
此外,不仅要善于把握良机,还要善于创造良机,正是因为善于创造良机,意大利记者乔治·洛蒂才成功完成《伟人周恩来》的拍摄。摄影记者要做图片拍摄的有心人,对各种信息都认真对待,不要让机遇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滑过。
六、杰出新闻图片有赖优良的设备
虽然消费级的廉价卡片相机,包括有摄影摄像功能的手机也能拍照摄像,记录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但多数是碎片化的、低画质的,其图片经不起放大或印刷,达不到职业标准。高质量的新闻图片还是有赖于优良的摄影器材及其他设备,蹩脚的摄影器材难以满足新闻拍摄的需要,有的还临阵抛锚罢工,续航能力差。很多人也许知道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迪尔-布勒松一直使用135标准镜头拍摄,但不一定知晓他配备的是大名鼎鼎、性能优异的莱卡机身;拍摄《丘吉尔》的尤素福·卡什及美国“F/64小组”成员使用的都是8×10的大型座机,配上成像质量很高的爱克塔镜头,因而他们的作品影纹清晰,质感强烈。
要拍出杰出的新闻图片,除摄影器材外,还要有诸如交通方面的有力支持,否则就难以在第一时间顺利抵达新闻现场。第55届荷赛获奖作品突发新闻类组照一等奖《海啸的愤怒》,记录的是威力巨大的海啸冲向日本海岸,吞噬宫城县的商业及居民区的可怕场景。获得这样的图片只有一个诀窍——在灾难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而日本《每日新闻》记者Koichiro Tezuka做到了这一点,他充分利用了自己地利、人和的优势,在事发后第一时间乘坐直升飞机赶到了灾区并在空中俯拍到了这些场面。[14]
七、杰出新闻图片须审慎对待后期制作
新闻现场的快速抓拍是新闻摄影的主要手段和技术要求,而后期制作也不可忽视,需认真对待。一般而言,风光摄影、广告摄影等艺术成分较多的摄影门类需要在拍摄后作艺术加工。新闻摄影讲究一次快门、一气呵成,不允许事后加工修改,但对拍摄的图片进行审慎的挑选、推敲与精良的制作仍是必要的。
在数字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对后期制作的重视已成为发展趋势。数码摄影“三分拍摄,七分后期”几乎成为业界共识,没有经过后期处理的数码照片一般不会轻易示人,一些获奖艺术作品甚至是做出来的。
然而,新闻摄影却不能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制作,这种形式的制作恰好成为新闻摄影的大忌,是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等媒体工作人员需要规避的。可以这样说,对新闻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而言,Photoshop的技术水平高未必是一件好事,那种随意修改新闻图片,甚至更改新闻图片元素的做法会破坏新闻图片的真实性与现场感,背离新闻摄影的原则。美国《洛杉矶时报》资深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修改拍自伊拉克前线的照片而被解雇的教训应该成为每位新闻图片工作者的警钟。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影像传播与受众行为变化研究”(09YBB178)及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摄影》课程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独钓春江,全民摄影时代我们拍什么[EB/OL].中摄论坛, http://bbs.cpanet.cn/viewthread.php?tid=244901&extra=page%3D1.
[2] 肖逸.“错误”铸成的经典之作[N].人民摄影,2004-04-28.
[3] 何碧.选题不宜“蛇吞象”[N].中国摄影报,2012-03-02.
[4] 曾璜,任悦. 图片编辑手册 [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22.
[5] [10] [12] 曾晓剑. 摄影创作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135,141,56.
[6] 數码摄影论坛.介绍加拿大人像摄影大师尤素福·卡什的几张作品[EB/OL].http://dcbbs.zol.com.cn/70/232_692634.html).
[7] 汤志娥.做自己的摄影师——访意大利摄影大师克洛德·安德列尼[EB/OL].设计·中国,东方摄影网.http://www.ea360.com/view/gjjl/2007/10/17/7627.shtml.
[8] 林路.瞬间与永恒:90位摄影名家作品解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77.
[9] [14] 费茂华.荷赛启示录[EB/OL].中摄论坛.http://bbs.cpanet.cn/forumdisplay.php?fid=473.
[11] 匈牙利青年拍到飞机失事珍贵照片[N/OL].生活时报http:/www.gmw.cn/01shsb/2000-07/27/.
[13] 杨恩璞.摄影美学基础[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128.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