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方法应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
2013-04-29李洋
李洋
摘 要:大学生身心健康已日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之一。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完备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成熟的心理,能够很好地面对和处理学习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压力。对于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培养需从大一的适应性问题入手。因此说重视新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切实做好教育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适应期,尽快地完成角色的转变,是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大一新生 小组工作 适应性问题
一、背景
近年来,大学新生的身心健康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山西医科大学曾经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发现,有30%的学生希望能够得到心理方面的辅导,有20%左右的新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15%的新生觉得自己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40%的新生认为自己的思想不集中,20%的新生觉得自己办事畏首畏尾,25%的新生在乎别人的视线,过于担心将来的事[1]。福建农林大学对2006级大学新生做了心理自测,同样也存在不少的心理问题,其中大部分是适应期的心理问题。新生适应性问题主要是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新的学校在学习、生活、交往、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与原来的学校相比都有较大变化。
对于大一新生的适应性辅导,与大学生活相伴相行,且影响巨大。大学生的适应性是指提高大学生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是个体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而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指大学对新生进行的适应大学环境系列教育活动的统称,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在高校中健康成长与成才。
就传统的新生适应性辅导方式而言,根据杨春等所写的《“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策略》中,提到的“在大学新生的特点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入学教育组织缺乏系统性,入学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入学教育时间缺乏连续性,入学教育方式缺乏互动性”[2]。而就其实践情况而言,新生入学适应性辅导方式一般有班会、学院领导讲解、高年级帮扶等形式,但根据反馈,以上的种种形式都存在着各种弊端,如形式化,内容枯燥,效果不佳,缺乏互动,吸引力低等。虽然在长久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对大一新生的适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在个性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我们急需寻找新的方式来提高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
综上,传统的新生适应性辅导方式,弊端种种,对新生的大学适应效果不佳,帮助不大。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条新的道路来帮助新生顺利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小组工作的新型工作模式介入新生入学适应性辅导,以其新颖的形式、充分的互动、充实的内容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在以往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传统研究
陶沙在《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提到“对大学生适应大学环境的总体情况,应当分别从大学生学习,社会,情感适应以及对学校的依附性四个方面对适应问题进行评估并分析原因”[3]。刘敏的《成长伙伴制度与大学新生》则进一步提出“一种新的制度来应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教育”[4]。李远方的《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研究》则认为“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面临各种困惑和迷茫,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及今后的成长成才。因此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使他们尽快了解大学特点,走出困惑和迷茫,对于他们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
(二)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研究的新探索
高梅书等《“一米阳光”新生成长小组》就是以小组工作对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进行实物的探讨,提出了大学新生面临的问题及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的必要性,通过调查了解显示了新生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习适应问题。2.人际交往的适应性。3.生活方面的改变。刘吉杰《社会工作视野下大学新生的困惑成因及对策》提出“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困惑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引发失落感,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入学前唯一的目标就是考取大学。而一旦目标实现,在高层次目标尚未建立之前常常出现情绪低落,彷徨迷失的现象,容易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6]。
综上,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新生教育和入学的适应都有较好的努力和尝试,但均依旧依赖于传统的心理辅导、班会教育等单一方式,而以小组工作的介入方式较为罕见。笔者发现高校往往忽略大学生同辈群体对解决新生适应问题的作用,新生一般处于18岁左右的青春期,在这个时期同辈群体提供了参与的组织化途径、集体的友爱意识以及群体性支持,群体对大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学习兴趣和效率及个体社会化等方面有深刻影响。
(三)关于小组工作方法
笔者认为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现和变化都会影响到小组,小组整体的进程也会影响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同时,通过他人这面镜子,也就是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我们看到自己的风度、行为、性格等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修正。我们对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关于这一形象以及某种自我感觉,构成我们的自我认识。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价,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三、总结与反思
新生入学适应性辅导方式依旧以传统的经验交流会、学院领导讲解和班会的形式,虽然有一些效果,但普遍表示这些传统的方式,流于形式,内容单调陈旧,缺乏互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刚入学新生在入学初的情感支持、环境熟知、合理定位等需求,所以在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逐步的引入了拓展训练营、心理辅导咨询、互助小组等方式,这种新颖的活动给大学校园注入了一股清泉,使大学生活更加的生动、丰富、有趣。此外,新生普遍对小组工作在高校开展的效果做出了肯定,对其发展前景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传统的谈话、辅导、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要求,需要更专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小组工作的介入。对小组工作有所涉猎和了解的同学都对这种方式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把小组方法运用到新生入学适应性方面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在小组里面新生通过彼此的交流和分享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以及专业指导的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能够切实的给新生们的自我成长带来很大的帮助,笔者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小组工作方法极有可能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主流方式。另外,笔者对小组工作在高校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想法:
(一)每个小组的工作员需要有不同背景的高年级同学担当志愿者。不同年级的同学有不同的学习经验和想法,高年级的同学会给小组的整体运行和发展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二)加强成长教育,交流社会经验。尊重和照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合理安排时间。每个组员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作为新生在需求方面有很强的相似性,但是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小组应面向的是全校新生,所以在具体的活动安排和内容设置方面要全面的考虑到组员的特征,从而使组员在小组中尽可能的满足自己在自我认知、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各个方面不同的需求。
(三)群体关注和个体关注相结合。小组作为一种集体的活动方式,它以小组的整体目标和需求出发,满足小组整体的利益,但是,同样强调小组中高度个别化的原则,关注小组中每个组员的需求[7]。
(四)加强专业指导。按照小组开展的要求,在小组开展的过程中要有观察员在场外记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为小组正常运行、小组发展、小组目标的完成以及小组目标的评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带领小组中要严格的按照该要求聘请专业老师对小组运行的全部过程进行观察和指导,保证小组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四、构想与展望
为了解决大学生适应性问题,需要深入大学生群体以了解其总体情况,找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教育和引导;同时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尤其要关注大学生群体中适应能力较弱的、不适应的程度较高的个体,对其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措施[8]。基于此,小组工作以其独特的专业方法和视角能够很好的满足群体作用和个体关注相结合的要求。笔者希望把小组工作方法推广开来,把它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种方式,在传统的关注学生成绩之外,更多的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是否能够很好的融入新的环境,是否能够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是否可以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是否能够较好地与其他同学相处,是否产生了一些危害身心的心理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目前学校出现的学生自杀、暴力等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正常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段志光,王军.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9-41,211-212.
[2]杨春,李卫华.曲保中的《“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策略》[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2.(2).
[3]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4]刘敏.成长伙伴制度与大学新生[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08期.
[5]李远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研究[J].世纪桥.2011年17期.
[6]刘吉杰.社会工作视野下大学新生的困惑成因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1(7).
[7]康立芳.朱秀琴.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综述[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8]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