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与高校群体性事件安全管理关系研究

2013-04-29宁启超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安全事件群体性舆情

宁启超

安全稳定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基本前提。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就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来说,如果说个体安全事件的发生更多具有偶然性原因,而群体性事件则大多与网络信息传播关系密切。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对网络舆情做充分的监控和掌握,并挖掘其应有的舆论氛围影响力,从而使其更多的发挥正能量作用,强化高校群体安全事件管理成效。

当前,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形态中最有活力和主导性的舆论形态,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更是如此。离开了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进程也将举步维艰。大学生教育管理效率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强化,都离不开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应用。因此,针对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心理需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帮助大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上网习惯,让网络舆情更多的释放出“正能量”对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群体性安全事件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影响

网络作为最为普及的新媒体形式之一,已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网络已经密不可分,一种双向度的关系使得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他们信息发布的主要手段。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特征让大学生彼此间的沟通变得极为便利。同时,以网络为平台所构建起的一个舆情氛围对大学生也造成了很大的吸引力,他们陶醉其中,尽享这种自由和便利。因此,我们可以说,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个新领域,已然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生重要力量,同时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必须争取的主阵地之一。

(一)网络舆情渗透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毋庸置疑,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网络资讯的传播已经远远超越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的限制,用最大化和无限量的方式传递着信息。网络的解地域化、解身份化也使网络备受高校大学生备受欢迎。同时,互联网的普及把过去很难实现的“即时互动”推上新的台阶,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成为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们获取各类社会信息的最真实写照。

(二)网络舆情的固有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人们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非理性行为承担责任,在非特殊情况下,承担责任的风险几乎趋近于零,故而就唤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一些本能冲动,这些冲动一旦付诸实施,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有着自己的语言、思想和兴趣,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易接受,网络的开放性也更容易让大家对热点事件达成一致。但由于大学生处于成长期,心智还不够成熟,也缺乏应有的鉴别能力,因此大学生很容易借助网络发表偏激的的言论,形成相对十分消极的网络舆情甚至造成舆论危机。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变得十分庞杂无序,其中既有大量健康、进步、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有害的内容。尤其是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也竭力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点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积极主动研究互联网的特点,大胆迎接挑战,密切关注互联网发展新动向,并善于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新时期的工作,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

(一)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树立网络文明意识

育人德为先,近年来,我们在网络使用教育过程中,网络道德的教育重视还不是很够,因而很多不文明的上网行为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因此,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我们应当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针对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鉴别能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对各种网络言论辩证分析,多从建设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从而逐步树立绿色网络的理念。通过精心打造校园主题网站,构筑网络精神家园。

(二)加强舆情研究,构建良好的管理体系

要构建良好的网络管理体系就要充分构建有效的全员育人机制和多方联动的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实施跟踪掌握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通过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加强校园论坛管理,加强建立和完善网络规章制度,推进网络实名,培养建设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宣传教育工作规律,又能较熟练地运用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

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工作,提升群体性事件管理成效

从广义上来说,网络群体性安全事件是指基于某种目标或利益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通过网络渠道进行传播,并可能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社会影响的群体事件,是一种网络化的集体行动;而狭义理解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则是指少数人出于某种目的,利用偏激化言论,通过网络煽动来冲击社会秩序,乃至危及社会稳定的集群行为。 对于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出现第二种意义所说,被某些少数人所蒙蔽,从而成为网络群体性安全事件的受害者的情况。因而,在高校内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做好群体性事件的安全稳定管理,对实现校园的和谐稳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密切相连

当前,我过处于深刻的历史变革之中,社会阶层的差异,贫富差距的扩大,各方面利益冲突的显露,这些都对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辨别能力的形成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由于大学生还处于成长期,心智不够成熟,价值观尚未稳定形成,因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难免偏激,很容易受到不良舆论的煽动。再加上一些社会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尽负责,一些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在网络上一经发布,就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进而酿成汹涌的网络舆论,最终引发群体性危机事件。另外,从网络舆情的角度如了解和把握高校群体性事件,也为我们提供了认知高校群体性安全事件的全新视角,使我们进一步发现两者之间的变动机制,从而使我们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水平。

(二)网络舆情背景下的应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策略

首先应当讲求时速,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的及时性。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高校应当不断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机制。主动迎接各类社会问题和舆论热潮,增加校园网站建设的吸引力,一方面能够在最快时间内阻止和切断不良信息在校园网络的恣意传播;另一方面能够对不良信息做出合理权威的解释,在应对危机中树立起高校应有的网络威信。

再者,应当畅通沟通渠道,建立巩固的多层次的舆情反映网络。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不少高校都建立了领导、师生民主沟通的交流机制,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管理的主动性也不断增强,特别是新时期的大学生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意识明显提高,也能够有效的利用学校信箱等渠道实时反应各类问题。高校的这种意见征集和反馈机制,很好的增强了师生的主人翁意识,保障了学生的舆论表达权力,完善了校园安全机制,也加强了高校对群体性安全事件的预警。

另外,还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网络舆情引导的规范性。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高校应当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关于互联网建设的各类法规政策,并充分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在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建设进程中,通过制度的完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高校要依法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来树立网络舆情管理的权威,获取师生对学校网络管理的信任。从而,从更大的范围内获取师生对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的支持,增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和应对群体安全事件的能力,并努力保证校园网络舆情始终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小结

高校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紧密关系自不待言,在面对危机时,如果仅从信息隔断和避免传播的角度来进行学生安全稳定的约束和管理,显然难以凑效,同时也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这一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科学认识并充分把握年轻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求知特点;另一方面,探索更具针对性的网络舆情引导方式,大胆的利用“危机信息”开展教育工作,并实时的帮助学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成熟的心智,使网络危机事件更多的由危险转为机遇,从而更好的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安全建设的双重并举。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安全事件群体性舆情
舆情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舆情
舆情
食品安全事件的价格冲击效应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公交车公共安全事件调查
2013卡巴斯基三大安全事件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英国:公布食品安全事件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