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驱动环境下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体系方案设计

2013-04-29张屹夏丹杜丽娟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实践体系项目驱动方案设计

张屹 夏丹 杜丽娟

[摘要]目前以面向地方经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容易忽略实践环节。文章提出应以项目为驱动,在校内建立基于数字化管理环境下的实践平台,通过以程序化流程构建项目实践互动平台,以数字化管理跟踪项目实施效果,以专业岗位设置确立角色关系,项目评价迭代促进专业兴趣培养,设计项目情境塑造团队综合素养,让学生在校内培养体系中提高个人认知,形成社会认知观念,促进专业兴趣,最终达到学会共同生存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项目驱动 应用型本科 实践体系 方案设计

[作者简介]张屹(1972- ),男,北京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系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夏丹(1980- ),女,湖北武汉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杜丽娟(1978- ),女,广东广州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99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2011~2012年度立项课题“项目驱动环境下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体系的可行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M201109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10-02

一、问题的提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全赖于教育机构对社会适用人才的培养。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具备企业需要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是牵涉多方的“系统性”问题。对于当前承担着国家经济转型时期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以教学为主的面向地方的应用型本科而言,主要存在与当前社会转型、产业升级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社会服务型管理人才的培养数量严重不足、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欠缺、职业素养不足等问题。这给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一个关键命题,即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培养社会需求、企业满意、职业素养、大学生自主成长的实践与实训教育环境,让学生学会成长,培养能力,形成自身具有竞争力的“软技能”。以实际项目运作环境来构建人才实践体系平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学生个人、学校、企业乃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在实际项目环境下能够构建的人才实践体系方案,探究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项目驱动的构成要素

当下大学生就业力低下的核心问题主要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学习知识后能够学以致用的真实环境。在高文教授审编的《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中已提出在社会从工业化社会经由信息社会向着鼓励知识创新、以培养知识创新人才为己任的知识社会转型时,知识具有复杂性、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及默会性的特征,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显性知识”无法与真实社会环境中的“默会知识”对接。

基于企业用人的功利考量等原因,学生无法通过“课堂理论—社会实践—课堂提升”螺旋迭进过程提升自我对知识、社会、人生的认知,即在理论、实践、目标、技能间存在根本性的、无法跨越的矛盾。学生将来要接触的项目侧重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项目具有明確的目标、独特的性质,每一个项目都是唯一的,实施过程不可复制,资源成本的约束性,项目实施的一次性,项目目标的确定性,特定的委托人,结果的不可逆转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中是无法获取的。

若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能有一个实训实践平台,分阶段地通过有具体项目实施学习经历,通过开展与实际环境相近的工作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学会与人共同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技术或管理手段,清晰地了解自身状态,在与学生、教师、外界的交互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在实践平台上学习到专长所需的知识、促进专长发展的方式、安排活动顺序的关键、环境中的社会特征等,学生的就业力必然会提升。通过项目驱动实践平台的具体试验性实践,构建完善的实践体系是解决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环节的核心点。

无论是真实的项目还是模拟的项目,都要构建项目实践环境,项目组成的核心要素有目标任务(客户或委托人提供的需要完成的期望效果陈述等)、资源需求(预算、时间、工具)、组成团队(设计、实施、支持等人员)、实施场所(项目完成的物质环境)、考核指标(由专家或客户提出的目标或标准)五部分。项目完成的流程元素有需求分析、项目沟通、方案设计、具体实施、评价核算五个环节。构建真实的企业岗位情境,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促进专业学习、明确自我认知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通过将职业情境中的主要要素引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环节中,把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素质融入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的项目培养学生,能达到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能力开发互联互进的效果。因此,要建立系统的以项目驱动为载体的实践培养体系。

三、项目驱动下实践环境营造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可能性

根据项目的定义与特征,在学校的环境中,存在很多“真实项目”。如学生参加专业性比赛、工作环境中提供给学生完成的具体工作、根据专业特点组建创作工作室设计任务、依据院校条件设置集中项目实训平台等。其关键点是在学生实施过程中,有经验者(专家)进行指导,给予学生项目完成的技术支架,给定成本等条件限制,在项目完成时组织学生进行评估反思等,团队的组成最好是异构的,让学生在“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材料或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积累交往的经验与体会。

笔者通过亲身参与校内的实践项目,得出让学生在校内通过活动获取项目实训的教学体验。第一类软件工程专业(集中项目实训平台),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知识、体验团队沟通、明白项目运行规则标准流程、培养创新思维、技术文档写作等;第二类游戏制作专业(企业环境项目实训平台),学生掌握制作小型游戏项目的能力、体验团队沟通、明白企业项目运作的规则、培养创新性思维、策划文档写作等;第三类经管类专业(行政办公室环境实践平台),学生懂得办公场所工作规则、提升基本沟通与表达能力、体验团队沟通、公文写作等。通过对三类试验性项目开展过程的观察可以看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任务分析、组员协商、技术实施、结果评介、组间竞争等环节,锻炼技术学习、表达沟通、人际理解、心态平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通过项目设计在校内营造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实践环境是可能的,关键在于环境要素的构建与管理手段,且项目要是真实的、与学生将来要面对的实际工作情境一致,具有真实性、情境性、结构非良性、过程不可复制等特征。

四、项目驱动环境下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的可行性方案

在构建过程中,按照实践体系涉及的内容、制度、人、物质、文化五个元素与项目开展的内容、流程、团队(角色)、技术(工具)、情境五个要素,归结出构建实践体系的几个方面:

1.平台/情境的开发——建立程序化流程概念,构建项目实践互动平台。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依据项目开展的序列存在分析—沟通—设计—实施—评价的流程。在项目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项目实施者不断根据项目要求进行沟通(与客户或用者、实施者、合作者、评价者等)、选择技术或工具(根据成本限制条件)、选择实施方案(根据资源限制条件)、验收评价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对非单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每个环节都需要思考、协商、决策,这对学生是锻炼综合能力的机会。

2.个人认知的促进——以数字化管理手段跟踪项目实施效果。学习具有内容、动机、互动三个维度,是促进知识能力、心智平衡、社会性三方面的学习,所有的学习都包含“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内部心智获取与加工”两个过程。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受个人成长背景、接收的信息、学习动机等影响,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岗位特征的认知、自我的认知均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在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数字化的过程记录,让学生在项目结束后回顾整个过程,通过自我、小组、专家等不同层面的分析,反思自我,明白实施效果成因的过程,发现自己在认识上的不足,提供项目改进的依据;其次要通过过程记录,将典型的案例汇集成案例库,在系统开发、项目改进、案例教学、学习研究等方面提供更多真实的案例。

3.社会性实践的形成——以专业岗位设置确立角色关系。知识具有社会性、情境性,学习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将知识构建起来,将理论迁移进实践中,将知识内化到自身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领导者、技术承担者、业务协商者等多个因承担任务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角色。不同角色承担的责任是不一样的,角色间可能会发生因合作而出现的协商、冲突、和解等情境,这时社会关系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特别是在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因专业思维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视角时,会发生协同与冲突,锻炼人际关系处理、理解与表达等能力。

4.个性化的培养——用项目评价迭代培养专业兴趣。每一位学生都是具体独特的个体。每位项目参与者因成長环境、专业背景、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不同,成长目标也呈现多样化。学生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迭代阶段”的过程记录,必须完成初级阶段的内容,经过指导教师的评估,通过考核后才进入下一难度的项目内容。在迭进过程中,可让学生有重新组合、角色更换的机会,体验不同的角色、选择环境、接受挑战等,逐渐找寻到自己真正喜欢或擅长的“点”。通过团队合作,让学生明白自身所能承担的、所缺乏的、需要培养的专长,在其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时,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进入“自我管理”阶段,自主学习。

5.学会共同生存——通过项目情境的设计塑造团队综合素养。在软件等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广泛的现代服务产业呈现出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智能化和融合化等动态发展的趋势下,学会团队合作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掌握的。用人单位除专业能力外,比较看重学生的沟通协调、积极的态度和行为、职业道德、思考与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内在的“软能力”。在项目设计与选取时,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在关键点上增添锻炼学生情商与逆商的“干扰因素”,让项目情境是在不良结构的、异构的状态下开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适应社会生存的基本素养。

综上所述,为解决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培养问题,在校内利用各方资源构建项目驱动环境下的多专业实践体系是有必要的,是有可能且可行的。在构建过程中,必须把握项目内容的可实施、人员组成的异构、流程开展的程序化、管理手段的系统化、信息记录的数字化五方面。可以通过程序化流程概念构建项目实践互动平台,用数字化管理手段跟踪项目实施效果,以专业岗位设置确立合作角色关系,用项目评价迭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以项目情境的设计塑造团队综合素养,最终达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促进个人认知、形成社会角色认同、形成个性化发展可能以及最终培养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丹)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孙玫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法)富尔·埃德加.学习——内在的财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美)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徐晓东,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实践体系项目驱动方案设计
100MW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一种适用于高轨空间的GNSS矢量跟踪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与应用
方案设计我做主
谈中职德育课程实践内容体系的建构
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课后延续教学模式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