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有效课前预习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2013-04-29黄文娟
黄文娟
【摘要】课前预习是完善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效率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中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虽然我们数学教师每天都会让学生进行预习,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预习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预习。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提高预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最终使数学成绩有所进步呢?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究,以求能解决这个困惑。
【关键词】课前预习 有效预习 课堂效率
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进行学生课外学习管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目前很多初中学生的课外学习主要是完成老师布置的巩固练习,基本没有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由此可见,课前预习并没有引起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推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我们的重要课题之一,所以,我尝试从落实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入手,积极运用预习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预习,以求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一、现状分析
现在的初中学生往往对课前预习不知怎样入手,只是机械地看看书、做做题,有甚者根本就不去预习。这样一来,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只能被动听讲,上课时也许听懂了,但下课做题时又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茫然不知所措了。
二、缘由探究
1.学生方面。首先,现在的初中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绝大部分学生觉得课前预习和不预习没有多大的差别,反正老师上课时还是要讲的。其次,学生缺乏课前预习的方法指导,不知道该怎样进行课前预习。
2.教师方面。首先,部分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时没有明确任务,只是要求“把明天要上的新课预习一下”,至于预习哪些内容,完成哪些目标,教师却没能给出明确的要求。其次,有些教师的预习作业千篇一律,预习要求一模一样,长此以往,学生对预习没有了兴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作业缺少有效的检查和反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这样一来容易助长学生偷懒的坏习惯。
三、解决措施
1.有效预习,要明确任务。要想获得良好的预习效果,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预习时该做哪些事。任务越明确,预习的效果就越好。同时,教师设计的预习作业不能只是教材上的原版原套,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而不是抄抄了事。当然,由于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尽可能做到分层次,对于一般学生要求其掌握公式、理解概念、灵活运用就行了,而对于优等生,可以设计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他们进行尝试和探索。这样一来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要精心设计内容,体现层次性、开放性。
2.有效预习,要指导方法。数学有别于语文、英语,不需要出声朗读,但首先要把新课的内容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数学概念和公式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他数学概念和公式的区别与联系,要动手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古人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数学的课前预习不可能没有问题,只有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才能更加有效。
3.有效预习,要及时反馈。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估是很有必要的。根据预习作业的要求、时间紧急程度等因素,教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估。有些作业可以要求学生做在预习本上交上来检查,有些则可以做在教材上直接在课堂上进行检查,还有的作业也可以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在对预习作业检查和评估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兼顾到全班同学,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对他预习作业的重视,以此促使他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重视预习环节,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4.有效预习,要培养习惯。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学生取得好成绩最有力的保障。习惯成自然,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通过不断地指导,不断地强化,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课前预习,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从心理上愿意进行课前预习。
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将学生推进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满怀信心,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前预习是一个寻疑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的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前预习,提高预习的有效性,让有效预习为高效课堂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