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体验的生物活力课堂构建
2013-04-29陈国梁
陈国梁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善,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进而使他们能够通过生物学这一媒介更好地了解世界,理解生活中的奥妙。而这种关注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方法的采用,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为生物课堂提供活力。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就基于生活体验的生物活力课堂构建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生活体验 活力课堂
从现实角度分析,生物学科既有理论知识的研究,同时也有实践的意义,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善,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进而使他们能够通过生物学这一媒介更好地了解世界,理解生活中的自然奥妙。而这种关注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方法的采用,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为生物课堂提供活力。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就基于生活体验的生物活力课堂构建进行分析。
一、关注生活体验,收集课程资源
1.收集生活体验的资料。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有时在讲授新课时也需要以学生的生活体验资料为支撑,这些资源需发动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通过实地调查、访问、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让他们在关注社会现实、观察大自然中开阔视野,并找到生动的课程资源。例如,在苏科版“生物的遗传”一节内容中,为使学生掌握“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以及“性状的遗传”规律,笔者提前布置学生在家中观察记录家庭成员(父亲、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有关“耳垂”“卷舌”等性状,将这些性状记录在表格中,并在课堂上交流,利用这些生活体验来加深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
2.开展生活体验的活动。在教学中,当涉及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可以提前布置一些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切实可行的预习活动,通过动手操作来加强学生生活体验,从而发现问题,感知生活。例如,青霉和葡枝根霉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培养和观察到的霉菌,在开始这部分微生物教学内容前,笔者先介绍了两种霉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2--3天用橘子或馒头培养两种真菌。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了对两种真菌生活环境、营养方式的了解,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源。
二、联系生活体验,优化课堂教学
1.营造生活体验的意境。针对生物学科特点进行有目的性的引导,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教学立足点,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来提升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会使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活动,而变成富含乐趣的生活,最终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苏科版“食物链”一节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让学生写出一份中餐食谱,小组讨论将食谱中所涉及的生物分类,从食物的顶层“人”开始往下推,追本溯源,连出包括人在内的几条食物链。在此内容教学中笔者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游戏,由学生制作头饰道具,分别扮演青草、蚱蜢、鸡等生物,表演吃与被吃的关系,再画出食物网,通过在食物链上传递粉笔(代表农药或重金属)和“气球”(代表能量)来展现食物链中“富集现象”与“能量逐级递减”的生物学概念。
2.利用生活体验的素材。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处理。虽然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有很多种,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不同,学生情况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加工,使之更贴近当地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中的实例不可能每年都变,所以教师还要注意补充鲜活的生活素材,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服务。这样,生物课堂会更加有活力。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节内容中,教材以“水葫芦”作为实例,而笔者所在学校的周围环境中“加拿大一支黄花”却是学生经常能看到的入侵物种,所以课堂教学中笔者就以此为素材让学生分析生物入侵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危害;在“现代生活与人类健康”一节中“食品安全”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时让学生对最近出现的“老酸奶事件”“毒胶囊事件”“塑化剂风波”“饮用水标准之争”“大米重金属超标”等热点事件进行讨论,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病毒”的教学中,笔者则引入了近来流行的H7N9禽流感病毒,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剖析生活体验的经验。学生已形成的生活经验会对学习生物学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有些经验会导致对生物概念的片面理解,甚至是错误理解,造成知识与应用的脱节。为防止这些生活体验对生物重要概念形成的负面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充分展示、暴露错误观念的形成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及时矫正。例如,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多数学生会认为“清晨空气清新,是锻炼的最佳时间”“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只在夜晚进行”“人和动物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等等。笔者在教学时先让学生阐述各自观点,并给出生活中的证据,如“人们习惯在早晨锻炼身体”,然后以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实质对学生的证据进行分析,使其认识到自己形成错误认识的原因,使原有的错误观念发生动摇,直至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概念。
三、拓展生活体验,提高课堂活力
1.利用天然实验室。生物学知识指导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因此,田野、河流、家庭院落等均是天然的课外实验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和启发学生善于利用实验场所,创造性地在日常生活中开展课外实验,把生物实验课延伸到生产生活中,将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与实际应用。例如,在苏科版“植物营养繁殖”的教学时,笔者安排学生课外种植马铃薯、桑树、草莓、柳树、月季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选择一种植物进行实验,学习扦插、嫁接、压条等农业技术。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融入自然,向自己的父母学习,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可以在大体验中积极大胆地求证课本知识,探索生物的神奇。通过课外的实践,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方法,也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
2.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新课标实行以来,探究实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模型、标本等教学用具和实验材料,但不少学校的实验室仍存在实验材料采集困难的现状,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充分挖掘本地生物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课外生物实验。例如,笔者所在的是鱼米之乡,在讲授“动物的发育”这一内容时,笔者出示了家蚕的发育过程图和标本,但学生仍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更进一步地发掘当地生物资源,让农村中养家蚕的同学将几条家蚕分发给有“收养”意愿的学生。通过饲养家蚕,学生亲眼观察到了这类动物发育所经历的阶段,对于“完全变态发育”这一概念有了直观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