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券的价值呈现与实施策略
2013-04-29李学容
[摘要]教师培训券是教育券在教师培训领域的拓展和应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创新。它改变了原有的教师培训经费划拨体制,在教师培训中引入市场机制,能够给教师公平的培训起点,促进培训效率的提高。文章探讨了教师培训券的价值,并提出了理性认识培训券作用,准确定位培训券政策目标;处理好政府的角色定位,达成市场与政策的契合等实施策略。
[关键词]教师培训 培训券制度 策略
[作者简介]李学容(1971- ),女,重庆人,重庆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重庆 400067)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重大软科学课题“城乡教师继续教育有效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66-02
现行教师培训机制基本上还是以政策拉动为主的外发式培训,入学的方式是靠行政手段“调训”。这种以调训为主的运行机制活力不够,使培训机构缺乏不断完善的动力和压力。由于受到主管部门的约束过多,自主性不强,不能灵敏地反映参训学员的需要,培训的针对性不够,因而培训的实效性不高。建立教师培训券制度,改变现有教师培训经费划拨体制,可以突破以往教师培训的体制性障碍,消除教师培训的弊端。
一、教师培训券的制度内涵
教师培训券是教育券在教师培训领域的拓展和应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创新。即培训券是在教师培训领域中试行的代币券,是政府将原本应投入教师培训的经费,经过计算后平摊到每一位教师的头上,然后由政府直接向教师发放一定面额的培训代币券。教师可以凭券自主选择合格的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培训机构则凭券到政府兑换等额的培训经费。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培训中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培训选择实现培训竞争,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
二、教师培训券制度的价值呈现
(一)有利于教師培训起点的公平
培训起点的公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培训机会与层次的公平和培训资源的均衡分布。在培训机会和培训层次方面,由于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克扣或者挪用政府划拨的培训经费,培训经费短缺,很多农村地区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高层次的培训。由于区域与区域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培训资源的分布差异巨大,城市和农村教师接受到的培训质量差距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教师的差距。教师培训费以培训券的形式直接发放到教师个人,赋予教师选择培训的权利,一方面给予了教师公平的培训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它保证了教师均衡占有培训资源的公平状态,实现培训的起点公平。
(二)有利于增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体性
培训券制度创设的公平竞争环境,必然导致培训机构的增多,使中小学教师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空间,使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加教育培训,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教学模式,这将保证教师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培训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使培训获得最佳效果。
(三)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培训领域,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教师培训向社会开放,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培训机构,实施培训机构资格认证,只要通过认证就可以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这些机构可以接受教师的培训券,政府也将会按照面额支付等额的经费。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减轻政府建设教师培训学校的经费负担,而且可以调动社会力量开办教师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促成教师培训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促使培训质量的提高。
(四)有利于激活教育培训市场的竞争意识,促进培训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在培训券制度下,国家对教育培训投资的路径转变为“政府—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降低了教育行政部门利用培训经费进行权力“寻租”的风险。培训机构失去了“行政区划”这层保护伞,为了应对这种市场竞争,吸引更多教师来接受培训,将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办学策略,提高教学和服务质量,教师最终将因此获益良多。通过这种公平竞争,可以实现培训机构的优胜劣汰,使培训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培训券的实施是教师培训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为激活教师培训的活力提供了很好的政策保证和制度支持。
三、教师培训券的实施策略
(一)理性认识培训券作用,准确定位培训券政策目标
培训券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解决培训公平问题和提高培训效率两大方面。效率是基础,公平是原则,培训券政策应体现教师培训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统一,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要保证公平。
但培训券在解决培训效率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培训券在提高培训效率方面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培训券与培训效率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培训券能否提高培训效率,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培训资源的丰富程度。只有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培训资源较丰富的条件下,这种完全市场化的机制才能顺利运行。在我国培训资源总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下,完全推行培训券制度可能导致两种可能:一是培训资源单一无法选择,比如在一些不发达地区,教师培训资源非常单一。二是优质培训机构人满为患、疲于应付,由于参训教师来自各地,培训机构可能对参训教师的现实需求缺乏准确的把握,导致培训缺乏实效性。第二个因素是培训券作为一种外在改革制度,需要一种向教育内部产生作用的转化机制。教育券仅仅是教师培训改革的外因和催化剂,它对提高培训效率的作用还要取决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内部改革以及培训券方案本身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仅靠推行培训券来提高培训效率是不现实的。因此,基于我国培训资源依旧匮乏、广大教师培训需求并未完全得到满足的现状,培训券政策目标应定位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这才是既可行又有效的一种现实抉择。
(二)实施培训机构的资格准入和退出机制
只有不断完善教师培训的进入退出机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竞争,提高学校效率。因此,政府要放开对培训机构的控制,允许社会力量参与教师培训。政府应制定培训机构的资格准入标准,对教师培训机构的规模、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培训规划等作出具体的规定,自行或委托中介性评估机构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鉴定,达到准入标准的培训机构即可获得认证证书,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实行资格证书定期认证制度。比如,可以每两年进行一次培训机构的资格认证,在培训资格即将到期之前,应主动申请资格认证。在新的认证尚未通过之前,培训机构没有培训教师的资格,不得接收教师的培训券。
完善培训的退出机制。对于那些长期培训质量差的机构应该关闭,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培训市场,并允许民办培训机构营利。
(三)建立培训的质量监测与评估机制
培训质量是培训工作的生命线。要切实发挥教师培训券制度对提高培训绩效的作用,我们必须要创新一套科学、完善、符合教育实际的培训质量监控体系。
1.实行培训工作的督导制度。政府应组织专门的督导小组,采用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本地区各个培训机构的课程、教学、管理予以检查和监督,确保培训机构不断提升培训质量、改善培训效果。
2.建立对参训教师的考核制度。培训一旦放开后,可能会出现教师和培训机构之间的某种“默契”。如部分培训机构为骗取培训经费,向一些教师低价购买培训券,作为回报,培训机构则主动给教师进行注册和学分记载,即使教师并未参加培训。这样一来,不仅培训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培训经费也将会落入少数不法培训机构之手。为了避免培训券政策推行可能带来的这种负面影响,就需要严把出口关。培训结束后,组织相关机构对受训教师进行考核,利用考试、提交论文、技能展示等形式对其在前一阶段所受培训的效果予以评价,不合格者在指定的时间内自费重修。在对培训机构进行再认证时,將参训教师的考核合格率和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这既可约束培训机构认真抓好培训质量,也可约束教师努力参加培训。
3.采用四级评价模型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问效。从四个层次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反应层指学员的反应,在培训结束时,通过调查了解参训学员对培训的总体反应和感受;学习层评价指的是学习效果,在培训中和结束前检查学员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行为层即学员的行为改变,对培训后回到工作岗位的学员跟踪考察,判断培训对实际工作行为产生的影响;结果层即学员绩效的变化,考查参训学员工作中取得的成绩。通过对这四方面信息的搜集,对学员的学习、实践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将跟踪问效中获得的信息,作为培训效果最直接最具说服力的材料。
(四)处理好政府的角色定位,达成市场与政策的契合
教师培训券制度的实施就是为了打破培训机构的垄断状态,增强教师的自主选择权,实现培训资源的合理流动。而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要实现培训资源的合理流动,就要健全教育培训市场,通过等价交换原则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在培训机构之间的合理分配。将市场机制引入教师培训领域,还可以实现培训供给者(培训机构)和培训需求者(教师)之间的双向制约。可见,市场机制在规范教师培训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但市场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总是存在着失灵的风险,这时就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例如,为了获得教师手中的培训券,培训机构可能为迎合教师的兴趣,过多开设轻松有趣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多大用处的课程,忽略培训目标。因此,要坚持教师自主选择和适当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政府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培训内容能够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可以做强制性的规定。同样,政府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政府的责任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要防止出现过度干预和角色错位现象。因此要完善教师培训市场,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两者必须相互配合和平衡。
培训券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市场机制通过“培训券”来提高教育效率,政策机制通过公共政策的有效控制实现培训公平。对于市场机制带来的不公平等负效应,政府当好“裁判”,通过公共政策加以调整,最终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契合。
作为一种教师培训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培训券为推进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体制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它对教师培训起点公平和效率的作用是我们理论上的逻辑分析,也是一种期望。在具体的实施中,结果是否能与预期一致,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要建立必要的政策评估机制,对培训券政策的成效进行科学评估,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手段,对培训券政策的公平、效率、效益、目标实现度、政策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券制度的功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徐士强.教师培训券——构建一种新的教师培训制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5).
[2]孙洋洋.教师培训券——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创新[J].江苏教育研究,2010(1).
[3]李鹏.培训券——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绩效的制度性创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10).
[4]王永玉.一张培训券激活中小学校长培训一盘棋[J].当代教育科学,2007(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