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3-04-29范方仕罗娅
范方仕 罗娅
[摘要]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育内容多样化、教育对象群体特征变化、教育模式落后等诸多挑战。文章借用体验式教育理论,介绍“大学生素质讲堂”“第二课堂活动”“新生素质拓展”等体验式教育途径,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范方仕(1974- ),女,四川隆昌人,成都医学院,助理研究员,四川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成都 610083)罗娅(1977- ),女,四川大竹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成都 61173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58-02
近年来,有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探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应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可见,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并付诸行动的重要任务之一。特别是 “90后”大学生,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接受新事物等方面表现出很多新变化,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为此,笔者引入体验式教育理论,探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实施教育的具体要素,它决定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的意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涵盖四方面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艰苦奋斗教育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已涉及网络道德教育、就业教育、情商教育、幸福观教育、创新思维教育、人格修养教育等,内容日益丰富,且越来越体现时代的先进性及个体差异性。
(二)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
当前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国际国内环境、社会的发展变化、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上具有很多新时代的特征。根据武汉大学公布的全国首份“90 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显示,与前几届大学生相比,“90 后”的一代新生平均智商较高,个性独立,自信张扬,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他们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着更高标准,更逐渐表现出了社交需要、自我需要以及审美需要等高层次需求。同时也发现他们自身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价值观模糊,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淡漠,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所以,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随时掌握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变化,探寻适合他们需求发展,易于他们接受的方式或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才有保障。
(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内容呆板,不具个性化。目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群体,实行统一的、宽泛的、纯政治理论式的教育,没有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设计适合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指导,导致教育的吸引力不够,陈词滥调会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次,被动教育,不具主体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大部分通过课堂教育、班会、讲座、报告会等被动的形式,以大量的信息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没有机会沟通交流和反馈,不能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这种方式很难了解学生的心声,不能有效疏导,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教育的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最后,教育内容的单一性,不具时代特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渠道获悉信息,知识面广,并体现新时代特征,同时他们在接受新事物过程中,在个体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新的问题或困惑,比如就业问题、婚恋问题、网恋问题、基层工作问题、职业成就问题等,他们需要更多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当前困惑,指导他们行为的理论和方法。如果教育的内容还是传统的空洞理论,不与时俱进,不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让学生不感兴趣,且更加迷茫和困惑,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二、体验式教育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体验式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他教导弟子的方法是以情景教育和发问的方式,而不是灌输式,这是体验式教育的雏形。体验式学习理论最初源于杜威的“经验学习”。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主张“从做中学”。美国的大卫·库伯教授认为,体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四阶段的循环过程,其中涉及四个相适应的学习环节:具体体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观(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 conptualization)、行动应用(active experimentation)。可见,体验式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通过创设一定的游戏、活动和情景,无论个体还是群体,经过场景经历的客观体验,以及反思、交流与分享、自省自悟的主观内化,检视并指导生活中的具体行为,引导他们认知和行为符合真理或价值判断的标准。客观的体验与主观的内化结合,内外交融,实现教育理论、心理、思想、情感与行为的和谐统一。体验式教育相比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实践性。高深的理论、抽象的概念、大而广的道理,如何用于指导个人的行为,关键在于个体接受的意愿和接受的效果,在于内化的过程。内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等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体验,才能形成他们对教育内容的自我认识,强化他们的理想信念、品质和意志,并用于指导他们的行为。因此,在体验教育中,作为主体的受教育者对认知的对象不是机械地反映,而是对认知对象本质的能动把握,然后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品格,最终通过实践外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
第二,主体性。体验式教育将教育对象置身于特定环境,通过一定情景或活动体验,教育对象体验并感悟,这是一种自由的、开放的教育模式,尊重个体需要,遵循个人内心的感受和体验,体现个体的自主性。由于教育对象的家庭背景、经历见识、个性爱好都存在差异,同样的体验,感悟却不一样,对每个人的教育和影响也不一样,体验过程本身就是进行差异化教育,在体验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互动性。体验式教育将教育对象置身于一定场景,个体之间存在合作与互帮关系,同时,同样的体验行为表现出不一样的体验反思,这可以让教育对象之间相互学习或亲历不一样的体验做法,会反观自己的行为与认识,形成良性的无形的示范或模仿,这种互动性带动整体的良性循环,促进整体认识与行为的改进。同时,体验式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动参与,老师不再是强制灌输真理、权威的发号施令的人,而仅仅是一个指导者,学生与老师之间是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平等交流。
三、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体验式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应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全面系统设计于教育各环节,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全面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开展“素质大讲堂”
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贫困生成长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就业择业问题、网恋问题、兼职与消费问题、情感问题等,分小组设计某一专题,小组各成员单独收集资料,整理个人观点及论据,再集中讨论分享,最后以小组集体或个人上台演讲或汇报的形式,将专题小组集体的智慧呈现给班级,班级同学在听取演讲或汇报后自由讨论、分享、交流,使个人与集体融为一体,在交流分享中得到启发、感悟与体验,获得对该专题新的认识,丰富知识,指导学习与生活。
每一期准备专题的同学,他们在准备的全过程,分工与合作,是一个团队集体智慧分享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增强了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能力。让他们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用什么最好的案例、最好的理论、最好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观点,这促进他们多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包括语言组织能力、形象设计能力、沟通技巧等。准备过程的艰辛与收获,促使他们对老师这一教育主体的尊重和重新认识,教育效果远比教师对他们的直接教育好得多。同时,作为听取汇报的同学,他们听到的是来自同一群体的声音,来自朋辈的声音,容易产生共鸣与信任。这种自由的、开放式的教育场景,互动效果会更好,不断产生思想的碰撞,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这种体验往往会记忆深刻,经常回想,自省自律。
(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除配合学生学习第一课堂的知识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促进个人职业规划与就业发展的关联性。从教育的内容上看,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等。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利用节假日、重要节日、重要纪念日,在课堂外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扫墓活动、为敬老院老人服务活动、捐助流浪狗活动、参观访问博物馆等,使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实践体验、内化与反思,引导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建立。同时,大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青春、活力与才能,组织参加校内外各种比赛,班级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风采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感恩母亲节、心系灾区·珍爱生命等主题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信、竞争、坚强、感恩等优良品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举行“新生素质拓展”活动
当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新生入学教育,但从入学教育的模式看,大部分高校还是沿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根据调查,报告会和讲座的形式占了100%,参观占32%、主题班会占37%、交流座谈占37%、讨论占16%、考试11%、文体活动占21%),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生入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新生到校后,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渴望被关心,渴望被同学接纳,对学校的一切都非常好奇,希望尽快熟悉和适应学校的环境,与同学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所以举行新生素质拓展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新生素质拓展活动,是根据新生的特点和入学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需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游戏、活动、情景剧等,在体育场、室外等自由开放的场景,通过体验的形式开展入学教育,使新生在潜移默化的体悟和习得中了解到学校有关知识和规范。同时,在素质拓展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四、结语
体验式教育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设计相关活动,通过大学生体验与内化,反思与行动,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将外在的体验与内在的感悟相结合,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将学生的内化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的守旧的教育模式,有很多优势和好的功能,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而如何系统地、全方位地将体验式教育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仍需广大教育管理者不断摸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韩军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经营管理者,2012(1).
[2]陈然然.“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初探[J].高教论坛,2011(1).
[3]寇翔.论高校体验式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4]王国强.体验式学习理论及其对成人教育的启示[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9).
[5](美)大卫·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李放滔.对体验教育的认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4).
[7]马娟.论大学生体验式入学教育模式的构建[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