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幸福感对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013-04-29魏芳
魏芳
摘 要: 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和具体途径是稳定性、效益性、和谐性和创新性。作者从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对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的影响出发,着重详细剖析民办高校教师的离职意向、工作效率、教学态度、学术科研、校际人际关系与教师的幸福感的关联性,系统阐述在高校管理中教师幸福感的重要性,从而促使民办高校更加关注教师面临的困扰和心理需求,调动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民办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教师幸福感 民办高校 可持续发展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当代中国正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国一大批教育学者开始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全国生源总数减少,加之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及民办高校之间激烈抢占有限生源,当前民办高校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期”,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和挑战。这归根到底是质量与内涵的竞争,在这一激烈竞争时期,民办高校教师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荷日趋严重。黄丽霞(2008)高校教师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当前78%的民办高校教师觉得压力较大,甚至很大;5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水平没有得到充分发挥,84%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民办学校工作成就感低,甚至没有成就感[1]。民办高校教师的幸福感比公办高校教师的幸福感指数普遍偏低。著名教育家张伯荃曾说:“一个优良的大学其必须条件之一自然是优良教师。”教师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注民办高校教师面临的困扰和心理需求,了解民办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对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一、教师的幸福感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保持稳定的影响
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大、不稳定性的现状已成为其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民办高校教师每年的流动率在12%到25%,总体呈现“进的多、走的也多”的现象。目前民办高校人力资源方面面临的最大危机不仅是人才“引进”的困难,更是人才“留住”的困难。2008年魏淑华在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教师职业认同与离职意向呈显著负相关[2],2009年严玉梅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离职意向间的关系的研究报告也发现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1998年国外著名心理学家Moore. M.&Hofman.J.E.经研究验证了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压力、离开工作场所倾向、离开教师职业倾向之间呈负相关,同时发现强烈的职业认同会阻止教师离开专业团体的意愿。2010年罗佳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幸福感与离职关系调查研究中也得出两者具有负相关性的结论。職业认同是职业兴趣、职业追求、职业成就的基础。只有具备职业认同感,教师才能在工作中提高职业兴趣和职业追求,在追求中不断丰富、发展、提升自己,在职业行走中不断取得职业成就,产生职业享受,享受成功的快乐,进而上升为职业幸福。如果缺失职业认同感,就必将生活在苦闷挣扎之中,何谈职业成就和幸福。相关研究者分析传递的信息大致相同,即教师幸福感与离职意向呈显著负相关,教师幸福感体验越低,则离职意向越高。教师的幸福感对离职意向的负向预测性表明,教育教学职业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是实现自我的途径。
笔者在5所民办高校教师访谈时发现有32.1%的教师认为在民办高校发展空间有限,民办高校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缺乏名师带领,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担忧是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偏低的因素之一。民办高校教师从事教师职业不仅是为了维持生计,还渴望通过教育教学实现自我价值,当教师自我潜能不能充分发挥,不能通过所从事的教育职业实现自我理想时,自然就不能从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中体会到工作的乐趣,此种情境下就会产生离职的想法。民办高校教师的频繁流动对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资源的开发产生了不利影响,严重影响民办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使民办高校难以形成优秀的教学梯队,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对学校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很难使民办高校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文化内涵,相关的政策措施难以扎根,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
二、教师的幸福感对民办高校效能的影响
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效能。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民办高校要做大做强就要体现办事效率,形成高效的运作机制,这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实现在没有国家财政支持下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幸福感是衡量教师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也是其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及学校工作的心理素质基础。200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ropanzan在企业调研中发现,由管理者评估的员工绩效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相关性,主观幸福感对工作绩效具有影响作用。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大致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教师要有良好的文化和学术功底,其二是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或者科研没有太多的障碍,其三是教师有一个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追求的空间。一直关注民办高校发展的教育家陈永明教授指出:“民办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职责,还要背负招生等任务,工作压力较大。”民办高校教师面临着论文难发、课题申请困难、职称评定竞争激烈等情况,加之民办高校办学资金全部自筹,教育经费紧张,福利待遇相比公办高校有很大差距,由于职业付出和收入待遇的不匹配,导致教师产生消极情绪,部分教师甚至对学校正常的节水节电措施产生抵触情绪。教师物质生活水平不仅是民办高校教师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还是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如果经常需要为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来源担忧,则教师体验教育幸福的能力必定是有限的,必然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主人翁意识的缺失,产生“干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工作消极被动。教师的整体精神面貌、工作感受、教学状态都会负面感染学生,进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甚至有的教师会将工作、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缺乏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民办高校教师丧失内心的安定感而幸福感普遍偏低,教师的幸福感会影响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生活质量,影响教师干好本职工作,经常为不良情绪所困扰的民办高校教师工作主动性会减弱,工作积极性会降低,影响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师的幸福感对民办高校改革创新的影响
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创新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创新,走特色之路,拥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品牌课程,这些都需要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来建设和经营。民办高校教师要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保持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习惯,保持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富有想象力、工作激情、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承担着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等任务的民办高校教师对改革的成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英国教育家Elizabeth Holmes在所著的《教师的幸福感》一书中指出:“幸福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观感受,它要求身心之间和谐,保持生活中各个维度具有平衡感和舒适感,如果在没有不良刺激烦扰,也没有重压侵袭的时候,我们就会拥有幸福感,获得一种掌控工作甚至命运的感觉,职业理想得以实现,从而发挥自己的潜能。”[1]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只有当个体的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人们才能适应环境,拥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至极的能力。2008年黄海蓉在《高校教师幸福感实证研究报告》[7]中表明,职业倦怠三维度中的低成就感和情感衰竭对幸福感水平的影响作用较大。情感衰竭和低成就感对高校教师幸福感的预测效果显著,前者对幸福感呈负向的影响,即情感衰竭程度越高,成就感和幸福感水平则越低;后者对幸福感呈正向的影响,即教师的成就感越高则幸福感越强。职业倦怠不仅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使其士气受损,成为教师厌教和教学水平难以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影响教师创新能力及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实际调查显示,幸福感偏低的教师往往只关心本职的教学任务,常常对专业之外的事漠不关心,缺乏活力,思维呆滞。同时其思想易波动,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消极因素影响,抱怨民办学校的教师享受不到公办高校教师同等待遇,而且以缺乏经验没有能力为借口不关心、不参与学院事务或不承担科研项目。作为改革的推动者与承担者,民办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本职专业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工作、职业声望等压力,而且面临着整个教育观念、多重角色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反思和革新。民办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影响了教师的生命质量和创新能力,无疑给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和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四、教师的幸福感对民办高校和谐性的影响
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和谐性。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民办高校建设发展目标与和谐校园建设在一定意义上是统一的,师生的和谐、同事间的和谐、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和谐将有助于学校凝聚力的形成,增强团队的团结、战斗力。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发现人际关系变得愈加疏离。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群体流动性大、工作量大、长期在某一岗位从教,教师的社会交往活动、视野和整个思维方式都受到很大的限制,造成不应有的人际障碍,影响到教师的幸福感和团队协作,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民办高校的生源由于知识基础薄弱和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存在厌学现象或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较少与教师产生共鸣,导致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满意度普遍不高,难免有教师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要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民办高校教师必须具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爱心、“铁杵也能磨成针”的耐心。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形象地说明了爱的感染性和迁移效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的爱会促进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而教师对学生冷漠、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的衰退、精神的痉挛和情感的畸变,产生负面效应。师爱是树立学校形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各项研究表明,幸福感指数高的教师在工作中能够获得更多的乐趣,能够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主观幸福感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调查中发现幸福感指数偏低的教師生活满意度也不高,自我价值感的危机会引起精神焦虑,其在生活、工作和待人接物方面都会存在一定困扰,会有比较消极的情感体验。反之幸福感指数高的教师能充分协调好与同事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集思广益,积极参与团队协作,共同应对挑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更能表现出创造性和活力。教师要在一种公共信任、支援的氛围中表现出干劲,拥有高度的自尊及把教学作为一项可追求的事业,从而对教育工作持积极、肯定的看法,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的幸福感是和谐校园运行的基础动力,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关注高校教师的幸福感有助于和谐高校的构建。
五、结语
民办教育职业并不必然是幸福的,它的幸福在于教师的积极创造,依赖教师能否在教育过程中把与他相关的主客体的因素内在地统一起来。一个不幸福的教师必然无法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教师首先要成为幸福的人,这是自己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民办高校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应积极追求和创造幸福,把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主动获取教育工作中的幸福感。“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民办高校要树立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做到尊重教师、爱护教师,建立科学的教师人才观,更加关注教师面临的困扰和心理需求,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优化校内运行机制,减轻他们的工作和心理负荷,预防与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与挫折感,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幸福感水平,增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及校际人际关系的和谐性,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最终促进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霞.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离职影响因素研究—以培正学院为例[D].暨南大学,2008.
[2]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MKS1235)和江西科技学院德育专项一般项目“教师幸福感对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XYDY11004)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