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一体化设计的思考

2013-04-29庄胡蝶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52期
关键词:一体化设计中高职衔接

摘要:中高职课程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历史命题,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环节。针对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课程内容大量重复的“顽症”,认真剖析其原因,并从培养目标衔接、培养规格衔接以及课程结构衔接等方面,提出了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一体化设计思路,以及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一体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95-03

随着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加深,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中职毕业生将会日益成为高职院校生源的主要构成部分,中高职教育衔接也必将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教育部提出了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具体指导性意见。中高职衔接势在必行。由于中高职课程长久以来形成了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局面,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日渐凸显。如何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出现的问题,是我们职业教育者必须慎重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及原因分析

1.现状。①中职培养目标混乱,导致中高职培养目标“断层”。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呈现三类观点:第一类是就业培养目标观,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会计技能训练,忽视了向相同专业类型高职教育输送合格生源。第二类是升学培养目标观,课程设置上以考试科目为核心,教学内容上以升学考试范围为标准,教学方法上重基础、轻实践,减弱了中职毕业生面向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第三类就是就业和升学兼顾目标观,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安排较为混乱。还有中职学校制定过高的培养目标,如规定毕业生毕业时达到或接近会计师水平,导致教学设置专业课程难度高。总之,中职学校间、中职与对口高职学校间缺乏沟通、交流,造成两个层次之间的培养目标明显出现“断层”。②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大量重复,导致中职生后续学习缺乏积极性。从课程设置看,中职课程科目在高职学校基本都出现,并且高职课程开设数量远多于中职;从课程内容看,两个层次的知识点重复率较大;从课时安排看,同一门课程中职的课时基本多于高职课程课时数。因此,进入高职的中职生普遍反映专业课以前都学过,缺乏学习积极性。高职教师则反映中职生源的高职生以前学得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比普高生还难教;③会计技能倒挂,导致高职技能培训层次低于中职。由于中职会计专业在实践教学经过长期积累,拥有一套成熟的经验。而高职由于高等教育惯性作用,专业实践课程开设质量低于会计职业教育内在要求,造成高职会计与中职实践技能课程“倒挂”。

2.原因分析。①高职课程设置中学科痕迹明显。目前高职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延续普高模式,即使近些年高职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引入了职业教育理念,但整体上其课程设置学科痕跡明显。中职学校按照国家颁布的教学指导方案,制定教学计划,专业必修课设置过多,理论知识过全,不可避免造成了学生后期专业课程内容出现大量重复。②中高职专业课程缺乏统一标准。目前我国没有中高职贯通的课程标准,更没有制定出统一的分类课程标准。因此,中高职院校均各自为政。因此教学中,经常出现中职为了学生某方面水平的提高,不得不补充高职教学内容,出现中高职“断档”现象。③高职生源多元化,课程实施未能因材施教。随着高职会计专业生源的多元化,高职为了减少教育资源的消耗,而将其与普高生源一起,以零起点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从而造成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教师教学方法和内容不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社会配合度较低等问题,都会导致中高职课程衔接出现上述问题。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一体化设计

1.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目前中职生源素质急剧下降,必须重新市场定位,分析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国尚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社会人才需求是多元化的,既需要会计高级人才,也需要大量具有熟练实践技能的基层会计核算员。①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提出中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切合实际,切实体现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用人单位对此类人员的岗位和能力要求,能力层次不能过高,业务技能不能过宽。因此,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概括为如下两个层次: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文化基础、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较强会计实务能力的出纳员和基层部门的会计核算员,同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会计岗位能力并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二是培养学生掌握相当于高中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以满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预备人才的需求,②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通过高职会计毕业生就业岗位发现,他们就业领域分布在工业、商贸企业、服务业、事务所中介机构、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出纳、税务会计、一般会计、审计、业务助理,以及会计主管等岗位群。由于国家没有对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各高职学校基本根据当地需求,结合自身发展条件,确定各自培养目标。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确定为:以区域市场需求为标准,在掌握会计基本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培养会计核算、电算化、税务、财务能力的综合技能型人才,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能胜任多种类相关工作。此外,还应该为学生升学、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③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会计基层“技能型”人才,注重一技之长,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性人才。高职则培养的是会计中高层“高端技能型”人才,定位于具备与相应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会计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职,特别要强调的是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高职教育是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依据中职学生的文化、专业功底,切实可行地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水平,达到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真正实现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纵向衔接。

2.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根据英国公认会计师协会2005年下半年在中国开展的有关会计人员技能框架的调查研究,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不同级别的会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市场对不同层次会计人员的技能要求是不同的。通过对比,可以分清基层会计人才更注重基础技能的操作,中层会计人才更注重会计核算后的分析和管理能力。根据不同要求,中高职可以分别制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①中职会计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基层会计人员,从事基础核算员等基础岗位,技能要求相对简单,知识结构以基础知识为主,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理论简单够用即可,要求培养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并能兼做文书工作的专门人才。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结构侧重于基本技能和专业单项技能,其中基本技能包括翻打传票技能、计算机技能、点钞技能和会计电算化技能等,专业单项技能包括原始凭证填制技能、记账凭证填制技能、科目汇总表编制技能、账簿登记技能和财务报表编制技能等。②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规格确定。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充分胜任会计职业各岗位能力的人才。会计专业胜任能力是反映实现规定的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必需的技能包括会计具体岗位技能(如出纳岗位、会计岗位、主办会计岗位、成本核算岗位、办税员岗位)、信息化技能、理财岗位技能、审计技能等。③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实质上是学生会计技能水平的衔接。中职阶段侧重于对会计职业认识和会计基本技能、专业单项技能训练,侧重课程内实践性活动,为高职学习打下基础;高职阶段则侧重于拓宽知识面和会计职业岗位系统技能训练。两者应相互衔接,使学生会计专业能力逐级提高。

3.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的衔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适应会计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既要培养会计专门领域的知识,又要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以及适应社会、岗位的能力。本着操作性原则,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对象的多样性和培养方向的差异性,以及强调实践技能的特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结构应采取“平台—模块”式课程结构,以满足各类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重技能”的目标。“平台”是职业基础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构成,目的是用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要进行平台课的学习,达到合格要求。根据学习迁移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会产生影响,通过大类专业基础课学习,可拓宽学生的知识、技能覆盖面,增强适应能力,有利于将来就业、转岗和終身学习,因此“模块”是按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对知识体系内容分解而组成的课程群。

三、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绝不是单方面能完成的,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国家、学校等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发挥最佳能效。

1.加强教材建设,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中高职会计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材的衔接。教育部门要将教材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落实到教材选编上。通过高质量的教材使用,保证学生及时学到对应培养规格的新知识、新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证书管理,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技能的衔接,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证及相关技术证书是衔接的标准。国家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应根据会计相关岗位,按照其标准,确定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构建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行业部门应积极协同,加强职业资格证的考试、考核、认定和管理,使职业资格证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

3.逐步实现学分制管理,确保中高职课程考核全面沟通。采用学分制通道,统一各学科学分标准、不同单元的学分标准及不同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让学科学分成为在中高职院校相互认可的“护照”。采用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起点不同的生源,在相应的时间里实现培养目标,从而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4.多途径多渠道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力保中高职课程衔接顺利进行。职业教育特点在于职业针对性,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在于实践课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重培养一支“双师”素质师资队伍,以保证中高职职业教育的顺利衔接。

参考文献:

[1]赵桦.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29].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应樱.在会计职业岗位层次变化中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经济生活文摘,2013,(2).

[4]杨显彪.对中高课程目标衔接问题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6,(5).

基金项目:本文是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体系研究——以会计专业研究为例”(项目号:2012jyxm78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庄胡蝶(1975-),女,安徽灵璧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

猜你喜欢

一体化设计中高职衔接
3+4土木工程专业基于模块化的“专本衔接、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研究与构建
中高职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比与衔接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木兰诗》中“行”的读音还得商榷
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策略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院校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