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的真义
2013-04-29觉真法师
觉真法师
仆,在古代是驾马车的人。对于车子而言,仆是管理者,驾驭者;对于乘车的人而言,他是服务者、奉献者。为人民驾好车、“不输尔载”,这不是一种大爱吗?
李焯芬教授在香港《菩提》月刊他的《大城市·小故事》专栏中,为我们说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2009年初,中国红十字会准备招聘一位高级管理人员,由于待遇不菲,应聘的人很多,仅招聘信息公布的当天,网上报名已达2700多人。
经过严格的初试与复试后,只有三人进入了最后的面试。这次面试,由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亲自主持。
面试开试后,在问答与抢答等环节,三位青年才俊,思维敏捷,沉着大方,见解独到,可谓一时俊杰,难分伯仲,听到精彩处,连主考的秘书长,也频频点头,表示赞赏。
到了最后一道考题,先播放一段新闻录像: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飘着马尾辫,正在穿过马路,突然,一辆大货车疾速冲过来,眼看惨剧就要发生,她旁边一个男青年飞身扑过来,推开姑娘,自已却倒在血泊中。
秘书长接着问:“这是1999年发生在山东济南的一场真实的交通事故。现在请你们根据录像中所见的画面,来判断一下,这位男青年与那位姑娘是什么关系呢?”
第一位想了想说:“他们是情侣关系。你看,他们俩的上衣,分明是一套情侣装嘛。”
第二位回答说:“他们是兄妹关系。我注意到他们的鼻梁上都有一道明显的皱纹。现代医学证明,鼻梁上的皱纹都是遗传因素造成的。”
秘书长笑了:“你真细心啊,这么微小的细节您都注意到了。”他把目光投向第三位应试者。
第三位说:“很抱歉,我实在找不到任何可靠的线索。但我认为,他们不过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而已。我宁愿相信:在这危急关头,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挺身而出,不一定是情侣或兄妹才能这样去做。”
听了这个回答,秘书长走过来,用力握住第三位应试者的手,真诚地说:“欢迎您的加入。”
李焯芬教授点题说:其实,这是一道心理测验题。目的是测试应考者在关键时刻,他心里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李焯芬教授分析说:爱情动人,亲情温馨,但说到底,这都是小我,而相信陌生人之间也有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人,这当然是心有大爱的人。中国红十字会,是一个公益组织,社会救助团体,它最需要的正是心有大爱的工作人员。
李焯芬教授说得好:所谓爱心,是对自己以外的生命的一种关爱,一种保护,一份奉献,包括对人,对动物,对小花小草等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只关心自己,只为自己着想,那不是爱心,而是自私。佛教提倡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道教提倡的“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基督教提倡的“爱人如己”;我们领导人提倡的以德治国,和谐社会,其实都是大爱。
我想借用李焯芬教授所说的这个故事,来印证“人民公仆”的公,不就是人间的大爱吗?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包括毛泽东主席生前所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都是一种大爱。是对别人的爱,对大众的爱,对社会的爱,对国家民族集体整体的爱。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官为民仆”的文化基因。
仆字何解?仆,在古代是驾马车的人。《诗经·小雅·正月》:“屡顾尔仆,不输尔载。”《论语·子路》篇:“子适卫,冉有仆。”前者说:请照顾好为您驾车的人,他就不会失落所载之物,不打折扣地完成为你运载的任务了。后者说,我的老师孔子前往卫国去,他的学生冉有为他驾车。对于车子而言,仆是管理者、驾驭者;对于乘车的人而言,他是服务者、奉献者。为人民驾好车,为人民奉献自己的管理与勤劳,“不输尔载”,这不是一种大爱吗?如果连一点爱心也没有,还能成为公仆,成为驾好车子的驾车者、运载者、前进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