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爱的消亡,母性的涅槃

2013-04-29郭倩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秀拉自我发展

摘要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数是女性,其中大部分是母亲,或者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女性(既是母亲又是女儿)。母爱及母女关系一直是贯穿莫里森所有作品的一个主题。在莫里森的笔下,母亲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几乎是饱含着血和泪的辛酸史。本文应用了一些关于母爱和母女关系的代表性女性主义理论,并结合莫里森的一些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分析了小说《秀拉》中扭曲和疏离的母女关系以及在扭曲和疏离的母女关系下黑人女儿的辛酸的自我追寻之旅,从而揭示出辛酸的母女故事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含义。

关键词:《秀拉》 母女关系 自我发展 黑人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1 托尼·莫里森和《秀拉》

托尼·莫里森,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1986年,她在接受山帝·拉塞尔采访时曾说:“我是为黑人妇女写作的……。”(Russell,1986)。她作品中的主角,除了《所罗门之歌》外,都是女性。《秀拉》是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它聚焦于出身底层社会的两个家庭的女人们的命运,描写了四、五十年间俄亥俄州梅德林市一个富有传奇和魔幻色彩的黑人社区“底层”的生存境沉和生活变迁。莫里森称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围绕女权、女性话题,特别是黑人母亲以及母女关系展开的。第一个家族赖特是个中产阶级家族,按照白人的正统观念和道德标准生活着。第二个家族皮斯却有着反传统的家规。小说讨论了两个家族中伊娃和汉娜·皮斯,汉娜·皮斯和秀拉以及海琳和奈尔之间的多对复杂母女关系。

《秀拉》自1973年出版后,不同的批评家从各个不同的视角评析了这部作品。他们除了对小说的叙事技巧、风格、体裁以及所采用的神话和民间传说进行研究外,还从政治和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考察文本。此外,还有一些评论家对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分析。但是目前对这部作品从母爱及母女关系角度来分析的还为数甚少。

皮斯的英文Peace本是“和平”的意思,可是这个叫做Peace的家庭,因为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没有实现人们所向往的和平安宁。本文旨在分析《秀拉》中皮斯一家母亲形象和母爱的表现形式,进而分析莫里森如何以扭曲、残忍、不近人情的母爱形式来表现故事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含义。

2 母爱及其文化意义

(1)母爱的泛爱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母爱被比作是点亮人类心灵的第一道光亮。母爱力量的秘笈就在于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既能延续生命,又能传承文化。在1978年的一篇题为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的文章中,作者、美国女权主义者南希·乔德罗轻视了母爱在孩子幼年成长中的作用。对于孩子,母爱是他们最基本的社会经历,是保证他们精神和心理发展的动力。对于乔德罗,孩子们最早的关系就是和母亲的关系。早期的发展包括了母亲和婴儿之间的社会和情感关系,既存在于世俗,又存在于孩提时代。在1976年发表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The Horn of Women中,作者安德林·里奇也坚称母性的积极方面和这种母女之间的联系。她在母亲和女儿的篇章中,将母女的关联性描摹成了一幅图画。非裔批评家柯林斯认为,黑人的母爱及母女关系因其特殊的境际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莫里森认为黑人妇女既是航行中的船只,又是丈夫和孩子的避风港。

(2)美国黑人母亲的爱

乔德罗(1978)提出的理论框架和其他的理论都是建立在白人的概念之上的。黑人妇女通过斗争获取的母爱看似集中在三点上,即:第一,她们在是否为人母上,对自己的身体有足够的控制权;第二,她们能拥有她们想要的孩子;第三,关注为了控制孩子思想的居于社会统治地位的社会群体所做的坚决不懈的努力。黑人妇女可以依靠她们获取传统文化的途径找寻力量的源泉。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们,尤其是女孩子,在面对离间和反抗种族结构时,母女之间是相互给力而不是相互责骂、彼此当成社会等级权利的符号。

3 母爱和母女之间关系的扭曲

毋庸置疑,白人的种族主义是美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黑人妇女不得不掌握抗击种族压迫的各种方法。在莫里森的作品中,黑人和白人的种族对立表现在黑人和白人的文化独立中;黑人的情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白人价值观的影响。黑人在精神和肉体上都遭受着压迫。黑人妇女自古以来就既遭受着种族压迫,又忍受着性的压迫。莫里森在其小说中描绘的黑人妇女揭示着黑人妇女身上遭受的双重压迫。为了迫使黑人妇女被同化,占据统治地位的白人利用统治机构宣传迫使黑人妇女接受自己被贬低被固化定型的腐朽观念。

正如莫里森文章中所暗示的,白人的种族主义是歪曲黑人母女的爱以及黑人母女关系的根本原因。在莫里森看来,黑人妇女最大的压迫是白人主流文化的灌输和白人审美观和价值观无时无刻对黑人灵魂的侵蚀。黑人母亲一旦认同于这种审美观和价值观,便失去了爱自己及爱子女的能力,导致了母爱的扭曲。

莫里森深入研究了黑人母亲重新审视她们身份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在这个种族压迫社会将歧视黑人定为社会常态的社会现实的接受。莫里森强调了黑人母亲培养自爱以及对孩子施爱的重要性,这一切为的是避免她们对于母爱和母女关系的误解与歪曲。

二 母爱和母女关系的情感距离

1 伊娃和汉娜在小说《秀拉》中的情感距离

小说《秀拉》详尽地描述了黑人母亲面对长期的种族歧视和生活的窘迫所遭受的苦难境地。在如此残酷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成了像伊娃这样的黑人女孩的头等大事。伊娃代表着所有迫切要求在困境中讨生活的黑人女孩。此时伊娃的尊严只能是退而求其次的事情了(莫里森,1973)。

然而,尽管伊娃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她那炽热的母爱却未得到孩子们的理解,尤其是她的女儿汉娜,秀拉的母亲。母爱的缺失已经在伊娃和汉娜之间造成了隔阂。汉娜曾经质疑她的母亲对她的爱。因为对于汉娜,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足以让她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然而,伊娃对于爱的理解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对于黑人母亲,母亲不是一个带有情感手势的名词,而是要有牺牲行为的,能为孩子抗击一切疾病和死神的力量。生活最困难时,伊娃只能全力以赴地养家糊口以保证她的孩子不被饿死,根本无法顾及孩子们所期待的精神需求了。

伊娃和汉娜的沟通失败了,双方都没有得到彼此想要得到的承认和理解。母亲情感的距离和缺失的母爱,是影响汉娜对于母性和其自身理解的重要因素。结果,汉娜不知道如何处理她和自己女儿秀拉的关系。同样的问题发生在了她自己身上。

2 汉娜和秀拉在小说《秀拉》中的情感距离

汉娜结过婚,但是丧偶之后却从未有过再嫁之念。在她的母女关系的角色里,一个从未发现自己母亲有爱的母亲,在自己对待孩子的观念中,似乎又在重复自己母亲的足迹。汉娜和秀拉这对母女之间的情感问题有别于伊娃和汉娜直接对立的那种矛盾:汉娜和秀拉之间的对立是间接的。秀拉恰巧撞见听到她的母亲和邻居讨论养育孩子艰辛的话题。让秀拉震惊的是,她母亲对于她的爱恰巧和她对于自己女儿的爱是一样的。秀拉对于母亲话语的误解加深了她们母女之间感情的淡化和疏远。秀拉在否定了母亲对她的爱以及她对母亲的爱的同时,也否定了她自己,即“作为美国黑人母亲后代所汲取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滋润和营养。”(朱荣洁,2004)

三 女儿的自我发展历程

1 在扭曲的爱的阴影笼罩下的传统人物——奈尔

奈尔个性的发展深深地受到了家庭母爱的影响。奈尔成长于一个一切有章有据,有条不紊,循规蹈矩的家庭环境中,她似乎很难囿于这种固有模式的影响。

奈尔的自信和秀拉的缺乏安全感成就了她们之间友谊的符号和象征。她们的友谊超越了彼此寻求自我的狭隘。奈尔变得更为独立并且独具想象力。奈尔不再愿意完全按照母亲的思维模式和意识去做事情,她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事实上,她的早期的自我认同感给予她力量去违抗母亲不允许她和秀拉交往的限制。

从母亲身上,奈尔学会了中产阶级所特有的融入社会不孤立他人的正直理念。结婚时,奈尔完全放弃了自我,完全成了命运的接受者,完全接受了命运对她的安排,恪守着女人的本分:妻子,母亲,教堂礼拜,宗教仪式,变成了一个循规蹈矩的女人。为了确保丈夫依然爱她、依然需要她,奈尔竟然纵容丈夫的劣迹。但是奈尔的善意和自我牺牲并没有阻止她婚姻的破碎,尤其是当她发现自己儿时的好友秀拉竟然和自己的丈夫通奸时,她痛不欲生。由于无颜再面对妻女,奈尔的丈夫选择了离开这个家,放弃了他所要履行的所有义务。奈尔的世界完全被丈夫和好友的背叛打碎了。

奈尔变成了一个呆滞的弃妇。她憎恨秀拉。但是当秀拉死后多年,当奈尔再次拜谒秀拉的墓地时,她才发现自己长期的悲伤竟然不是自己的丈夫,而是在于失去了一段和秀拉的友谊。顷刻间,她那许久难以释怀的情结像闸门一样被打开,倾泻而出。

2 一个被爱疏远的反叛人物——秀拉

和奈尔的完全不同,秀拉成长于一个反传统的家庭。她继承了祖母的坚毅,并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十三岁时,母亲被烧死后,她成了一个孤儿。和奈尔之间的友谊,弥补了她长久以来缺失的母爱。

和奈尔的友谊挽救了秀拉行将堕落的人性,但却又威逼着奈尔的婚姻,并且最终由于通奸而瓦解了奈尔的婚姻。秀拉去了很多城市,并且或许已经受到独立并且自立的女权意识的影响。

秀拉的反叛行为的一个表现就是她抗拒结婚和生孩子。她不想承担传统女性的责任:结婚,生子,然后逐渐变老;秀拉反叛行为的最后一个表现就是她对男人的态度。她利用男人去填补她缺失母亲的悲伤和孤寂。但是性的经历反而增加了她的孤独和苦闷,她变得越发孤立于这个社会。最终,年轻的秀拉孤独地死于病中。性和友谊,对于秀拉只是两件不同的事情。秀拉的行为再次质疑了奈尔关于人类善意的包容性和非排他性的正确性。所有这些都阻碍了秀拉的自我发展。

四 结语

本文集中对美国黑人母亲及母女关系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秀拉分析了支离破碎的母女关系以及女儿们在被扭曲的母爱环境中自我发展的悲情经历,最后总结了失去的和被扭曲的母爱在莫里森的作品里是被戏剧化了的表面现象,它并不仅仅反映黑人妇女缺失的母爱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它失去了美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莫里森一再重复着这个饱含着黑人女性辛酸史的主题,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母爱的失落和扭曲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它所反映的并不是黑人女性本身母性的沦丧,而是黑人文化传统的断层,是有其深层的社会和文化含义的。

李芳(2008)在《母爱的疏离与扭曲》一文中谈到黑人母亲应重新审视她们的身份认同和身份定位,反对种族歧视的社会,传承美国黑人文化传统为了发展自我的小爱继而发展到对别人的大爱里,尽量避免发生母女关系的扭曲。只有通过聆听父辈们的故事,理解母亲的悲苦,传承黑人宝贵的文化传统,正确看待自我,正确自我定义,才不会让自我发展走向或是过于粘附传统,或是过于背离传统的悲剧。

参考文献:

[1]Chodorow,Nancy.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2] Morrison,Tony.Sula.1973.

[3] Rich.Andellion.The Horn of Women.1976.

[4] Russel,Sandi. Its OK to Say OK [C].//Nellie Y.Mckay.Critical Essays on Toni Morrison. G.K.Hall & Co.Boston.1986.

[5] 李芳:《母爱的疏离与扭曲》,《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6] 王守仁、吴新宇:《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 朱荣杰:Pain and Healing:A Study of Maternal Love in Toni Morrisons Fiction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郭倩,女,1977—,河北邯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语言学,工作单位:西藏民族学院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秀拉自我发展
托妮·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快感
“自我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与发展
大学英语写作课与教师发展研究
“互联网 +”的新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的探讨
小学教师自我发展策略初探
从创伤理论视角浅析《秀拉》中奈尔的创伤与复原
托妮?莫里森的姐妹情谊观
基于学生自我发展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带刺玫瑰的凋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