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变通性思维能力之培养

2013-04-29刘丽

成才之路 2013年6期
关键词:变通折痕对折

刘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思维的变通性是指人们能够从不同途径解决某个问题的能力,它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也不受习惯思维方式的束缚。“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变通性能力的好方法。

要想通过一题多变来培养学生的变通性思维,就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多变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各个单元的多种因素,为学生创造题型多变的训练机会,这有助于对学生的思维变通性的培养。

例如:130乘以5的积,比1 365除以15的商多多少?想一想,这样一般的文字题,不能单纯地一解了之,要注意挖掘其内涵。这道文字题的叙述形式是多变的,教师在让学生理解本题题意的基础上,可以引导他们回答下列几种叙述方式:

(1)130乘以5的积,减去1 365除以15的商,得多少?

(2)1 365除以15的商,比130乘以5的积少多少?

(3)5乘130的积,比1 365除以15的商多多少?

(4)130乘以5,比15除1 365的商多多少?

(5)1 365除以15的商,比5乘130的积少多少?

(6)15除1 365的商,比130乘以5的积少多少?

(7)5乘130的积,比15除1 365的商多多少?

(8)15除1 365的商,比5乘130的积少多少?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一题多变的规律,一题多变的训练是“一解一答”的升华,学生只有掌握了变异规律,才能举一反三。“一题多变”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上述八种叙述形式,“形”变而“质”不变,它们的算式相同,均为:130×5=1 365÷15。

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些叙述形式进行归类,使他们发现并理解“多多少”“少多少”“得多少”等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而对这些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再举一例:小学生对“圆”并不陌生,但他们对圆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知道的并不多,特别是对“直径和半径”不但没有听说过,有的还把“径” 字读成“经”字。过去教学圆的直径,都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直径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这样的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直径并没有真正理解和认识。这种教学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培养教学的变通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经过反复学习和研究,我们采用了变通式的教学方法教学圆的直径。

1. 第一次变通讨论

我们让每个学生从自己的学具袋里的许多图形中找出一个圆形,将这个圆形放在一张白纸上,用铅笔沿着圆的一周画出一个圆,再将这个圆剪下。用手将圆对折一下,讨论:发现了什么?(出现一道折痕)再对折一下,讨论:又发现了什么?(又出现了一道折痕,两道折痕相交于一点)第三次对折一下,讨论:还能发现什么新的问题吗?最后再组织讨论:能折出多少道折痕?(无数道折痕)这些折痕有什么特点?

通过反复讨论,学生说出了下面这些特点:(1)在一个圆内能对折出无数条折痕。(2)这些折痕相交于一点。(3)这些折痕的长度都一样。(4)这些折痕都是一条线段。

为了证明讨论出的内容是正确的,我们对其中的“这些折痕的长度都一样”又组织讨论。通过测量,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正确的。这时,教师第一次告诉学生:这些折痕就是圆的直径,相交的一点就叫做圆心。

虽然经过了第一次变通讨论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直径,但这仅仅是直观上的感性阶段的认识。因此,我们又组织第二次变通讨论,着重从理论上认识直径。

2. 第二次变通讨论

于是,我们设计出下面的讨论题:用数学语言讨论什么叫做直径?直径有什么特点?经过讨论,学生又讨论下面的内容:

(1)直径是一条线段,并且是圆内最长的一条线段。(2)直径都通过圆心。(3)直径把圆平分成两份。(4)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5)直径的两端都在圆上。

根据学生讨论出的内容,教师又要学生经过筛选,继续讨论:直径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

这样经过讨论,学生已经从理论上认识了直径,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说出直径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深化直径的概念,在练习中我们再一次采用变通讨论法。

3. 第三次变通讨论

下面图中哪些是直径,哪些不是直径?并说明理由。

图1中不是直径,因为它虽然是一条线段,也通过圆心,但只是有一端在圆上。图2中不是直径,因为它虽然也是一条直线,也通过圆心,但两端都不在圆上。图3中不是直径,因为它虽然也是一条直线,并且两端都在圆上,但它没有通过圆心。图4中不是直径,因为它虽然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但它不是一条线段。它们都不完全具备直径的三个条件。只有图5才是直径。

通过这样反复变通讨论,学生才真正理解了圆的直径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落后于形势。我们认为,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思维和讨论出来的知识,他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小学数学“一题多变”的变通性教学就是这种教学理念的体现,它既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江苏省新沂市棋盘镇墨芬小学)

猜你喜欢

变通折痕对折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对折十次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折痕
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理藩院则例》对《大清律例》刑罚规定之变通
“买一送一”不等于“打对折”
双舱船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